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潘安[晋][公元247年-300年,中国古代十大美男,金谷二十四友]+像 河南郑州市中牟县人物 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包括潘安、卫玠、子都、宋文公、宋玉、兰陵王、嵇康、韩子高、慕容冲、独孤信。潘安有“河阳一县花”之称,也是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首。 当今时代,人们往往称赞别人英俊的时候基本都会来一句“貌似潘安”。 注:仅是一家之言的排行,并无官方性。 # 潘岳:风华绝代的西晋才子与悲剧人生 潘岳(247年 - 300年),字安仁,荥阳郡中牟县(今河南郑州中牟县)人,出身于儒学世家,是安平太守潘瑾之孙、琅琊内史潘芘之子,在西晋文坛与政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年少成名,仕途坎坷 潘岳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年少时便被乡里称为“奇童”。约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他被荀顗辟为司空掾,得以进入仕途,开启了少年得志的历程。泰始四年(268年),潘岳以司空掾身份创作的《籍田赋》,堪称颂文典范之作。此后,他的仕途几经波折,咸宁二年(276年),贾充转任太尉,潘岳被辟为太尉掾,兼任虎贲中郎将,后外任河阳令,却郁郁不得志。太康四年(283年)前后,他又转任怀县,随后调任尚书度支郎,还曾因公事被免职。杨骏辅政时,将他引入府中担任太傅主簿。元康元年(291年),杨骏被杀,潘岳因身为杨骏主簿,按律当受株连,后因被认定为“假吏”而获赦免,仅被免官。元康二年(292年),他被起复为长安令;元康六年(296年),从长安令任上被召回洛阳,补任博士,尚未正式拜官,便因母亲患病辞官。元康九年(299年),潘岳受贾后、贾谧指使,模仿愍怀太子语气,起草祷神自立之文,导致太子被废。次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诛杀贾谧,潘岳也因此入狱,最终惨遭杀害。 ## 文学成就斐然 在文学领域,潘岳成就卓著,其诗歌被钟嵘列入《诗品》上品,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与陆机并称为“潘江陆海”,钟嵘《诗品》评价“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足见其文学才华之高。潘岳的《悼亡诗》更是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先河,历代皆被推为第一,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此外,《秋兴赋》《闲居赋》《怀旧赋》等作品也极具文学价值。 他的赋作如《秋兴赋》《闲居赋》《藉田赋》,文字优美,情感真挚,代表了当时赋体文学的最高水准。潘岳作品最大的特色在于情感细腻丰富,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情感波动,这种多愁善感的风格在男性文学家中较为少见。 ## 相貌俊美,声名远扬 潘岳容貌绝美,是中国古代男性美的典型代表,“貌若潘安”已成为形容男子文采风流、容貌出众的常用语。《世说新语·容止篇》中记载,潘岳年少时挟弹出游洛阳道,妇人见之,无不拉手围堵,争相目睹其风采;他与夏侯湛同行时,因二人皆容貌出众,被时人称为“连璧”。刘孝标注引《语林》记载:“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潘岳的小名“檀郎”“檀奴”,也因他对结发妻子忠贞不渝,成为女性心目中理想情人、夫君的代名词,寄托着人们对用情专一的美好期望。 ## 至情至孝,佳话流传 在情感方面,潘岳对妻子杨氏一往情深。杨氏早亡后,他不再娶妻,并创作《悼亡诗》以表怀念,其情之真、意之切,令后人赞叹。李商隐曾评价“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元稹也有“潘安悼亡犹费词”之语。 潘岳更是至孝之人。北宋之前的《二十四孝》记载,他任河阳县令时,将母亲接到任所侍奉,常陪母亲在自己种植的桃李林中赏花。母亲染病思归故里,他毅然辞官奉母回乡。回家后,面对家境贫寒,他耕田种菜、卖菜换食,还养羊取奶,精心照料母亲。然而,因其在政治上趋附贾谧等人,最终在八王之乱中,被赵王司马伦的亲信孙秀罗织罪名,不仅自己命丧黄泉,还连累三族被诛,其母也未能幸免。正因如此,宋人郭居敬重新校订《二十四孝》时,将他从书中删去,以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取而代之 。潘岳的一生,以才华与美貌闻名于世,却因政治选择而走向悲剧结局,令人叹惋。 # 潘岳:才情与传奇交织的人生画卷 潘岳,字安仁,以其出众的美貌、卓越的文学才华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诸多典故与轶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 绝世容颜引佳话 潘岳容貌昳丽,神态优雅,堪称西晋时期的颜值担当。年少时,他驾车行驶于洛阳街头,总能引发轰动。