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藩[公元1897年-1968年]+像 贵州六盘水盘州市人物 张道藩(1897年7月12日-1968年6月12日)字卫之,本籍贵州盘县人(城关镇),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美术教育者。曾于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担任台湾当局立法机构院长。民国时首都南京文娱中心公余联欢社创办者。 张道藩:从盘州走出的民国文化与政治交织的多面人生 一、黔地少年:盘州山水间的启蒙与远志(1897-1916) 张道藩,原名张道隆,1897年出生于贵州盘县(今盘州市)一个书香门第兼商人家庭。其父张光斗曾为清末廪生,后经营盐业与土产贸易,家境殷实;母亲龙氏出自当地望族,重视子女教育。幼年的张道藩在盘县老城的深宅大院中度过,6岁入私塾,师从当地宿儒吴辅臣,攻读四书五经,同时接触书法、绘画,展现出对文艺的早期兴趣。 盘县地处黔滇交界,多民族杂居,商贸往来频繁,这种多元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张道藩的视野。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其父顺应潮流,将他送入盘县高等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在这里,他接触到算术、地理等西学课程,尤其对历史课本中“列强侵华”的章节感触颇深,萌发了“经世致用”的初步想法。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贵州响应革命,盘县亦卷入时代洪流。15岁的张道藩目睹旧制度瓦解,新思潮涌动,内心对外部世界的向往愈发强烈。1916年,在家庭支持下,他与同乡学子结伴,经滇越铁路远赴云南,考入昆明法语学校,学习西方语言与科学,这是他走出贵州深山、迈向更广阔天地的第一步。 二、欧陆求索:艺术理想与政治觉醒的双重蜕变(1917-1926) 1. 从巴黎美院到文艺拓荒 1919年,张道藩获亲友资助,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入巴黎私立美术学校,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专攻油画与雕塑,师从印象派画家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Paul Albert Besnard)。在欧洲期间,他不仅系统学习西方美术技法,更沉浸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的艺术殿堂,临摹文艺复兴及现代派作品,画风逐渐从古典写实转向兼具东方意境的融合风格。 留法期间,他与徐悲鸿、林风眠等中国艺术家结为好友,共同创办《艺术》杂志,探讨中西艺术融合之路。1922年,他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贵州山民》以粗粝的笔触、浓郁的乡土色彩,展现了黔地百姓的生存状态,引起法国艺术界关注,这是早期中国画家在欧洲较有影响力的个展之一。 2. 政治信仰的转向 与此同时,欧洲的社会革命与中国国内的动荡局势,促使张道藩从纯粹的艺术追求转向政治思考。1922年,他在巴黎加入中国国民党,受孙中山“三民主义”影响,认为艺术需服务于民族复兴。1924年,他参与组织“欧洲中国国民党驻法总支部”,与周恩来、赵世炎等留法共产党人有过公开辩论,思想倾向于国民党的“温和改良”路线。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在即,张道藩响应号召,放弃即将完成的雕塑学业,从马赛港登船回国,自此开启了他“以笔为枪”的政治与文化双重生涯。 三、政坛与文坛:在民国权力与文化场域的浮沉(1927-1949) 1. 国民政府中的文化官僚之路 回国后,张道藩凭借留法背景与国民党身份,迅速进入权力核心。1927年,他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后转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负责宣传与文化事务。1928年,他参与创办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今南京大学美术学院),推行“艺术救国”理念,主张美术需反映现实、服务党国。 1930年代,张道藩在政界步步高升,先后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35年,他主导成立“中国文艺协会”,自任理事长,试图整合全国文艺力量,推行“三民主义文艺政策”,与左翼文学阵营形成对峙。