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作鼎[公元1900年-1949年] 贵州安顺市平坝区人物 金作鼎:贵州安顺人,革命烈士。1925年投笔从戎,1929年后任甘肃省天水师管区司令,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革命,1943年参加中共领导的川、陕游击总队,任副司令。1949年,因叛徒告密,牺牲于西安。 金作鼎生平事迹详述(1900—1949):黔中实业与教育的拓荒者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求学(1900—1920) 金作鼎,字彝丞,1900年出生于贵州安顺平坝区(时属平坝县)白云镇一个手工业家庭。其父金万和以制作竹器、土陶为生,家境温饱但不富裕。平坝自明代设卫以来,屯堡文化与农耕文明交融,金作鼎自幼耳濡目染本地手工业传统,少年时便展现出对机械、工艺的浓厚兴趣,常自制简单工具帮助父亲改进陶器制作流程。 1908年,金作鼎进入平坝县立小学就读,1915年考入贵阳模范中学。在校期间,他接触到《实业救国论》等进步书籍,对西方工业文明产生向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参与组织贵阳学生抵制日货运动,目睹日本工业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更坚定了“实业强国”的志向。1920年,因家庭经济压力,金作鼎放弃报考大学,返乡协助父亲经营手工作坊,同时自学机械原理与商业管理知识,为日后实业之路奠定基础。 二、实业探索与技术革新(1921—1937) 1、创办黔中最早的机械作坊 1921年,金作鼎用多年积蓄在平坝县城创办“鼎记机械修理铺”,这是黔中地区最早引入西式机械工具的手工作坊。他从汉口购入旧车床、钻床,修理当地农民损坏的农具,并尝试改良传统农具。1923年,他成功仿制出“双轮深耕犁”,较传统犁效率提升3倍,在平坝、安顺一带推广,被誉为“金氏犁”,首次将机械思维引入贵州农耕领域。 2、推动土陶产业近代化 平坝陶器素以“屯堡土陶”闻名,但长期沿用传统工艺。1925年,金作鼎投资改造家乡白云镇的土陶窑厂,引入温度计控制窑温,设计轮盘制坯设备,将陶器合格率从30%提升至70%。他还创新釉色配方,开发出“黔中灰陶”系列产品,远销云南、四川。至1930年,其窑厂雇工达50余人,成为贵州早期民族工业的典型代表。 3、涉足电力与交通实业 1932年,金作鼎联合安顺商人华之鸿,筹备建立“平坝电灯公司”。他从上海购回小型发电机,1934年在平坝县城建成贵州县级城市中最早的火力发电站,使平坝成为继贵阳之后少数拥有电灯照明的城镇。同时,他关注交通建设,1935年参与修建贵(阳)安(顺)公路平坝段,采用爆破技术开凿山体,缩短路线里程10余公里,其工程效率令外国工程师称奇。 三、抗战时期的实业救国(1938—1945)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沿海工业内迁,贵州成为大后方。金作鼎意识到“实业救亡”的紧迫性,于1938年在平坝创办“黔中实业公司”,下设: 农具制造厂:仿制苏联“马犁”、美国“播种机”,年产农具5000余件,供应贵州战时农业生产; 皮革加工厂:利用本地牛皮资源,生产军用皮靴、皮带,支援前线; 酒精提炼厂:以玉米、红薯为原料,提炼工业酒精替代汽油,缓解战时燃料短缺。 1941年,日军轰炸贵阳,部分工业设备内迁平坝。金作鼎主动提供场地,与上海迁来的“华生电机厂”合作,生产小型电动机、变压器,供应西南地区军工企业。期间,他发明“木炭代油炉”,改装汽车以木炭为燃料,在燃料极度匮乏的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技术被国民政府经济部列为“战时重要发明”。 除实业外,金作鼎还投身战时教育。1943年,他出资创办“平坝战时工艺职业学校”,开设机械、化工、纺织等专业,聘请内迁技术人员授课,培养实用型人才400余人,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贵州工业的骨干力量。 四、教育兴国与地方建设(1946—1949) 抗战胜利后,金作鼎将实业重心转向民生领域。1946年,他在平坝建立“黔中农业试验场”,引进美国棉花、加拿大小麦等优良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他编写的《平坝农事改良手册》,成为贵州最早系统介绍现代农业技术的本土文献。 在教育方面,他深感“实业需人才支撑”,于1947年联合平坝士绅创办“平坝县立中学”(今平坝一中前身),担任校董事会主席。他提出“工读结合”的办学理念,在校内设立机械实习工场、农业试验田,让学生“白天学理论,晚间做实践”。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他高薪聘请从海外归来的学者授课,使该校成为当时黔中地区教学质量最高的中学之一。 1948年,金作鼎当选平坝县参议会议长。任内,他推动修建平坝至安顺的灌溉水渠,解决沿线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倡议设立“平坝救济院”,收容战争孤儿与流民。他常对下属说:“实业与教育,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吾辈当为黔中开风气之先。” 五、晚年境遇与历史影响(1949)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当局试图拉拢金作鼎迁往台湾,许诺“贵州省工业厅长”职务,被他断然拒绝。他暗中组织平坝工商界保护工厂设备,等待解放。1949年11月,平坝解放,金作鼎主动向人民政府移交所有企业与学校,协助新政权接收地方实业。然而,1949年底,在一次前往贵阳开会的途中,金作鼎所乘汽车遭遇山体滑坡,不幸遇难,享年49岁。 金作鼎的一生,是贵州近代民族工业与教育发展的缩影,其贡献主要体现在: 技术革新:将机械工业引入贵州乡村,推动农具、陶器等传统产业升级,是黔中近代工业的开拓者; 实业救国:抗战时期发展军需民用工业,缓解战时物资短缺,展现了民族资本家的担当; 教育启蒙:创办职业学校与中学,倡导“工读结合”,为贵州培养了早期技术人才; 民生建设:关注农业改良、水利建设,切实改善地方民生,被平坝百姓称为“造福桑梓的实业家”。 如今,平坝一中校内仍保留“作鼎楼”以纪念他,其创办的机械作坊遗址被列为平坝区文物保护单位。贵州工业史专家评价:“金作鼎是少有的将实业与教育深度结合的贵州本土企业家,他的实践为西南地区工业化提供了本土化样本。” 从平坝乡间的手工作坊到抗战时期的实业公司,金作鼎以务实精神在贫瘠的土地上播下工业文明的种子。尽管其生命终结于时代转折之际,但其“实业兴国、教育兴邦”的理念,至今仍在黔中大地回响,成为贵州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