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维俦[公元1931年-1986年] 贵州黔东南州锦屏县人物 潘维俦(1931年3月20日-1988年6月27日),男,贵州锦屏县三江镇人,中国著名森林生态学家、林业教育家,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开拓者,中南林学院(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副院长。其一生致力于森林生态学研究与林业教育事业,为中国森林生态学发展及国际学术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潘维俦:献身林业教育与科研的赤子 在贵州黔东南州锦屏县,有一位在林业领域熠熠生辉的人物 —— 潘维俦。他的一生,是为林业教育与科研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为我国森林生态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1 年 3 月,潘维俦出生于锦屏县城关王寨。锦屏素有 “杉木之乡” 的美誉,清水江两岸青山连绵,杉木郁郁葱葱。潘维俦的父亲深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希望儿子能如家乡挺拔的杉木一般,性直、品端、节坚、材美,取与 “杉君子” 为伍之意,为他取名维俦。童年的潘维俦,在这片杉木环绕的土地上成长,常常与小伙伴们在清水江边嬉戏玩耍。江面上木材交易的热闹场景,放排工人矫健的身影,以及那粗犷的号子声,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在江边的嬉戏中,他不仅感受到了家乡山水的魅力,更在心底催生了对森林和大自然的深深热爱。 潘维俦自幼聪颖好学,有着超乎常人的勤奋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他常常挑灯夜读,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家乡在清朝时就有 “山多戴土,气候温暖湿润,树易栽”“自清水江以下至茅坪二百里两岸,翼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阳” 的记载,这让他对家乡的森林资源满怀憧憬。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看到家乡的森林资源因过度砍伐而大量消耗,森林蓄积量急剧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备受人们喜爱的杉树,几近告罄。这一严酷的现实,让年少的潘维俦忧心忡忡,也在他心中埋下了立志改变林业现状、献身林业教育和科研的种子。 1950 年,19 岁的潘维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昌大学森林系,自此正式开启了他与林业科学事业的不解之缘。两年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潘维俦随系转入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来到了武汉。在大学的四年时光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勤奋刻苦,钻研每一个专业知识。无论是复杂的森林生态理论,还是实际的林木种植养护技术,他都力求掌握得精准透彻。1954 年 9 月,23 岁的潘维俦以优异成绩从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毕业,随后被分配到湖南农学院林学系担任森林经理学教师,从此踏上了一边教学、一边深入林业研究的道路。 1963 年,湖南农学院合并到广州,成立了中南林学院。同年,在全国林学会现有林专题研究会上,潘维俦以崭新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杉木人工林群体结构规律及其在营林上的应用》的报告。这一报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会议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令与会者纷纷对这位年轻的学者刮目相看。此后,他继续在教学和研究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探索林业科学的奥秘。 然而,时代的浪潮给潘维俦的科研与教学生涯带来了巨大冲击。“文革” 开始后,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潘维俦遭受了冲击,全家被下放到广东劳改茶场 “监督劳动”。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心中对林业科研和教育的信念之火却从未熄灭。1976 年,“四人帮” 被粉碎,潘维俦终于从疑虑、不平与迷惑中解脱出来,走出人生的低谷,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重新投身到科研教学中。此时,他从广州随学院迁至湖南溆浦,并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我国杉木人工生态系统、森林水文及流域治理方面。 1978 年,对于潘维俦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他主持筹建中南林学院林业生态研究室,并在湖南会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杉木人工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他开创性地利用系统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钻研,首次在国内发表了关于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科研论文《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研究》。在这篇论文中,他找到了影响杉木速生丰产和限制杉木成林的一些关键生理因素和指标,该成果荣获湖南省科学大会成果奖。同年,他因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表现晋升为副教授,次年又被评为中南林学院先进工作者。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潘维俦不仅在科研上成果丰硕,在社会职务方面也开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1983 年 5 月,他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积极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1984 年 2 月,他出任中南林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在新的岗位上,他积极推进学校机构、教学与科研改革,他的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林业部的表扬并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广。在他的努力下,所主持的生态研究室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中南林学院赢得了 “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专业研究委员会”“森林水文及流域治理专业委员会” 两块极具分量的牌子。