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烈宗司马曜:东晋兴衰间的徘徊者 晋烈宗司马曜,东晋第九任皇帝,在位期间历经风雨,既有抵御前秦入侵、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的高光时刻,也有沉溺酒色、致使朝政昏暗的遗憾之举。其复杂的一生,深刻影响了东晋的历史走向。 司马曜于公元 362 年出生,籍贯为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焦作温县),这里是司马氏家族的祖籍,承载着深厚的家族底蕴。他是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第六子,母亲是李陵容。兴宁三年(公元 365 年)七月,年仅 3 岁的司马曜被封为会稽王,在皇室的庇佑下开启了成长之路。咸安二年(公元 372 年),命运发生重大转折,司马曜先是被封为太子,随后简文帝驾崩,年仅 11 岁的他登上皇位,史称孝武帝。然而,初登皇位的他,权力被崇德太后把控,只能在太后的阴影下等待亲政时机。 太元元年(公元 376 年)正月,司马曜行冠礼,象征着他成年,崇德太后也顺应形势交还国政,司马曜终于得以正式执掌政权。此时的东晋,面临着来自北方前秦的巨大军事压力。前秦在苻坚的统治下日益强大,不断向外扩张,意图统一南北。太元元年八月,苻坚的将领苟苌攻陷凉州,俘虏刺史张天锡,北方前秦帝国与南方晋帝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为抵御前秦侵扰,司马曜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远见与军事决策能力。太元二年,他下诏广求文武良将,谢玄应诏前往京口募兵,组建了后来声名远扬的北府兵,这支部队以骁勇善战著称,成为东晋抵御外敌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司马曜对东晋的军事布局进行了精心调整,任命谢安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任命桓冲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军事,兼荆州刺史;任命桓冲之子桓嗣为江州刺史;任命五兵尚书王蕴都督江南诸军事,兼徐州刺史;任命谢玄为兖州刺史,兼广陵相,监长江以北诸军事。通过这一系列任命,东晋构建起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军事防御体系,为应对前秦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太元三年,前秦王苻坚派长乐公苻丕等率领七万步兵和骑兵进攻襄阳,东晋与前秦的战争正式拉开帷幕。四月,前秦军队迅速抵达沔水以北,由于梁州刺史朱序未做防备,前秦的石越率军轻松攻克襄阳外城。随后,苻丕率领众将士全力攻打襄阳中城。此时,桓冲在荆州上明虽拥有七万兵众,但因忌惮前秦强大的军事实力,迟迟不敢进军救援。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司马曜果断下诏,命令谢玄征调徐、兖、青三州的兵力前去支援,并派遣彭城内史何谦游进军淮泗,形成支援之势。然而,太元四年二月,襄阳督护李伯护叛变,致使长乐公苻丕最终攻克襄阳,俘获朱序。同年五月,前秦兵六万人围攻幽州,直逼广陵,距离仅一百公里,东晋都城危在旦夕。关键时刻,司马曜再次展现出坚定的领导能力,派谢石率领水军驻扎在涂中。在三阿、盱眙、淮阴、君川等地的交战中,东晋军队奋勇作战,大败前秦的俱难和彭超,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保卫了东晋的领土安全。 太元七年,苻坚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南下攻打晋朝事宜,意图一举消灭东晋,实现统一。太元八年五月,司马曜先发制人,令桓冲在西线发起攻势,取得了一系列战果,攻下襄阳、沔北几座城、蜀地五座城、涪城、武当、万岁和筑阳等地,极大地鼓舞了东晋军队的士气。八月,苻坚的主力百万大军南下,东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司马曜迅速做出应对,任命谢安为征虏将军,谢玄为前锋都督,并派他们和辅国将军谢琰及西中郎将桓伊等共同率领八万人,抵抗苻坚。同时,派龙骧将军胡彬带领五千水军,援助寿阳。十月,前秦阳平公苻融等攻打寿阳,十八日,前秦军队攻克寿阳。随后,前秦军队一边攻击保峡石,一边派梁成率军控制洛涧,在洛口设木栅横截淮河,阻止胡彬的水军向东撤退。