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血铸忠魂:工人阶级的杰出战士陈法轼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为反抗压迫、抵御外侮,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篇章。其中,一位年仅25岁的共产党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以笔为剑,写下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他,就是工人阶级的好儿子——陈法轼。
陈法轼原名从风,字苏庵,化名陈干,1917年7月出生于贵阳一户贫苦市民家庭。学生时代的他,生性豪放,才情出众,不仅在学业上勤奋刻苦,更对书法、体育、诗赋和英语展现出浓厚兴趣。因仰慕苏轼的才华,他将自己改名为“法轼”,从此踏上了追求理想与真理的道路。
1937年,20岁的陈法轼因家境贫寒,高中尚未毕业便辍学谋生,考入贵州省邮政管理局,任贵阳营业组组员。“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陈法轼毅然投身其中,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同年10月,他调任镇远县邮局襄办。尽管工作繁忙,甚至因过度劳累从封发楼上摔成重伤,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康复后,继续投身革命事业。
1938年4月,陈法轼得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贵阳地方队部成立,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回到镇远后,他积极向邮工和青年学生宣传“民先”的宗旨,为当地“民先”组织的建立贡献力量。同年冬天,在共产党员田伯平的介绍下,陈法轼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与田伯平、谢速航等人组建镇远党支部,创办秘密刊物《海燕》,成立“读书会”“音乐研究会”等团体,并组织歌咏队、排演街头剧,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还暗中帮助进步青年熊岳柏经营的“新光书店”购进进步书籍,使其成为传播新文化、宣传抗战思想的重要阵地。
1939年1月,陈法轼调回贵州省邮政管理局。当时,大批难民涌入贵阳,物价飞涨,邮工生活困苦。中共地下党员陶涵椿、孟昭仁等决定组织邮务工会维护邮工利益,陈法轼与工运骨干沈天生负责筹备工作。2月4日,日军轰炸贵阳,党组织抓住时机,指示陈法轼等人组织邮工代表向当局请愿,要求救济。经过不懈努力,邮政当局被迫同意每人“暂借”50元救济费。此次请愿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邮工的士气,加速了邮务工会的成立。3月26日,贵州省邮务工会正式成立,陈法轼当选为常务理事,贵阳邮政工运迎来崭新阶段。
然而,国民党当局对邮务工会的成立深感不安,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破坏。他们先是要求“改组”工会,遭到拒绝后,又以提升职务为诱饵分化工会成员,并将工会骨干陆续调离贵阳。陈法轼被调回镇远后,又被派往川黔交界的土城。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斗争,在土城与四川古蔺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积极协助党的工作,开设西药店周济穷人,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并担任元厚小学义务教师,为革命事业四处奔走。
1941年6月,陈法轼被调往湘黔交界处的松桃县。在前往松桃途中,他不畏艰险,沿途进行抗日宣传。在松桃任邮政局长期间,他将大部分薪金用于革命活动和接济穷人,虽“薪水虽厚,行囊常空”,却始终坚守初心。同年11月20日,国民党特务在松桃将陈法轼逮捕,随后押送贵阳,囚禁于贵州省保安处牢房。面对敌人的审讯和拷打,他坚贞不屈,展现出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
在狱中,陈法轼以诗明志,以棋为乐,写下《自勉诗》《狱中吟》等诗作,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1942年6月20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正在与难友对弈的陈法轼,从容镇定地写下《就义诗》,慷慨赴死,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陈法轼不仅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是战斗的号角,是信仰的宣言,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