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正学 贵州六盘水盘州市人物 陶正学,男,苗族,1965年10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盘州市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现任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3年11月荣获贵州省首届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荣誉称号; 2014年陶正学荣获全国民族大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贵州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5年08月荣获“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荣誉; 2017年7月24日,陶正学被评为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2017年11月,陶正学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2017年荣获第六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提名奖; 2016年被评为贵州省第五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陶正学,1965年10月出生,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也是一位在当地极具影响力的苗族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 1980年,15岁的陶正学在舍烹村与朋友喝酒时,看到村里陈旧的电线,许下有钱后要为村里换新电线的心愿。1981年,陶正学高中毕业,步入社会后成为一名卡车司机。当时,他每到周末都会把车开到50公里外的淤泥乡,免费送村里孩子上学,展现出了他对家乡孩子的关爱。 - 1985年,陶正学通过分期付款买了一辆载重4吨的解放牌东风卡车,做起运煤生意。1987年,他开始接触小矿石,1990年,赚到了人生中第一个100万,初步积累了财富。 创业波折 - 然而,1993年到1995年间,陶正学在从事矿石开采时遭受重挫,投资失败导致资金崩盘,欠下一百多万元外债。但他没有被挫折打倒,即便身处困境,每年仍必定回村过年,还会买回许多爆竹礼花,希望乡亲们的日子能像烟花一样绚丽多彩。 - 2001年后,陶正学依靠煤炭行业再次崛起,个人资产达到5亿元,事业也从煤炭扩展到房地产业,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心系家乡 - 陶正学始终心系家乡舍烹村。2000年至2011年,他先后资助淤泥小学和舍烹小学32万元建设校园,资助贫困在校大学生11名。为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他出资1160多万元,改扩建了舍烹村的村委活动室和村民住房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村里的环境。 - 2005年,陶正学的母亲去世,他从定居的水城县连夜送母亲回故里。途中车子坏了,舍烹村100多个村民自发等候接老人回家,这让陶正学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他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的决心。 转型发展 - 2010年,陶正学支持朋友在河边建塘养鸭,却因大坝被洪水冲垮而引发思考,意识到“输血式”扶贫不可持续,决定变“输血式”为“造血式”扶贫,将六车河建成“银湖”旅游观光区。 - 2011年,陶正学关停了洗煤厂和煤矿,决定在家乡围绕旅游和农业发展“绿色”产业,尽管这一选择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但他依然坚持。 - 2012年5月6日,陶正学与陶永川、郭跃等6人共同发起,以资源、资金入股的方式,成立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以娘娘山附近生态群为依托,打造农业产业园区。 - 为解决土地流转难题,2012年6月17日,陶正学自费带领64个村民组成的“考察团”奔赴昆明、大理、丽江等地考察,半个月的考察让乡亲们转变了观念。合作社提出多样化入股模式,如村民土地按不同标准入股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资源变资产;财政资金入股项目,实现资金变股金;入股农民成为合作社股东,实现农民变股东。对于没钱入股的农民,陶正学无偿借钱给他们。合作社总股本2000万元,陶正学实际出资1270万元,却只占27股,其余73股由村民持有,由此撬动了普古乡8个村村民的积极性,共吸收460户村民入股合作社。 带领致富 - 2012年年底村两委换届,864个选民投票,陶正学以821票获选村委会主任。他带领乡亲们发展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引起了市、县、乡的高度重视。 - 2013年4月,成立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倾力打造集种植、养殖、加工、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项目。2013年7月,以舍烹村为核心,联合新寨村等周边7个村党支部和银湖合作社党支部,采取“1 + 8”模式共建普古娘娘山联村党委,陶正学任党委书记。 - 经过多年发展,娘娘山周边的旅游、农业资源变成了发展资本,964户农民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东,1161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曾经边、远、穷的舍烹村成为“全国文明村镇”,也成为“三变”改革发源地之一。 获得荣誉 - 2014年,陶正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族大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 2015年,获得“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荣誉。他的事迹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誉,成为了六盘水远近闻名的名人,还被评为“贵州榜样·最美人物”。 陶正学从一名普通的卡车司机成长为成功的商人,再到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带头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回馈家乡的情怀,以及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为家乡的发展和脱贫攻坚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三变”模式不仅改变了舍烹村及周边村庄的面貌,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