他发表《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主张文艺应“发扬民族精神、宣传革命意识”,虽带有政治色彩,却也推动了抗战时期文艺动员的制度化。 2. 文学创作与戏剧实践 作为文人官员,张道藩的创作从未中断。他的小说《摩登的信徒》《青春的哀歌》以都市青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批判西化思潮下的价值观混乱,语言细腻,曾风靡一时;戏剧《屈原》《牛郎织女》则借历史与神话题材,隐喻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其中《屈原》在重庆演出时引发轰动,被认为是抗战时期话剧运动的重要作品。 他还以笔名“雪君”发表散文,回忆贵州乡土风情,如《盘县旧事》《黔山杂记》,文笔清丽,充满对故乡的眷恋。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艺术创作始终贯穿“中西融合”理念,油画《贵州山景》将印象派光色与中国山水的留白技法结合,雕塑《孙中山像》则以西方写实手法塑造东方人物神韵,成为民国时期“新民族艺术”的代表之一。 3. 从政争议与个人生活 在政治生涯中,张道藩因立场问题屡受争议。1941年,他任国民党贵州省党部主任委员,返回家乡主政期间,推行“新县制”改革,试图整顿吏治、发展教育,但因地方派系倾轧与腐败问题,成效有限。他与蒋介石的关系亦颇为微妙,虽受重用,却因文人气质与官僚体系的格格不入,多次萌生退意。 个人生活方面,张道藩与妻子素珊(本名郭淑珍,留法时结识)的婚姻充满波折,他与女作家蒋碧微的情感纠葛更是民国文坛的一段公案。1930年代,蒋碧微与徐悲鸿决裂后,与张道藩相恋,两人的信件与回忆录《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曾引发广泛讨论,这段感情既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情感挣扎,也侧面反映了张道藩复杂的人性侧面。 四、孤岛余晖:晚年的文化乡愁与历史定位(1950-1968) 1949年,张道藩随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历任“立法院副院长”“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等职,但主要精力转向文化事业。他发起成立“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推动台湾地区的文艺创作,扶持梁实秋、白先勇等作家,同时延续“三民主义文艺”的理念,试图与大陆文化阵营形成对峙。 晚年的张道藩对故乡贵州的思念日益浓烈,他在台北家中悬挂自绘的《盘县丹霞山图》,常对亲友提及童年在盘县老城的生活:“黔地多山,然山水皆有灵性,吾之艺术根脉,实源于此。”他多次试图联系大陆亲友,均因政治局势未果,这种乡愁最终凝结在散文《黔人怀乡录》中,字里行间充满对故土的眷恋与无奈。 1968年6月12日,张道藩在台北病逝,享年71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愿归葬故里,然时局不许,唯望后人记取吾之艺术与平生,是非功过,交由历史评说。” 五、历史镜像中的多面性:从艺术家到政治符号的再审视 张道藩的一生,交织着艺术家的理想、政治家的抱负与知识分子的矛盾。作为民国时期少有的“跨界”人物,他的历史评价呈现鲜明的两极: 艺术贡献:他是中国早期留法艺术家的代表,推动了西方美术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其“中西融合”的创作理念对后世有启发意义;戏剧与文学创作在抗战时期起到了一定的动员作用。 政治争议:作为国民党文化政策的制定者,他的“文艺统制”思想被认为压制了多元创作;主政贵州期间的政绩亦因时代局限而毁誉参半。 文化乡愁:无论身处何种立场,他对贵州乡土文化的眷恋始终未变,其作品中的黔地元素成为研究近代贵州文化变迁的重要素材。 如今,在盘州市张道藩故居(今盘州古城内),仍保存着他早年使用的画具与文稿,故居展厅以“从盘州到巴黎:一个文化人的时代轨迹”为主题,客观呈现其生平。他的故事,既是一个贵州文人在大时代中的个人奋斗史,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艺术理想与政治现实间挣扎的缩影。从盘州深山走向国际舞台,再到晚年的孤岛乡愁,张道藩的人生轨迹,恰如他笔下的贵州山水,充满了历史的褶皱与人性的复杂光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