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囊仙

清南笼布依族起义女领袖

王囊仙

王囊仙[清][公元1777年-1797年,清南笼布依族起义女领袖]+像 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人物
王囊仙(布依文:Waangz Naangzsianl,1777年—1797年12月24日),女,布依族,本名王阿崇(又作阿从),是清朝嘉庆年间一名传奇的布依族女子。王囊仙自幼习武,能以布依族巫术为人治病。
以宗教形式组织布依族人民起义,且貌美不凡,布依族民间便称其为囊仙(布依语,布依文:naangz sianl,意为仙姑);嘉庆二年正月初五(1797年)领导布依族人民于南笼府(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起义反清,号称皇仙娘娘,其军人数最多时达数十万众,义军先后攻下普坪、贞丰、兴仁、兴义,直扑紫云、长顺、织金等地,以布依民族为主体,各地苗族、彝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直指省城贵阳;清廷十分恐慌,派大军镇压,使布依军渐陷困境,逐步退守;攻陷布依军根据地,生擒王囊仙等;用囚车押送北京,于农历十一月初七(1797年12月24日)将王囊仙凌迟处死,时年仅二十岁。
王囊仙生平详述(1777—1797):黔西南布依族起义女领袖的抗争之路  


一、南笼山间的神女降生(1777—1796)  
王囊仙,本名王阿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生于贵州南笼府(今黔西南州安龙县)韦阿村一个布依族农民家庭。其父王应科是当地“布摩”(布依族宗教领袖),自幼教她诵读民族经文、辨识草药。南笼地处滇黔桂交界,多山地峡谷,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此世代聚居,却长期受清廷“改土归流”后的苛政压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繁重。  

阿从年少时便聪慧过人,不仅习得布依刺绣、纺织等女红,还随父亲上山采药,精通医术,常为乡邻诊治病痛。据《兴义府志》记载,她“貌端丽,能言善辩,尝于山间诵经,声闻数里,众以为奇”。乾隆末年,南笼府大旱,官府仍催缴钱粮,饿殍遍野。阿从目睹乡邻苦难,常在山寨中宣讲“劫富济贫”的道理,以“巫蛊”“神谕”为掩护,暗中联络各族百姓。  

1796年,阿从自称“囊仙”(布依语意为“神女”),宣称受上天启示,将带领民众脱离苦海。她以“治病救人”为名,在韦阿村、当丈寨等地设坛传教,用符水、草药为百姓治病,借机传播“土地归民、不纳钱粮”的主张。其信徒以布依族为主,兼及苗族、彝族等,迅速扩展至南笼、册亨、贞丰、兴仁等地,形成数千人的民间组织。  


二、高举义旗:南笼起义的爆发(1797年正月)  
1、“反清复明”的政治号召  
清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王囊仙与堂弟王化文、汉族教徒韦朝元(号“七须”)密谋起义。她以“朱明后裔”为号召,宣称“清朝气数已尽,当由汉人复国,各族共享太平”,以此团结多民族力量。起义前,她效仿宋代“红灯照”,制作红色三角旗为标志,规定起义者头裹红巾,以“正月初五,红灯罩天,杀官夺印”为口号。  

2、首战告捷:攻克南笼府城  
正月初五深夜,王囊仙率千余起义军突袭南笼府城(今安龙县城)。她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命人从隐秘山路潜入城中,里应外合打开城门。清军猝不及防,知府曹廷奎投井自尽,起义军占领府城,缴获官仓粮食万石,开仓赈济百姓。《清史稿·勒保传》记载:“阿从以邪教煽乱,陷南笼,众至数万,僭称‘囊仙王’,建元‘仙大’。”  

3、分兵扩张:席卷黔西南  
起义爆发后,南笼周边布依族、苗族、彝族纷纷响应:
- 韦朝元率部攻克贞丰、册亨,杀贪官污吏;  
- 苗族首领王抱羊占领兴仁、普安,切断清军粮道;  
- 王囊仙亲率主力北上,围攻归化(今紫云县)、广顺(今长顺县),兵锋直指贵阳。  
至二月,起义军控制南笼府全境及周边州县,建立“仙大”政权,王囊仙自称“王”,以韦朝元为“大王”,封王化文等为将军,制定“均田免赋”政策,焚毁地主田契,将土地分给无地农民。  


三、清廷围剿与起义军的抗争(1797年二月—九月)  
1、乾隆遗诏:倾全国之力镇压  
南笼起义震惊清廷,时乾隆帝刚去世,嘉庆帝急颁遗诏:“南笼逆匪,乃心腹大患,着勒保为经略,集川、滇、黔、湘四省兵力,务必速剿!”清廷调遣云贵总督勒保、四川总督惠龄、湖南提督刘君辅等率大军围剿,兵力达8万余人,是起义军的数倍。  

