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河图[清][公元1802年-1864年] 贵州六盘水盘州市人物 马河图,清末回民起义军首领。回族。贵州盘县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咸丰八年(1858)十一月,与张凌翔率领全屯回民首先起义反清,占领亦资孔(盘县分县),安龙、兴仁、贞丰、晴隆等地回、汉、苗等族人民纷起响应。至同治元年(1862)的四年里,先后攻占盘县、普安、晴隆、兴仁、贞丰、安龙、册亨、兴义等县城,义军由八十多人发展到两万多人,包括回、汉、苗、布依、彝等各族人民。后与云南金万照义军会师兴仁,被推为元帅,共建临时政府。同治三年(1864),在清军“剿抚兼施”策略下,义军都督马忠叛变,他与张凌翔拒守兴义城月余,终因寡不敌众,于十一月二十八日率众突围牺牲。 马河图(1802—1864),回族,又名小双,是贵州普安厅(今盘州市)大坡铺人,清末贵州回民起义军著名首领。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 马河图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他为人年富力强,刚直不阿,好鸣不平,因此为乡里所敬重。在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剥削严重,民族压迫加剧,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不公待遇日益突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马河图自幼便对社会的不公有着深刻的感受,内心逐渐埋下了反抗的种子。尽管身为农民,生活困苦,但他凭借着自身的勇敢和正直,在当地回民中树立了一定的威望,成为了大家信赖和尊敬的人物。 起义背景 清朝咸丰年间,贵州地区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不断增加赋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同时,地方官吏贪污腐败,欺压百姓,民族矛盾也不断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各地的回民纷纷起来反抗清政府的统治。1858年,云南回民起义的消息传来,给贵州的回民带来了鼓舞和启示。马河图与伊斯兰教阿訇张凌翔决定抓住时机,发动起义。 起义经过 起义爆发与初期发展:咸丰八年(1858年)腊月,马河图与张凌翔在普安厅大坡铺聚众起义。他们以白巾帕首,以长方形白旗为号,史称白旗军。起义军迅速攻占了亦资孔,这里是普安厅的重要军事据点,占领亦资孔为起义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义军提出了“打富济贫”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回民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响应和支持,队伍迅速扩大至2万多人。 建立政权与扩大战果:随着起义军的不断胜利,他们先后攻占了新城(兴仁)、贞丰、册亨、普安、兴义府(今安龙)、安南(今晴隆)、普安厅(今盘县)、归化(紫云)等地,前锋队伍还到达了长顺、镇宁、罗斛(今罗甸)等地。他们以新城为根据地,建立了农民军政权,马河图被推举为元帅之一。在起义过程中,马河图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率领起义军多次击败清军和地方团练的进攻,曾一次歼灭来犯的团练一万余人,声威大振。起义军采取了“保行商、禁残杀”等措施,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与清军的艰苦斗争:起义军的发展壮大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清政府调集了大量的清军对起义军进行围剿。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大举进攻,在清军“剿抚兼施”的攻势下,驻守兴义府的义军将领马忠叛变。马忠的叛变给起义军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不仅献出了兴义府城,还纠合清军大肆反扑。张凌翔、马河图兴师问罪,率领起义军攻打兴义府城,经过激烈的战斗,收复兴义府城。然而,由于清军的兵力不断增加,起义军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英勇牺牲 在清军的重重包围下,张凌翔、马河图率领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被迫突围。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马河图在率众突围时不幸阵亡。张凌翔也在战斗中牺牲,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挫折。马河图的牺牲让白旗军失去了重要的领袖,起义军的士气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此后,所余义军退守新城(兴仁)继续坚持战斗,但在帝国主义分子麦根的参与下,清军掘长壕围困新城,义军顽强坚守达两年之久。最终,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新城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失陷,历时十四年的反帝反封建的白旗军回民起义最后失败。 历史评价 马河图作为白旗军起义的重要领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英勇抗争精神。他领导的回民起义坚持斗争14年,以数万之众,转战数百里,攻克府、厅、州、县城池10余座,配合声援了云南杜文秀起义,给清王朝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他的起义不仅是为了回民的生存和权益,也是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有力反抗,展现了回族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马河图的事迹在贵州地区的回民中流传至今,他被视为民族英雄,激励着后人不断为争取民族平等、自由和正义而奋斗。同时,他的起义也为研究清朝末年贵州地区的社会历史、民族关系以及农民运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研究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