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人[公元1905年-1942年,抗日英烈]+像 贵州安顺市西秀区人物 柳树人,男,贵州安顺人,1924年在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5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柳树人任国民革命军第5军200师599团团长,率团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柳树人率团参加了著名的同古会战,会战期间,后援不至,孤军与四倍于己的日寇激战12天,使日军受到重创,而后在增援营救中国军队的激战中,柳树人身先士卒,壮烈殉国。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赠柳树人为陆军少将。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柳树人:浴血滇缅的抗日英烈 一、少年立志:黔中大地走出的热血青年 柳树人,1905年出生于贵州安顺市西秀区一个普通家庭。安顺自古为黔中重镇,历史上不乏抵御外侮的英雄事迹,这片土地的尚武精神与家国情怀,从小便在他心中埋下种子。少年时期的柳树人,性格刚毅,目睹清末民初的时局动荡,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遂立志以武报国。 他早年就读于安顺当地私塾,后考入贵州陆军讲武学校。在校期间,他不仅刻苦钻研军事理论,对战术、兵器、地形学等课程尤为专注,还以优异的体能和坚韧的意志闻名,常与同窗谈论“强兵救国”之道。当时的贵州讲武学校受新思想影响,不少学员倾向革命,柳树人在此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确立了“驱除列强,复兴中华”的信念。1926年,从讲武学校毕业后,他加入国民革命军,开始了军旅生涯。 二、沙场历练:从基层军官到抗日猛将 1. 北伐与内战中的军事实践 柳树人从排长做起,凭借实战中的果敢与智谋,逐步晋升。1926年至1928年北伐战争期间,他随部队参与了攻打武汉、南京等战役,在枪林弹雨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尽管北伐最终因国民党内部分裂而未能完全实现统一,但柳树人始终认为,军队的使命在于保卫国家,而非派系内斗。 1930年代,他先后在国民革命军第25军、第8军等部任职,参与过对红军的围剿,但内心对内战深感困惑。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柳树人悲愤交加,多次向上级请缨抗战,写下“国难当头,何忍同室操戈?愿率部北上,与日寇决一死战”的请战书。然而,当时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他的请求未被采纳,但抗日的决心却愈发坚定。 2.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浴血征程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柳树人终于迎来了抗击外敌的机会。他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中国远征军序列,番号为第5军第200师,这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师长为著名抗日将领戴安澜。柳树人因作战勇猛、指挥有方,被任命为第200师第598团团长。 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中,柳树人率部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他奉命率部阻击日军增援部队,在峄县一线构筑阵地。面对日军飞机、坦克的狂轰滥炸,他身先士卒,带领士兵用血肉之躯抵挡敌军进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倭寇凶蛮,我军唯有以死报国,方能换得民族生机。” 三、远征滇缅:铁血团长的最后征程 1. 跨出国门:保卫滇缅公路的战略使命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东南亚,企图切断中国唯一的国际补给线——滇缅公路。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奉命入缅作战,柳树人随第200师作为先头部队,开赴缅甸重镇同古(今东吁)。 同古是仰光至曼德勒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柳树人抵达后,立即率598团加固工事,组织士兵熟悉地形。他针对日军战术特点,制定了“纵深防御、逐次抵抗”的策略,并亲自巡视前沿阵地,鼓励士兵:“我们身后就是祖国,退无可退,唯有歼敌!” 2. 同古保卫战:以少敌多的铁血阻击 1942年3月18日,日军第55师团向同古发起猛攻,同古保卫战打响。柳树人率598团负责防守同古外围阵地,面对日军优势兵力和空中支援,他指挥部队依托工事顽强抵抗,多次打退日军进攻。 3月20日,日军以坦克为先导,对598团阵地发起集团冲锋。柳树人下令士兵待敌军接近后再开火,用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摧毁日军坦克,同时组织敢死队突袭日军侧翼。激战中,他的手臂被弹片划伤,鲜血浸透军装,仍坚持在一线指挥。据幸存士兵回忆:“团长喊着‘中国军人死战不退’,带着我们冲出去,鬼子的子弹嗖嗖从耳边飞过,但没人后退一步。” 同古保卫战持续12天,第200师以万余人兵力抗击日军4万余人,歼敌5000余人,创造了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的首次大捷。柳树人率领的598团因作战英勇,被师长戴安澜誉为“钢团”。 四、壮烈牺牲:缅北丛林中的忠魂 1. 掩护撤退:身陷重围的决死之战 同古保卫战后,远征军因盟军配合失误,陷入被动。1942年4月,第200师奉命向缅北转移,柳树人率598团担任后卫,掩护主力撤退。4月21日,部队行至缅北茅邦地区时,遭遇日军第56师团主力的包围。 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和炮火支援,对第200师发起猛烈攻击。柳树人率部在丛林中与日军展开周旋,多次击退敌军穿插。为掩护师部和伤员转移,他主动率两个营的兵力向日军侧翼发起突袭,吸引敌军火力。激战中,他的部队被日军分割包围,弹药逐渐耗尽。 2. 马革裹尸:英雄血洒异国他乡 4月22日,柳树人在指挥部队突围时,不幸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据目击者回忆,他倒下前仍高呼:“杀贼!杀贼!”其部下强忍悲痛,拼死抢回他的遗体,后因战况紧急,不得不将其安葬在缅北丛林的一处山岗上,墓碑仅以木牌刻字“中国抗日英雄柳树人之墓”。 柳树人牺牲后,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悲痛不已,在日记中写道:“柳团长忠勇可嘉,身先士卒,其死为国,重于泰山。”同年5月,戴安澜在率部撤退途中也不幸牺牲,两位抗日将领以生命践行了“保卫祖国”的誓言。 五、身后荣光:黔中英烈的精神传承 1. 追授荣誉与遗骸归乡 抗战胜利后,柳树人被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少将。由于缅北局势复杂,他的遗骸未能及时迁回国内,直到2015年,在民间公益组织和当地华人的帮助下,工作人员才在缅北丛林中找到疑似柳树人墓地的遗址,虽未发现遗骸,但通过史料和当地老人回忆,确认了其牺牲地点。 2018年,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将柳树人的事迹列入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安顺烈士陵园设立纪念牌,镌刻其生平。家乡人民始终铭记这位从黔中走出的抗日英雄,每年清明都会有学生和市民前往祭奠,缅怀他“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壮举。 2. 英雄精神的时代回响 柳树人的一生,是近代中国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缩影。他从贵州山区走向全国战场,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在滇缅战场上,他与无数远征军将士用牺牲为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尊重,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如今,安顺市西秀区的中小学常以柳树人的故事为教材,教育青少年铭记历史、热爱祖国。他的精神如同黔中大地的青山,永远矗立在后人心中——正如他生前常对部下说的:“我们今天的血,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流血。” 结语 柳树人以37年的生命,在抗日战场上书写了悲壮的一页。他从贵州安顺的山水间走来,带着西南汉子的刚毅与赤诚,将热血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的牺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痛,更是民族的损失,但他用行动证明:中华民族的脊梁,永远不会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弯曲。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柳树人等抗日英烈的精神,依然是激励后人奋进的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