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司马昭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司马昭
司马昭:三国末期的强权权臣与西晋奠基者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 。作为三国后期极为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不仅是魏国权臣司马懿的次子、大将军司马师的弟弟,更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堪称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他以果敢的决策、强烈的权力欲望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在三国历史的最后篇章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司马昭出生于世家大族,自幼便深受家族氛围的熏陶。其祖上在西周时因功被周王室赐司马姓,家族累世为官,到其祖父时担任洛阳京兆尹。父亲司马懿在曹操强制征招下于汉建安六年(208年)入仕,与曹丕交好,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主簿等职。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司马昭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视野,使他年少时便显露出不凡的气质与才能。

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初涉仕途。正始初年(240年),他出任洛阳典农中郎将。彼时正值魏明帝奢侈之风盛行的后期,百姓负担沉重。司马昭到任后,体察民情,果断下令免除苛务杂税,以免延误农时,这一举措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展现出他早期治理地方的智慧与仁政理念,不久后他转任散骑常侍。

正始五年(244年),司马昭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军事历练。他作为征蜀将军辅助夏侯玄,随大将军曹爽伐蜀,率军出骆谷,驻扎于兴势。面对复杂的战局,司马昭审时度势,先是按兵不动,凭借沉稳的策略迫使蜀袭军撤退。随后,他敏锐地察觉到魏军所处的不利险境,果断建议夏侯玄及时撤兵,使魏军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得以安全脱离困境。回到京都后,他因战功官拜议郎,此次经历让他在军事领域崭露头角,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嘉平元年(249年)春,曹魏政权发生了重大变故。曹魏皇帝祭扫高平陵,大将军曹爽及其亲信都随侍同行,京城洛阳空虚。时任太傅的司马懿抓住时机,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占据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随后司马懿诛杀曹爽,把持魏国朝政,史称“高平陵之变”。在这场决定司马氏家族命运的政变中,司马昭率众护卫二宫,立下大功,因功得赏增加封邑一千户,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司马氏家族中的地位和在朝廷中的影响力。

同年秋季,蜀将军姜维进犯雍州,依傍翔山建筑两座城,派牙门将句安、李教等人驻守,并聚集羌胡人为人质,进犯侵逼各郡。征西将军郭淮和雍州刺史陈泰进行抵御,司马昭随郭淮迎战。在此次战役中,司马昭表现出色,升任安西将军、持节,驻守关中,为诸军节度。郭淮和句安在曲地陷入僵持,司马昭进兵占据长城,南奔骆谷来迷惑蜀军,姜维有所顾忌,退兵守南鄞,句安的军队断绝了后援,率众投降。此后,司马昭转任安东将军、持节,镇守许昌。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率领中军乘船从水路去讨伐王凌,司马昭奉命督察淮北诸军事务,率领军队在项地会师,战后获封赏增食邑三百户,暂授金印紫绶。

同年八月,司马懿逝世,次年,司马昭之兄司马师任大将军,总揽国政。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下令兵分三路攻打吴国,司马昭为都督,统率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讨伐吴国,在东兴交战。然而,胡遵等人轻敌懈怠,导致此次战役以失败告终,司马昭因监军之责获罪被削去爵位。但挫折并未打倒他,嘉平五年(253年)夏,蜀将姜维再次举兵侵扰陇右,佯称要攻打狄道,司马昭暂兼征西将军,驻守长安。他凭借对局势的精准判断,认为姜维是虚张声势,果然蜀军因粮草不足撤军。此时正赶上新平羌胡部族叛乱,司马昭果断出击,将其打败,叛军惧于其威纷纷投降,司马昭也因平叛有功,重新被封为新城乡侯。