就连老妇人也被其风采所倾倒,纷纷将水果投向他的车中,以至于“掷果盈车” ,这一典故生动展现了女子对美男子的倾慕与追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左思容貌丑陋,效仿潘岳出游时,妇女们则纷纷向他吐唾沫,只能狼狈而归。潘岳三十二岁时,因仕途不顺,鬓间已现银丝,正值秋日,他借宋玉、贾谊悲秋典故,写下《秋兴赋》,此后“潘鬓”便成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名词,被众多文人墨客引用,如唐李德裕“越吟因病感,潘鬓入秋悲” ,明无名氏“谩赢得潘鬓沈腰” ,皆借“潘鬓”抒发岁月流逝、人生感慨。 ## 治县有方留美誉 潘岳任河阳县令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下令遍植桃花。他治县有道,以花为特色,不仅美化了环境,还通过独特的方式治理地方,被赞为“花县令” ,成为中国最早“花样美男”的代表。庾信“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李白“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 等诗句,都对其治县功绩与潇洒风范予以赞誉。 在治理过程中,潘岳还开创了别具一格的“浇花息讼”方式。他受理民事纠纷时,不设传统公堂,而是让原告和被告先在花园中合伙抬水浇花。由于水桶是尖底,无法平放,两人必须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打水、抬水、浇花等环节。一番劳作后,双方对立情绪往往得以缓和。此时,潘岳再将他们唤到一起,提供餐食,随后耐心调解,判定是非。这种方式既化解了矛盾,又促进了和谐,使得河阳一时政通人和。 潘安深受河阳百姓爱戴,当地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乡亲委托,向他献上翠柏,并附诗表达百姓心意。潘安欣然接受,亲手将翠柏植于官衙前,并立誓做清官。此后,百姓路过此地,常为小柏树浇水。数年后,小树长成参天大树。潘安调离时,百姓夹道相送,依依不舍。更为神奇的是,每当潘安调任,柏树都会自动转向,朝着他任职的方向生长,一枝独秀。潘安去世后,此柏依然保持着独特的生长方式,每60年轮换一枝翠绿,被称为“转枝柏”“古柏爷” 。2007年11月,这棵“转枝柏”被洛阳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成为国家一级古树,成为人们纪念潘安的特殊象征。 ## 文坛雅集展风采 潘岳才华横溢,是西晋文坛的重要人物。当时,贾充外孙贾谧权势显赫,且喜好文学,广纳贤才。潘岳与渤海石崇、欧阳建,荥阳潘岳,吴国陆机、陆云,齐国左思,中山刘舆、刘琨等二十四人依附于贾谧,号为“金谷二十四友” ,他们几乎占据了当时文坛的十分之七。这些文人常相聚于巨富石崇的金谷园,饮酒作诗,交流文学,史称“金谷俊游”。 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前往长安,石崇在洛阳河阳县的金谷别墅设宴相送。众多文人齐聚一堂,饮酒赋诗,以抒情怀,若有人作不出诗,便罚酒三斗,此次“金谷宴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聚会,也是酒宴上罚酒的起源。这次聚会及其所作的《金谷诗序》,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王羲之受其启发,举办“兰亭雅集”并创作《兰亭集序》 。 ## 复杂仕途陷争议 然而,潘岳的性格中也存在弱点。《晋书·潘岳传》记载,他“性轻躁,趋世利” ,与石崇等人一同谄媚侍奉贾谧。每次贾谧出行,潘岳和石崇都会远远望见尘土飞扬,便立刻下拜,“望尘而拜”这一典故也成为他趋炎附势的写照。 尽管在仕途上存在争议,但在情感方面,潘岳却令人称赞。他与妻子杨氏十二岁订婚,二人相爱一生,感情深厚。杨氏逝世后,潘岳悲痛万分,写下多篇悼亡词,情真意切,缠绵悱恻,且终身未再娶。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成就了“潘杨之好”的千古佳话,成为夫妻恩爱的典范。 潘岳的一生,因美貌、才情、治县功绩而闪耀,也因仕途选择饱受争议。他的故事与典故,跨越千年,依然为人们所传颂,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独特而动人的篇章。 # 潘安遗迹:千年岁月里的历史印记 潘安作为西晋时期的著名人物,其事迹与形象历经千年依然为人传颂,与之相关的墓葬、祠庙、遗址等遗迹,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成为后人缅怀他的重要载体。 ## 潘安墓:迷雾中的历史之谜 关于潘安的墓葬,存在多种记载与说法。《中牟县志》记载,县城西北3里处曾有潘安墓,此地原是贾鲁河故道河堤南侧。因岁月流逝,历经多次黄河泛滥冲刷,墓室逐渐沉入河底,形成两丈多深的大水潭。墓室由青砖砌成,清末时,郑州中牟县城关镇大潘庄的武秀才潘龙蛟为寻墓中宝物,潜入水底,虽未找到宝物,却捞出一块一尺多长、刻有“潘岳之墓”字样的石碑,可惜如今此碑已不复存在 。据考证,这座墓很可能是潘氏子孙为纪念这位家族名人所建的衣冠冢。 清乾隆五十四年本《巩县志》卷十六、十七记载,巩义境内有“晋潘茈(潘安之父)墓” 。郑州巩义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该市西南芝田镇北石村村委南2公里处发现一座墓冢,此地位于坞罗河北岸台地上,北距310国道200余米 。