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平[三国][公元183年-?,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山西运城市 关平:蜀汉军中的忠勇后起之秀 关平(公元 183 年-?),字坦之,出生于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中一位备受瞩目的将领。他乃名将关羽的长子,虽难以考证其是否接受过正规院校教育,但在家族的熏陶与军旅生涯的磨砺下,他成长为一名英勇善战、忠义两全的杰出将领,在蜀汉的军事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平自幼生活在关羽的身边,深受父亲忠义精神与军事才能的影响。关羽作为蜀汉的名将,威震华夏,其言行举止无疑为关平树立了榜样。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关平早早便展现出对军事的浓厚兴趣与天赋。少年时期,他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武艺,每日刻苦练习,寒暑不辍。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刀枪剑戟,他都用心钻研,力求精通。同时,他也阅读兵书战策,学习排兵布阵之法,努力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 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后,关羽为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暂时投降曹操。这段时间,关平虽年纪尚小,但也身处复杂的局势之中。他目睹父亲关羽在曹营中的种种表现,面对曹操的厚待,关羽始终不为所动,一心牵挂着刘备。关羽的忠义之举,深深地烙印在关平的心中,进一步坚定了他日后追随刘备、复兴汉室的信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平开始正式投身军旅,成为关羽的得力助手。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的精锐骑兵追上,惨遭大败。在这场混乱的战斗中,关平跟随关羽保护着刘备的家小,与曹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他初露锋芒,在战场上表现得勇猛无畏,成功协助关羽突破了曹军的包围,保护刘备等人安全撤离。此次战斗,不仅锻炼了关平的实战能力,也让他在蜀汉军中崭露头角,赢得了将士们的认可。 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刘备平定益州后,派关羽镇守荆州。关平作为关羽的长子,也一同留在荆州,协助父亲处理军事事务。在荆州期间,关平积极参与各项军事训练和防御部署,他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为荆州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他跟随关羽多次与东吴的军队对峙,在外交和军事斗争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深知荆州对于蜀汉的重要性,时刻保持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关羽率军北伐,发动了襄樊之战。这场战役是关平军事生涯中的重要篇章。在战役初期,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关平始终跟随在父亲身边,奋勇杀敌。他在战场上表现得冷静果敢,多次冲入敌阵,为蜀汉军队打开局面。在与庞德的战斗中,关平与庞德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武艺。庞德抬棺决战,以死相拼,关平毫不畏惧,与之顽强对抗,其勇猛的表现赢得了全军的赞誉。 然而,战局随后发生了逆转。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南郡守卫将领傅士仁、糜芳先后投降,荆州瞬间失守。关羽得知后方有变,被迫从前线战场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关平一直陪伴在父亲左右,不离不弃。此时,关羽军面临着前有曹军堵截,后有东吴追兵的困境,士气低落,军心溃散。但关平始终坚定地站在父亲身边,鼓励将士们奋勇抵抗。他们退到麦城时,中了东吴军的埋伏,关羽和关平一同被擒。面对东吴的劝降,关平与父亲关羽一样,宁死不屈,最终被孙权下令斩首。 在后世,由于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关平的形象也渐渐丰满起来。许多地方的关帝庙在供奉关羽的同时,也供奉关平、周仓两员大将。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关平被描绘成一位年轻英俊、武艺高强且忠诚不二的将领。他的形象面如傅粉,唇若涂脂,是一名年轻俊俏的白脸神将。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关平被加封为竭忠王;清朝顺治九年(1652 年),因关羽被封为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关平则被世人称为 “关圣太子”。 在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关平是冀州关家庄庄主关定之子,被关羽过五关时收为义子,从此作为关羽副将,随关羽南征北战,屡立功劳,多与刘封搭档。在戏曲舞台上,也有许多关于关平的剧目,如元杂剧《寿亭侯怒斩关平》、京剧《青山石》《走麦城》《单刀会・训子》《收关平》等,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关平的形象和事迹。 关平一生,虽短暂却充满传奇色彩。他从少年时期便投身军旅,在战火的洗礼中不断成长,逐渐成为蜀汉军中的一员猛将。他跟随父亲关羽,为蜀汉的事业出生入死,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他的忠义精神,如同他的父亲一样,令人敬佩。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他与父亲一同坚守信念,宁死不屈,展现出了高尚的气节。他的事迹,不仅在三国时期广为传颂,更在后世成为人们歌颂和敬仰的对象,激励着无数人坚守正义、忠诚和勇敢的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