东晋军队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但刘牢之率领的五千北府精兵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急攻前秦军队,攻下了洛涧,为东晋军队打开了局面。而后,前秦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十月二十日,东晋诸将和苻坚在淝水展开决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破敌军,俘虏斩首几万人,甚至俘获了苻坚的车辇与云母车。淝水之战的胜利,不仅解除了北方的军事威胁,使南方人民避免了氐族统治者的摧残,也为东晋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十一月,司马曜下诏命令卫将军谢安在金城慰劳凯旋的军队,并于十五日大赦天下,以庆祝这一伟大胜利。 淝水之战后,东晋内部局势发生了变化。司马曜开始着手收回皇权,他意识到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势力在战后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太元八年九月,司马曜命琅邪王司马道子主管国务院六项事务,与谢安一起参录机衡,试图通过司马道子来制衡谢安的权力。谢安的女婿王国宝因怨恨谢安对自己不予任用,趁机向司马道子进谗言,挑拨谢安与司马曜的关系,司马曜从此逐渐疏远猜忌谢安。太元十年,为退避祸端,谢安以救援前秦皇帝苻坚为由,离开建康,进驻广陵。不久后,谢安逝世,谢玄也自除兵权。太元十二年,朝廷改由朱序担任青、兖二州刺史,镇守彭城,此后司马道子便接收了谢氏权力,司马家逐渐恢复皇权。随着谢氏的衰落,东晋门阀政治的格局发生了变化,高门士族的权力受到了压制,司马曜成功地将国家实权收归皇室。 然而,司马曜并没有将这份来之不易的权力用于更好地治理国家。收回皇权后,他开始沉溺于美酒和女色之中,逐渐荒废朝政,把朝廷政事统统推给琅邪王司马道子代管。而司马道子同样嗜好喝酒,兄弟二人整日以高歌狂饮为乐,不理政事。与此同时,司马曜还迷信佛教,生活极端奢侈挥霍。他亲近和尚尼姑,导致左右侍从人员乘机争权夺利,互相勾结,公开进行贿赂,东晋朝廷的风气日益败坏。司马曜虽有伸张皇权的愿望,但却没有真正的能力和决心去治理国家,他经常流连内殿,饮酒作乐,很少处理政务,群臣想见他一面都十分困难。太元十五年二月,司马道子的权势在朝廷内外达到极点,远近官员纷纷前来投靠,司马曜开始对司马道子的权力膨胀感到不满,但在表面上还是对其多加优待。此时,王国宝鼓动朝中众臣联名上奏章,请求擢升司马道子为丞相兼任扬州牧,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司马曜。再加上司马道子仗恃司马曜的宠爱,骄傲蛮横,有时甚至忘了君臣之别,司马曜越发不满,于是任命王恭为兖青二州刺史,以暗中制衡司马道子,由此形成了 “主相相持” 的局面,东晋朝政日趋昏暗。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司马曜的生命戛然而止。当晚,他与宠妃张贵人饮酒,酒后戏言,说张贵人年纪大了应当废掉,希望另选年轻的妃子。张贵人听后怒不可遏,待司马曜睡熟后,命贴身婢女用被子将他闷死,并对外声称司马曜是 “睡梦中惊悸窒息突然死去”。由于当时太子司马德宗愚昧懦弱,会稽王司马道子也昏庸荒淫,此事竟无人追究查问。司马曜逝世时年仅三十五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孝武皇帝,庙号烈宗,与皇后王氏共葬于隆平陵。次日,皇太子司马德宗登基为帝,东晋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司马曜在位期间,在政治上利用士族社会的衰弱强化皇权,通过一系列举措成功收回皇权,改变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格局;经济上实行赋役改革,太元二年撤销以亩为单位的征税制度,改为以人口为单位征税,后又增收税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太元末年百姓安居乐业;文化上,他大力推广儒学,企图恢复国学,同时实施弘扬佛教的政策,佛教得到全方面发展,遍及社会各阶层。然而,他后期沉溺酒色,荒废朝政,致使东晋朝政昏暗,社会矛盾逐渐激化。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起伏,既创造了抵御外敌、收复皇权的辉煌,也留下了因自身昏庸导致国家走向衰落的遗憾,为后世研究东晋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案例与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