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式炯[公元1905年-1991年,著名军事家] 贵州省铜仁人物 万式炯,号敬章,乳名承祖,苗族。原国民党贵州省政府主席王家烈是他的姑父。陆军中将。曾任第十三绥靖区兵团副司令兼暂一军军长、滇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官兼贵州安龙指挥部指挥官。1949年12月,先在广西旧州与张光炜滇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司令官)共同领导第四十六、四十八两个师起义;后在贵州安龙单独领导指挥部直属部队及第二三四师起义,又写信争取旧部、铜仁军区保安司令欧阳性成率部起义,归向人民。 万式炯(1905—1991),字炎武,号敬章,苗族,贵州铜仁人,是一位经历丰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人物。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1905年,万式炯出生于贵州铜仁一个贫困农家。自幼失去父亲的他,凭借自身努力考入贵州陆军崇武学校第八期炮兵科。1929年从崇武学校毕业后,万式炯进入国民革命军第25军,担任上尉连长、教导大队第4队上尉队长等职。 民国时期军事生涯 逐步晋升:1931年8月,升任第25军(军长毛光翔)独立营少校营长。1933年2月,王家烈担任第25军军长,万式炯升任独立第8团上校团长。1935年5月,所部改编为第103师(师长何知重)第2旅(旅长杨朝焯)第4团,他仍任上校团长。1937年2月,第103师缩编为三团制,所部改称第618团,万式炯继续担任上校团长,同月22日叙任陆军炮兵中校。在此期间,他在王家烈的支持下,凭借自身军事才能不断晋升,其带领的团在当时有“万八团”之称。 抗战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万式炯率部参加了上海、南通、江阴、镇江、南京、武汉等战役。在这些战役中,他与日军浴血奋战,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立下了汗马功劳。1938年2月,万式炯升任第103师少将副师长,6月2日晋任陆军炮兵上校。1939年4月,他带职考入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一期学习,1940年2月毕业后派任军政部少将附员。1941年10月,调升夔巫师管区中将司令。1945年10月10日获颁忠勤勋章,1946年5月5日获颁胜利勋章。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万式炯入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受训,11月25日获颁四等云麾勋章。1947年10月,派任国防部九江指挥所中将高级参谋,12月调任第13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兼暂编第1军军长。1949年3月1日,调任黔桂边区绥靖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官兼安龙指挥所主任。在解放战争后期,万式炯逐渐认识到国民党统治的腐朽和不得人心,以及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正义性和发展前景。 起义与新中国建设时期 通电起义:1949年12月27日,万式炯在贵州安龙率部起义,为贵州的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不仅自己领导部队起义,还写信争取旧部、铜仁军区保安司令欧阳性成率部起义,归向人民。 学习与工作:1950年,万式炯进入贵阳革命大学、西南军政大学学习。此后,他历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副主任,贵州省政协委员、常委,贵州省黄埔同学会顾问,民革贵州省委常委、顾问,民革中央团结委员等职。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为贵州省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为团结各界人士、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晚年贡献:晚年的万式炯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对在台湾和海外的亲朋故旧做了大量宣传工作,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同时,他撰写了《忆南京保卫战》等文史资料,为研究抗日战争和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史料编撰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1991年7月7日,万式炯在贵阳逝世,享年86岁。他的一生,经历了从旧中国的动荡战乱到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从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到新中国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转变。他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正确选择,不仅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光辉的篇章,也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经历体现了一个爱国将领在历史潮流中的觉醒和担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教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