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会廉[公元1914年-1944年]+像 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人物 新四军第四师侦察科科长、抗日英烈 罗会廉(1914年04月25日 - 1944年12月03日),男,贵州普安县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新四军师部侦察科长,在涡阳县执行任务时遭日伪军夜袭阵亡。 罗会廉:黔西南走出的抗日英烈与革命先驱 一、寒门学子的觉醒之路(1914—1934) 罗会廉,1914年出生于贵州省普安县罐子窑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原名罗方鼎,字敬之。父亲罗廷珍以农耕为生,虽家境贫寒,却极力支持子女读书。罗会廉自幼聪慧,6岁入私塾,12岁考入普安县立高等小学,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兴义县立中学(今兴义一中)。 在兴义求学期间,他深受进步教师影响,开始接触《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逐渐萌发反帝反封建的思想。1929年,贵州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目睹家乡的苦难,他在日记中写下:“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非读书无以救国,非革命无以醒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兴义中学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罗会廉组织同学上街演讲、散发传单,痛斥日本侵华罪行,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 1933年,中学毕业后,罗会廉因家境窘迫无法继续升学,回到普安担任小学教师。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爱国思想,自编教材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地主剥削的本质,甚至带领学生捣毁当地祠堂里象征封建礼教的牌位,遭到乡绅弹劾后被迫离职。1934年,在亲友资助下,他辗转前往贵阳,考入贵州师范学校(今贵州师范大学前身),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探寻革命道路。 二、投身华北抗日洪流(1935—1938)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北平学生的爱国浪潮席卷全国。罗会廉在贵阳积极响应,参与组织罢课和示威游行,因带头反对国民党当局的压制政策,被学校列入“危险分子”名单。1936年,他毅然放弃师范学业,经地下党员介绍,秘密前往北平,考入东北大学补习班,化名“罗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在北平,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负责学生运动和抗日宣传。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罗会廉随东北大学南迁,途中参与组织流亡学生剧团,以话剧、歌曲等形式动员群众抗日。1938年春,他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介绍,前往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军事知识。同年7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书上写道:“愿以热血浇铸民族解放之花,此生不渝。” 抗大毕业后,罗会廉被分配到八路军115师政治部,随部队开赴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冬,他奉命到冀鲁豫边区工作,历任东明县(今属山东)抗日民主政府秘书、冀鲁豫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在冀鲁豫边区,他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建立农会、妇女会等抗日团体,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被誉为“群众工作的能手”。他善于用方言编写抗日歌谣,如《佃户苦》《鬼子来了》等,在群众中广泛传唱,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三、冀鲁豫边区的统战与武装斗争(1939—1943) 1940年,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日伪军频繁“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制造摩擦。罗会廉调任边区抗日救国联合会秘书长,负责统战工作和武装动员。他巧妙周旋于各阶层势力之间,说服开明士绅捐粮捐枪,争取地方武装加入抗日队伍。在他的努力下,边区建立了“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1941年,罗会廉兼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敌工科副科长,负责瓦解日伪军工作。他组建敌后武工队,深入敌占区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策反伪军据点。一次,他假扮商人潜入菏泽县城,通过伪军内部的关系,成功策反一个中队,缴获步枪80余支,被誉为“不拿枪的战斗英雄”。他还编写《瓦解敌军手册》,总结出“攻心为上、分化瓦解”的策略,被军区推广使用。 1942年,日伪军对冀鲁豫边区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根据地面积缩小,物资极度匮乏。罗会廉随军区机关转移至黄河故道,带领战士们挖野菜、啃树皮,坚持游击战争。他在日记中记录:“纵使食不果腹,亦当坚守阵地,此乃民族存亡之秋,我辈唯有以死报国。”同年冬,他奉命到湖西地区(今山东单县一带)整顿地方武装,将分散的游击队整编成正规连队,加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使湖西抗日武装成为打击日伪军的主力之一。 四、血洒太行的革命忠魂(1944) 1944年春,八路军发动局部反攻,冀鲁豫军区组建南下支队,准备开辟豫南抗日根据地。罗会廉调任支队政治部敌工科科长,负责沿途的敌军瓦解和群众动员工作。5月,南下支队途经河南林县(今林州市)时,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发生摩擦。26日,罗会廉奉命前往顽军驻地谈判,试图争取团结抗日,却遭到顽军扣押。 在狱中,敌人对他严刑拷打,逼问八路军的军事部署和党组织名单,他始终坚贞不屈,怒斥道:“你们不打日本,反而残害同胞,才是民族的败类!”敌人见硬的不行,又以高官厚禄利诱,他冷笑道:“我罗会廉为抗日而生,为救国而死,岂会与你们这些汉奸走狗同流合污!”6月10日,恼羞成怒的敌人将他押至林县石板岩村附近的山崖边,罗会廉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英勇就义,年仅30岁。 当地群众冒险收敛了他的遗体,葬于石板岩村后的山坡上。1945年,冀鲁豫边区政府在追悼会上追授罗会廉“抗日民族英雄”称号,称赞他“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誓言,是黔西南儿女的骄傲”。 五、后世缅怀与精神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罗会廉的事迹被载入《普安县志》《黔西南州革命烈士传》。1984年,普安县人民政府在罐子窑镇修建“罗会廉烈士纪念碑”,碑文中写道:“君自黔地来,血沃太行土,忠魂归故里,浩气满乾坤。”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罗会廉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罗会廉的家乡罐子窑镇至今保留着他少年时期居住的老屋,屋内陈列着他用过的书籍、文具和日记手稿(复制件),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普安中小学师生都会前往纪念碑祭扫,聆听他的革命故事。他的精神如同黔西南的群山,挺拔而坚韧,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从贵州山区的寒门学子到华北敌后的抗日英烈,罗会廉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民族大义与革命信仰。他的事迹不仅是普安的光荣,更是黔西南红色文化的重要符号,见证了西南儿女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的牺牲与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