嘉平六年(254年)春季,魏邵陵厉公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密谋诛杀司马师,欲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计划未遂,三人被司马师诛杀。同年,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在郭太后的坚持下,司马师派使者迎立高贵乡公曹髦到洛阳登基,改年号为正元。因司马昭参与了制定策谋,被进封为高都侯,增封食邑二千户。正元二年(255年)春季,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假称受太后诏书,在寿春起兵,并向各州郡发檄文以共同讨伐司马师。司马师率领中外各军讨伐毌丘俭和文钦,让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此战,毌丘俭被诛杀,文钦溃逃投奔吴国。期间,司马师眼疾复发,又因敌袭受惊加重,回京后遂任司马昭为卫将军,总管诸军。同年,司马师在许昌逝世。魏帝曹髦命令司马昭镇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领六军返回京师。司马昭采用钟会及傅嘏的策略,自己率军返回洛阳以南驻扎。二月,诏令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至此,司马昭全面接过兄长司马师的权力,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甘露二年(257年)夏季,司马昭以皇帝名义召诸葛诞回京都任司空,诸葛诞拒不从诏,并杀死扬州刺史乐綝,盘踞淮南起兵,派小儿子诸葛靓到吴国做人质,向吴王称臣请求救援。同年,司马昭为激励士气,事奉天子及皇太后一同东征,在青、徐、荆、豫征兵,又征集了一部分关中的流动部队,都会合于淮北。军队驻扎在项,令廷尉何桢持符节,出使淮南,对将士们宣示抚慰,申明叛逆与忠顺,诛罚与赏赐等。六月,魏帝曹髦车驾到达项县,司马昭率兵二十六万人驻扎于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命征南将军王基和安东将军陈骞等率众包围寿春城。东吴大将孙綝派遣全怿、全端、唐咨、文钦、王祚等将军率领三万余人前往寿春城接应诸葛诞,吴军趁包围圈还未形成,凭借险要地势,从寿春城东北冲入城中,同时,孙綝命大都督朱异率三万军士屯安城(今安徽寿县西南)。随后,司马昭以优势兵力将寿春城四面合围,构筑工事困城。城内的文钦在魏军围城过程中多次尝试解围,均被击退。不久,魏兖州刺史州泰在阳渊(今安徽寿县西南)击退朱异援军,骠骑将军王昶占据夹石(今湖北荆门市西北)逼近江陵(今湖北荆州市),牵制东吴将军施绩、全熙等人,以防其向东救援诸葛诞。七月,吴军统帅孙綝出动众多兵力驻扎在镬里,又派朱异率将军丁奉、黎斐等五人前去解寿春之围,朱异率众推进到黎浆水(今安徽寿县南)一带,试图解救诸葛诞,但多次被石苞和州泰击败,伤亡惨重,且物资和粮草都被魏军烧毁,朱异被迫下令全军撤退,这一决定却令孙綝非常不满,孙綝将朱异斩首示众后便率军返回了建业。此后,司马昭继续加强包围,并巧用反间之计,散布吴军救援将至、魏军士气低落、粮草匮乏等消息迷惑城内军士,诸葛诞等人信以为真,更加宽心任意吃喝,不久城中缺粮。诸葛诞的心腹将军蒋班、焦彝与文钦产生矛盾,二人害怕被杀,随即越过城墙投降魏军。吴将全怿之母在吴国获罪,全端哥哥的儿子全辉、全仪护卫其母投奔魏军,司马昭用钟会的计谋,代全辉、全仪写信劝身处寿春城的全怿投降,十二月,全怿兄弟五人率领部下逃出城向司马昭投降,寿春城中人心恐慌,不知所为。

甘露三年(258年)春季,诸葛诞、文钦等出来攻击围城军,被魏军击退。诸葛诞与文钦内部不和、相互猜疑,文钦被诸葛诞所杀,文钦之子文鸯、文虎跳下城墙投降魏军,司马昭任其为将军,封为侯,并使其绕城喊话劝降,此时寿春守军斗志尽失,司马昭随即下令攻城。二月二十日,城内守军放弃抵抗,寿春城破,诸葛诞率亲信从小城门突围,兵败被杀,其三族尽数被诛,唐咨、王祚等将军和一万多吴军投降,魏军缴获的武器和物资堆积如山。此战,司马昭大军歼敌十万,为彰显大度,司马昭下令吴军投降者一律不杀,并将他们安置在洛阳附近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居住。四月,魏帝曹髦回到京师后把丘头改为武丘,以彰显自己的武功,而司马昭则凭借这场胜利,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曹魏朝廷中的绝对权威。

甘露三年(258年)夏,朝廷封司马昭为晋公,封地包括并州的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和司州的河东、平阳,共八郡,地方七百里,加九锡,晋位相国,晋国府中置官司。司马昭九次辞让不受,后改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其子之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公元260年四月,朝廷诏令有关官员一切遵照以前的命令,再次晋升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加赐九锡。然而,随着司马昭权势的不断膨胀,魏帝曹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他见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意图废黜司马昭。五月,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发出“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的愤慨,王沈、王业急速将此事告知司马昭。曹髦眼见事情败露,随即率侍从向司马府进发,途中被太子舍人成济击杀。司马昭随后杀成济,灭其三族,以平息众怒。之后,司马昭和太后与公卿们商议,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帝(后改名曹奂),公元260年六月,改年号为景元。

景元四年(263年)夏,司马昭做出了一个影响三国历史走向的重大决策——举兵分三路进攻蜀汉。他派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的主力;同时派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防止其回援蜀地;又派钟会统兵十万,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直驱汉中。秋季八月,大军从洛阳誓师发兵,将军邓敦因对讨伐蜀国持有异议,被司马昭当众斩杀,以统一军心。九月,司马昭又派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合力攻取围截姜维所部,金城太守杨欣攻取甘松。钟会派部下李辅领兵穿越斜谷,在乐城将蜀将王含包围,同时命部将易恺攻取汉城,钟会则率兵奔赴阳安,关城随即被其护军胡烈攻陷。随后姜维也被王颀击败,与张翼等会合。在这场灭蜀之战中,邓艾率军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宣告灭亡。司马昭因灭蜀之功,威望达到了顶点,封晋公,公元264年三月加封为晋王。

然而,就在司马昭距离称帝仅有一步之遥时,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五岁。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晋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昭一生,在三国后期的政治军事舞台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继其父兄的事业,凭借卓越的才能和果断的决策,逐步掌控曹魏政权,消灭蜀汉,基本上完成了取代曹魏、结束三国纷争的前期准备工作,为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他的手段有时备受争议,但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力不可忽视,成为了三国末期推动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 。 
上一篇:司马师下一篇:晋武帝司马炎
三国时期孙吴官员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家
三国时期曹魏术士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神元皇帝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三国时期蜀汉关羽部将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西晋末代皇帝
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家
东晋第三位皇帝
战国中期秦国名将
东晋第八位皇帝
独立学者、社会评论家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东晋末代皇帝
西晋第二位皇帝
西晋第三位皇帝
东晋第十位皇帝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