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勋[公元1899年-1983年] 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人物 王伯勋,男,汉族,贵州安龙人。先后毕业于贵州省讲武堂、重庆陆军大学。1920年至1924年,历任黔军排长、连长、营长,1926年加入国民党;1924年至1927年,在广东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副官主任,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至1931年,先后任第1军补充团团长、山东第10军参谋处长、第10军31师1 团团长、江苏陆军第10师营长、副团长;1931年至1932年,留学日本;1932年至1935年任第25军第1师参谋长;1935年7月至1937年,任贵州保安团团长、103师参谋长、步兵指挥官;1941年1月至1944年1月,陆军大学第6期特训班学员,毕业后被任命为远征军第8军82师师长,赴滇西参加了著名的“松山战役”;此后历任荣誉1师师长、103师师长、第8师师长、39军军长;1949年9月任19兵团副司令。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时,王伯勋响应中共和毛主席的号召,于1949年12月在贵州省兴义地区通电起义,率国民党19兵团两万多人归向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民革贵州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委,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交通厅厅长、省政府参事室主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是第一、二、三、五届省人大常委。1983年11月去世。 王伯勋(1899 - 1983),贵州安龙人,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贡献的人物。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1899年,王伯勋出生于贵州安龙。少年时期的他,性情豪爽、思想开朗,喜欢阅读《太平洋杂志》等进步报刊,因此在同事中获得了“太平洋”的绰号。1916年,王伯勋考入贵阳模范中学学习。1918年,他被选进贵州陆军学生营,半年后进入贵州讲武堂,接受军事教育和训练,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军事生涯 早期军中任职:1920年起,王伯勋开始在军中服役,历任黔军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4年至1927年,他在广东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副官主任,期间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领导能力。1927年至1931年,王伯勋先后担任第1军补充团团长、山东第10军参谋处长、第10军31师1团团长、江苏陆军第10师营长、副团长等职务,在不同的部队和岗位上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留学日本与回国发展:1931年至1932年,王伯勋留学日本,在日本学习军事理论和先进的军事技术,拓宽了视野,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军事素养。回国后,1932年至1935年,他担任第25军第1师参谋长,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1935年7月至1937年,王伯勋先后担任贵州保安团团长、103师参谋长、步兵指挥官等职务,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军事防务工作。 陆军大学深造与抗战时期:1941年1月至1944年1月,王伯勋在陆军大学第6期特训班学习,系统地学习了军事战略、战术等专业知识。毕业后,1944年他被任命为远征军第8军82师师长,赴滇西参加了著名的“松山战役”。在松山战役中,王伯勋指挥有方,带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他历任荣誉1师师长、103师师长、第8师师长、39军军长等职务,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王伯勋任19兵团副司令。随着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1949年,解放军解放贵阳后,19兵团直属部队退到毕节。当时,兵团总司令官何绍周只身逃往重庆,王伯勋成为部队的最高长官。面对复杂的局势,王伯勋开始思考部队的出路。经同学介绍,他与周素园先生会谈。周素园晓以大义,向他分析时局,指出国民党的衰败是必然的,劝他为众多官兵和人民着想,走起义的道路。王伯勋虽然有所顾虑,但在周素园的开导下,逐渐认识到只有起义才是正确的选择。1949年12月,王伯勋率19兵团2万余人在兴仁通电起义,为贵州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 投身建设与政治生涯:解放后,王伯勋历任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交通厅厅长,省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省五届人大代表、常务委员,省四届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省五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候补委员,民革贵州省委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等职。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参与贵州省的建设和发展,为贵州的交通事业、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付出了努力。他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影响力,为贵州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谋划策,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例如,在担任省交通厅厅长期间,他致力于改善贵州的交通状况,积极推动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贵州的交通运输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心民生与社会事务:王伯勋在工作中始终关心民生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他积极参与各项社会事务,为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奔走呼吁。在他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期间,认真履行职责,倾听群众的呼声,提出了许多有关民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提案和建议,为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个人生活与逝世 王伯勋在生活中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与家人关系融洽,对子女教育严格,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才能。在工作之余,他喜欢读书、写字,有着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1983年11月9日,王伯勋在贵阳逝世,终年84岁。他的逝世是贵州的一大损失,人们对他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为国家和地方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王伯勋的一生,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多个历史时期。他在军事、政治等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卓越的贡献。从早年的军旅生涯,到抗战时期的英勇奋战,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弃暗投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积极建设,他始终顺应历史潮流,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懈努力,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爱国民主人士和优秀的领导干部。他的事迹和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