2、山地游击战:囊仙的军事智慧  
王囊仙深知起义军装备落后,采取“依山据险,敌进我退”的战术:
- 在册亨板坝、贞丰洛凡等地构筑石垒、壕沟,利用喀斯特地貌设伏;  
- 派小股部队袭扰清军粮道,烧毁清军囤积的粮草;  
- 发动群众坚壁清野,使清军“深入则无粮,久驻则民怨”。  
1797年三月,起义军在贞丰沙坪大败清军,斩杀总兵张玉龙,一时声威大震。勒保在奏折中承认:“贼众善走山,知我军虚实,屡剿屡逸,实为黔省从未有之悍匪。”  

3、宗教动员:精神力量的消长  
王囊仙继续以“神女”身份凝聚士气,每战必举行祭旗仪式,宣称“天神庇佑,刀枪不入”。但清军利用火器优势,多次攻破起义军阵地。七月,起义军在兴仁巴林与清军决战,因缺乏火炮,伤亡惨重,被迫退守南笼府城周边山寨。此时,部分信徒因伤亡惨重开始动摇,清廷趁机实施“剿抚并用”策略,利诱少数民族土司叛变,起义军内部出现分裂。  


四、英雄末路:从被俘到就义(1797年九月—十二月)  
1、当丈寨失守:最后的抵抗  
1797年九月,清军集中兵力进攻王囊仙的根据地当丈寨。寨中缺水缺粮,起义军以草根、树皮充饥,仍死守石寨。勒保采用“围而不攻”策略,断绝水源,寨中军民渴死大半。九月十五日,清军挖地道炸毁寨墙,王囊仙、韦朝元率残部突围,因叛徒告密,在安龙县境的马鞭田被擒。  

2、清廷审讯:“妖女”的不屈  
王囊仙被俘后,被押解至北京审讯。据《平定教匪纪略》记载,嘉庆帝亲自过问此案,命军机大臣董诰审讯:“汝以女子煽乱,何敢抗王师?”王囊仙昂然答道:“官逼民反,若得温饱,谁愿为匪?我为百姓求活路,何罪之有?”审讯者令她下跪,她怒斥:“我是布依女王,岂跪清狗!”其言辞令清廷官员震惊,嘉庆帝批曰:“此女犷悍异常,非凌迟不足以示儆。”  

3、慷慨就义:血洒京城菜市口  
1797年十二月,王囊仙与韦朝元等20余名起义领袖被判处“凌迟之刑”。临刑前,她面不改色,高唱布依族《反歌》:“天上星多月亮明,地上官多不太平。杀了囊仙还有我,不杀赃官不收兵!”时年20岁。其遗体被清廷肢解示众,头颅悬挂于北京城门,后由布依族人秘密收殓,归葬于安龙县海子乡。  


五、历史回响:从“匪首”到民族英雄的百年重塑  
1、官方史书中的“异端”叙事  
清代官修史书将王囊仙起义称为“邪教叛乱”,《清史稿》称其“以妖术惑众,荼毒生灵”。但民间野史与布依族口碑文学却保留了不同记忆,如《南笼起义歌》唱道:“囊仙出世为百姓,杀官分田救穷人,清狗杀人如草芥,英雄血染红河水。”  

2、近代以来的重新评价  
民国时期,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首次将南笼起义与白莲教起义并列为“清中叶反封建暴政的典型”。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以“农民起义”重新定义其性质,王囊仙被视为“布依族反抗压迫的民族英雄”。1960年代,贵州民族研究所整理出版《王囊仙起义史料汇编》,收录民间传说、歌谣及清代档案,还原起义的历史背景。  

3、文化符号的当代传承  
如今,王囊仙的故事在黔西南布依族中代代相传,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 安龙县建有“囊仙广场”,立雕像纪念;  
- 布依族“三月三”节期间,民间会表演《囊仙起义》歌舞剧;  
- 贵州民族大学将其事迹编入《布依族文学史》,称她为“中国少数民族女性起义领袖的典范”。  
历史学者评价:“王囊仙起义虽失败,却是清代贵州少数民族第一次有组织、有政治纲领的反清斗争,其‘均田免赋’的主张超越了传统巫蛊起义的范畴,具有早期阶级意识的觉醒。”  


从南笼山间的布依少女到震撼清廷的“囊仙王”,王囊仙以短暂的生命点燃了黔西南各族百姓反抗压迫的烈火。她的起义虽被血腥镇压,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西南的统治,迫使嘉庆帝继位后调整民族政策,减免贵州部分赋税。在布依族文化中,她已超越历史人物的范畴,成为“反抗不公、追求平等”的精神图腾,其故事如同南盘江的波涛,在黔西南的群山间久久回响。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5 11:50
中国第二大姓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奥运会冠军
国务院原副总理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纵横家
开国少将
湖北省委书记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忠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四川省委书记
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
清南笼布依族起义女领袖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朝起义首领
清南笼布依族起义女领袖
清南笼布依族起义女领袖
清朝起义首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