在此期间,潘维俦与同事们齐心协力,将原本仅有六个专业的中南林学院,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结构,涵盖 20 余个专业的综合型院校。他所领导的森林生态研究室,更是成功挤进世界林学先进行列,吸引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众多学者、专家接踵而至,前来访问、参观、交流工作,让中南林学院在国际上声名远扬。1984 年 3 月 12 日,中国林学会为表彰他在林业领域的突出贡献,授予他 “劲松奖”。同年 4 月 20 日,他受聘为湖南省科委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 尽管长期在外工作,但潘维俦始终心系家乡。1984 年,他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锦屏。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心中满是喜悦与感慨。然而,当他看到清水江两岸曾经郁郁葱葱的杉乡林海日益减少,家乡的森林生态面临严峻考验时,忧虑再次涌上心头。经过深思熟虑,潘维俦决定将十一名家乡子弟带回中南林学院进行培养。他希望用现代林业科学知识武装这些年轻人的头脑,让他们成为 “木头城” 新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以此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赤诚之心。 1985 年 3 月,潘维俦参加了由林业部副部长刘琨率领的中国林业代表团,出访联邦德国,学习国外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同年 5 月,他出席了哈尔滨国际森林水文学研究方法学术讨论会,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见解。1986 年 8 月,他更是登上了国际学术的大舞台,出席在美国召开的第四届国际生态学会议。在会议上,他用流利的英语宣读了《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水文学过程中的营养动态与平衡》论文,并从容不迫、对答如流地回答了各国学者、专家提出的问题,展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学术素养,令与会者钦佩不已。美国、加拿大学者对他的研究成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示希望与他主持的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进一步加强联系,并计划在他们的试验区采用潘维俦的树干经流测定技术。苏联杂志《育林》对他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类研究 “现在在世界上极为迫切的课题,在苏联还没人搞”,该成果 “达到西欧有关先进国家和日本的高水平”。同年 8 月,潘维俦晋升为教授。尽管长期饱受肾结石、胆结石、高血压、冠心病、脑缺血、脑血管硬化等多种疾病的折磨,但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忘我地工作。1987 年 10 月,在住院期间,他还心系学术研究,筹编了我国第一本《森林水文论文集》。1987 年 5 月,在哈尔滨国际森林水文学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上,他宣读了《森林水文学研究的生态系统观念》一文,为世界林学研究,尤其是为我国南方山区布局和开展生态水文研究与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潘维俦一生热爱林业教育事业,他的教学生涯可谓桃李满天下。先后为本科生、干训班、研究生开设了森林经理学、森林生态学、森林水文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方法、近代生态学研究进展等 10 余门课程。他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讲解,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了无数学生对林业科学的热爱。他精心培养了 10 名研究生,这些学生如今已在林业领域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在科研方面,他撰写了数以百万字的科研论文,其中发表论文 26 篇;译著 8 部(篇),共计 100 万字,主编论文 3 辑。他长期担任中南林学院森林生态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学报编委副主编,中国林学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及流域治理专业委员会筹备组组长。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涵盖多个领域,森林生物量测定与估算,森林水文学过程定量分析和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定位观测,均属国内开拓性研究;小集水区经流物建设,林冠穿透水、树干流、地表经流和地下水连续自动装置及测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开展集水区森林生态结构、功能及生产力定量研究方面,为我国填补了空白。他在森林生态领域的卓越建树,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许多专家、学者纷纷向他发出邀请信。1988 年 3 月,潘维俦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随后赴西德访问、讲学。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澳大利亚及远东地区名人录》,他成为中南林学院建校以来,唯一在重大国际大会上宣读论文,并列入《世界名人录》的学者。 然而,命运却对这位辛勤耕耘的学者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86 年 6 月 26 日,潘维俦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突然昏倒,虽经全力抢救,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年仅 57 岁。对于一个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言,57 岁正是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是收获成果、集大成的阶段。他的离世,让师生们悲痛万分,学界也为之惋惜。一位老教授用 “治学严谨,卓有成效,克勤克俭,光明正大” 十六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潘维俦的一生。中央林业部发来唁电,高度评价他 “为我国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和林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称其逝世 “是我国林业建设事业的一个损失”。 潘维俦教授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为我国森林生态学以及林业教育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精湛的林业教育思想、丰富的林业理论及实践经验,以及他对家乡、对林业事业的拳拳赤子之心,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林业人在探索林业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