魏献子,名为魏舒,亦名荼 ,乃春秋后期晋国卿,同时是杰出的军事改革家、军事家以及政治家。其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9年。魏舒出身名门,为晋国名将魏昭子绛之孙,其家族渊源可追溯至跟随晋文公的魏犫,魏犫以勇力闻名,曾追随重耳流亡十数年,重耳即位后,魏犫成为晋文公麾下主要将领。
在春秋晚期的晋国政坛,韩、魏、赵、范、智、中行六家宗族势力最为强盛,把控着晋国政局,史称“六卿” ,魏舒身处这一复杂政治格局中。起初,在栾盈政治斗争失败并投奔齐庄公后,齐庄公派遣军队攻击晋国,魏舒选择投靠士匄阵营。栾盈败亡后,魏舒获任上军佐,与赵武、韩起一同掌握晋国军事大权。
公元前541年夏天,山戎部落进犯中原,魏舒与荀吴(中行穆子)奉命率晋军进攻无终(山戎国名)及群狄,双方军队在大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遭遇。此地山峦重叠、道路崎岖、地形险狭,晋军以兵车为主,在这种地形下机动极为困难;而戎狄军队皆为步兵,行动灵活。面对此情景,魏舒敏锐地意识到沿用传统车战战术难以取胜,果断提出“毁车为行”的大胆策略,即将兵车部队改造为步兵部队,改车战为步战。他重新编排士兵,把原本5乘兵车的甲士(每乘3人,共15人),改编为以5人为1伍,共编为3个伍的肩甲步兵,与原有的轻装步兵合编,作为新的战斗基本单位。同时,将原来以两、伍、专、参、偏为编组的战车阵形,转变为以前锋、后卫、左翼、右翼、前拒相互配合的步战阵形,史称“魏舒方阵”。这一军事改革在当时极具创新性与前瞻性,不仅顺应了特定地形作战的实际需求,更是宣告了数百年车战历史的终结,自此步战逐渐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主导作战方式,对后世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荀吴的宠臣因习惯车战,不肯舍车就步,公然违抗命令。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行,保证军令如山,魏舒当场将其斩首示众,以儆效尤。这一果敢举动震慑了全军,使得“毁车为行”的战术得以顺利实施。长于步战的戎狄军队,见晋军如此“反常”,竟耻笑晋军失常。但魏舒巧妙利用敌军这一骄傲麻痹心理,乘对方尚未完全列阵,便果断挥军出其不意地冲向敌人。最终,晋军大败敌兵,取得辉煌胜利。大原之战不仅是魏舒个人军事生涯的成名之作,更是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战役。
公元前514年,执政的韩宣子告老退位,将执政之位让于魏舒。魏舒自此开始主持国政,魏氏家族也成为晋国举足轻重的主要家族。执政期间,魏舒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他联合六卿灭掉公族羊舌氏、祁氏,并瓜分其土地,极大地巩固了魏氏的势力,为日后三家分晋时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执政的6年里,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致力于发展魏氏实力,使得魏军逐渐成为当时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 。不过,当时六卿之间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复杂,局势波谲云诡。尽管魏舒努力维持着晋国国内的政治平衡与稳定,但在与其他卿族的权力博弈中,晋国的政治格局仍在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
在政治生涯中,魏舒还面临着诸多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例如,梗阳人诉讼一案,当事人在眼看败诉之际,试图向魏舒行贿托情,魏舒起初有所动摇,打算答应下来。其下属阎明与叔褒深知此事关乎魏舒声誉,也关系到晋国官场风气,于是巧妙地以“一食而三叹”的方式进行劝谏。二人在陪魏舒用餐时,三次叹息,魏舒询问缘由,他们回答说,食物刚上桌时担心不够吃而叹息;吃到一半,自责不该怀疑主人赐食不足,故而再次叹息;最后想到君子之心应如小人吃饱即足,所以第三次叹息。魏舒领悟到其中深意,最终虚心接受劝谏,拒绝了梗阳人的贿赂,彰显出知错能改的可贵品质 。
公元前509年,魏舒召集列国大夫于狄泉(今河南洛阳),共同商议为成周修筑城墙一事。然而,在工程进行期间,他却前往宁(今河南获嘉县西)打猎,打猎时因放火烧荒,意外去世。他的儿子魏取随后继任魏氏领袖 。
魏舒一生在军事与政治领域成就斐然。军事上,他开创的魏舒方阵和推动的步战改革,是春秋军事史上的重大变革,对中国古代军事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政治上,他巩固了魏氏在晋国的势力,为后来魏国的崛起埋下伏笔。其事迹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智慧、果敢的改革精神以及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周旋能力,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历史与军事变革的重要人物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