墓冢坐落在农田之中,没有地面建筑,仅存一座土冢,且未被打开过。由于缺少碑记等确切证据,难以确定这座墓究竟属于潘安还是他的父亲。《水经注》也有相关记载:“罗水又西北经袁公坞北,又西北迳潘岳父子墓,有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进一步印证了此地曾有潘岳父子墓的存在,却也为潘安墓的具体位置增添了更多谜团。 ## 潘侯祠:仁政德政的纪念丰碑 在河阳县衙遗址所在地——洛阳市吉利区冶戍村,曾有一座潘侯祠,用于祭祀潘安。明朝正德年间,孟县知县刘澄将这座在明朝成化年间已迁至孟县城南门外的祠堂,再次移到孟县城南门内大街西侧 。大儒何瑭为此撰写了《孟县潘侯祠记》,文中发出“古今令河阳者多矣,安仁何以独祠?”的疑问。通过考察潘安的事迹,何瑭认为潘安在河阳施行仁政,与民众和睦相处,深受百姓爱戴,因此民众为他立祠纪念,历经千余年而未曾废止,这座祠堂也成为潘安治县功绩的历史见证。 ## 营花寨与浇花井:治县智慧的历史遗存 营花寨遗址位于洛阳吉利区冶戍村南端,据史料记载,它是潘安任河阳令时所建,在宋、明、清时期都经历过重建或扩建 。离营花寨不远处有一口井,传说原是潘安私邸花园的浇花井,也是“浇花息讼”这一历史典故的发生地。这口井不算深,井水充盈,井口呈椭圆形,长1.5米,宽1米 。据《孟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知县曾在井前立碑,碑上用隶书竖刻“浇花井”三个大字,见证着潘安独特的治县方式和智慧。 ## 转枝柏:跨越千年的精神象征 在洛阳营花寨南侧,有一块石碑上书“西晋潘安植柏”,石碑之后是青砖砌成的花坛,坛中生长着一株古柏。这株古柏高约7米,树干粗壮,需两人合抱,树干向南倾斜,树根裸露,多数枝杈枯干,但东面一枝却绿叶茂盛,被当地人称为“转枝柏” 。此古柏由河阳百姓赠送,潘安亲手种植于县衙前。潘安去世后,古柏四大枝始终只有一枝保持翠绿,且每60年轮换一次,因此又被称作“古柏爷” 。百姓们认为,“转枝柏”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潘安的礼赞与纪念。2007年11月,这株“转枝柏”被洛阳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成为国家一级古树,承载着人们对潘安的怀念之情,屹立千年。 ## 潘安公园:文化传承的现代载体 为纪念潘安,洛阳市在孟津区河阳路与紫金路交会处修建了“潘安公园” 。公园内精心打造了“九大景”,分别为浇花息讼、掷果盈车、风桥花径、清雅闲居、荷池香远、金谷俊游、至情至孝、潘杨之好、飞瀑流泉 。每个景点都蕴含着一个与潘安相关的历史典故,九个故事相互串联,全方位展示潘安的形象与事迹。公园内部的构筑物依照汉晋时代的建造特点进行模仿建造,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巧妙融合,成为人们了解潘安、感受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让潘安的故事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与发扬。 # 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风华绝代的传奇人生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群男子,他们凭借出众的容貌、卓越的才华与独特的人生经历,成为了千古佳话。他们不仅在当时声名远扬,更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 潘安:西晋文坛的颜值担当 潘安(247年―300年),本名潘岳,字安仁,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祖籍河南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县大潘庄),生于河南巩义(今河南郑州巩义市) ,素有“河阳一县花”的美誉。尽管史书未详细记载其五官与身高,但他的美貌却毋庸置疑。在当时,他就拥有众多狂热的“粉丝”。据刘孝标注引《语林》记载:“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这便是成语“掷果盈车”的由来。此外,“河阳一县花”“金谷俊游”“辞官奉母”“潘杨之好”“连壁接茵”等成语典故,也都与他相关。潘安容貌俊美,身形颀长,皮肤白皙,他的形象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对男子的审美标准,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 宋玉:战国时期的风流才子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出生于战国时期的宋国(今河南商丘) ,为宋国公子。他崇尚老庄思想,才华横溢,擅长辞赋,精通音律。作为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他与潘安齐名,以风流倜傥、潇洒干练、反应敏捷、谈吐不凡著称。正因如此,他常伴楚王左右,或同游兰台宫,或共赏云梦泽,留下了许多佳话。 ## 卫玠:被“看杀”的玄学家 卫玠(286年—312年6月20日),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朝的玄学家与官员。他容貌绝美,声名远扬。相传,卫玠从豫章郡前往京都时,人们听闻他的美名,纷纷前来一睹风采,围观的人群将他围得水泄不通。由于他本就体弱多病,难以承受如此劳累,最终一病不起,不幸离世。当时的人们戏称他是被“看杀”的,这便是成语“看杀卫玠”的典故来源。 ## 子都:春秋时期的美男子将军 子都,春秋时期郑国公子,郑国国都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其大名为公孙阏。他不仅容貌出众,还武艺高强,擅长射箭,因此深得郑庄公的宠爱,被任命为大夫。在郑国准备讨伐许国时,曾举行祭天仪式并开展战车竞赛,奖品是一辆战车。大夫颍考叔抢先夺走战车,子都因追不上而怀恨在心。后来兵临许国城下,颍考叔率先登上城墙,子都却因之前的争车之恨,从城下射箭将其射杀。事后,因受郑庄公庇护,子都逃脱了罪责。《诗经·山有扶苏》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的诗句,便是对子都美貌的赞美。 ## 宋文公:因美貌获国君之位 宋文公,宋国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在成为国君之前,他是宋国公子,被称为公子鲍。公子鲍“美而艳”,其出众的美貌吸引了中年守寡、独居深宫的王姬(公子鲍的祖母) 。王姬对他心生爱慕,“欲通之”,但遭到拒绝。为了得到公子鲍,王姬不惜以国家相赠,最终公子鲍登上了宋国国君的宝座,上演了一段“不爱江山爱美男”的传奇故事。 ## 韩子高:史上唯一男皇后 韩子高,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本名蛮子,出身贫寒,家中世代以做鞋为生。侯景之乱时,16岁的他寓居京城建康。一次还乡途中,他偶遇陈蒨(后来的陈文帝) 。陈蒨见他容貌俊美,便问他是否愿意跟随自己,共享荣华富贵,韩子高欣然应允。此后,韩子高成为陈蒨的娈童,深受宠爱,随其起居出入。陈蒨曾表示若自己称帝,想册封韩子高为皇后,虽最终未能成真,但这一想法开创了历史上“男皇后”概念的先河。《陈书·韩子高传》记载:“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不愈,入侍汤药。”陈文帝病重时,只允许韩子高一人进入寝宫侍奉,直至离世,足见二人感情之深厚。 ## 兰陵王:面具后的绝世容颜 兰陵王(541年―573年),名高长恭,又名高孝瓘、高肃,是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被封为兰陵王。他相貌柔和,内心豪壮,声音与姿容俱佳,是后世公认的“四大美男”之一。传说他因面相过于柔美,不足以威慑敌人,每次作战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在救援邙山的战役中,他带领五百骑士冲入周军重围,直抵金墉城下。城上齐兵起初认不出他,怀疑有诈,直到他摘下头盔,露出面容,城上才派弓箭手放箭保护,最终成功解围。此役之后,兰陵王威名远扬,士兵们为歌颂他的功绩,创作了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 嵇康: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嵇康,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他不仅在文学、玄学和音乐领域造诣深厚,其容貌也十分出众。人们形容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史书称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有一次,嵇康上山采药,竟被樵夫误认为是仙人下凡,其超凡脱俗的风姿由此可见一斑。 ## 慕容冲:五胡十六国的倾世美男 慕容冲,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人,小字凤皇。他是前燕开国皇帝慕容儁的幼子,堪称五胡十六国时期倾国倾城第一人。年少时,他与姐姐因容貌绝美,被苻坚收入后宫,成为娈童。后来,苻坚为避免影响,将慕容冲外放,任命他为平阳(今山西临汾)太守。多年后,淝水之战苻坚大败,慕容冲趁机集结鲜卑人,起兵复仇,挥师关中。他外表阴柔,内心坚毅狂野,其曲折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极端的性格。慕容家族向来以善战和外貌出众闻名,而慕容冲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燕国皇室在挑选继承人时,容貌往往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慕容冲的绝世容颜。 ## 独孤信:乱世中的俊美将领 独孤信,本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鲜卑族,云中(今山西大同)人,是西魏、北周时期的将领,也是八柱国之一。孝武帝西行迁徙时,独孤信单骑在泸涧追上,孝武帝对他的忠诚赞叹不已。独孤信不仅忠勇,而且容貌俊美。有一次,他外出打猎,傍晚回城时,策马疾驰,帽子被风吹偏,不经意间展现出的俊美之姿,令人惊叹。他的美貌在当时广为人知,成为了一段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