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穆[公元1929年-2003年,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 贵州黔东南州锦屏县人物 姜穆(1929年—2003年),是20世纪苗族杰出的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和编辑家,出生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文斗寨。 童年与求学经历 姜穆出生于一个家境艰难的苗族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他是祖父看中唯一被保证送上学念书的孩子。他6岁读私塾,后入瑶光乡中心小学读书,13岁进入锦屏县中,15岁以初二年级资格进入天柱高中。在学校期间,姜穆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然而,在他念初中二年级时,因玩牌被同学告发,被校方开除。 早年从军经历 1946年,被学校开除后不敢回家的姜穆,懵懵懂懂地参加了国民党的青年军。1949年,他随国民党军队撤退,从长江流域一直退到广东的雷州半岛,最后稀里糊涂地坐船去了台湾。在军队中,姜穆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也正是这段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从二等兵做起,后来升至少校退役。 在台生活与创作生涯 学习与成长:到台湾后,姜穆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六十年代初,他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他依然没有放下对文学的热爱,不断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创作历程:姜穆的创作生涯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他开始正式写作,前后经历了五十二个年头,直至2003年去世。他创作初期,主要是为了排解在军中的苦闷,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随着创作的深入,他的作品风格逐渐成熟,题材也日益丰富。他倾向于写实主义,认为作品中的经验再现很重要,比如他从未上过战场,就不会去写那些脱离实际的战争场景。 作品类型与成就:姜穆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一生著有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2000多万字,是20世纪苗族文学史上作品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多种文学体裁,包括诗集《恰梦》,长篇小说《浩浩东流》《王安石全传》,中篇小说《奴隶们的怒吼》《决堤》,短篇小说集《早落的太阳》《不归鸟》,散文集《人生探索》《寻梦》,杂文集《冷眼集》《姜穆杂文集》等。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在台湾文学界和海外华人文学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他的小说《黑地》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之各种手段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激发人们的民族感和爱国心,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编辑与社会活动:除了创作,姜穆还在文学界担任了许多重要的职务。他曾任《今日中国》杂志主编,源成文化图书供应社总编辑等职务,为推动台湾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积极参与文学交流活动,担任过导演,主编过文艺刊物,在台湾文学界有着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为人与品格 姜穆为人极为热情耿直,肯帮忙。他曾帮助许多大陆作家在台湾发表作品,代收稿费,并在两岸文学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5年,大陆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姜穆在其中传针引线,周旋斡旋,但他为人十分低调,在台北的几次与作家见面活动中,都不见他的踪影。他还对年轻一代的文学爱好者关怀备至,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和创作。例如,有大陆作家的女儿考上浙江大学物理系,他高兴得不得了,特意托人捎带美金奖励。 对苗族文化的贡献 作为苗族作家,姜穆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苗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苗族文化。他被誉为我国苗族的文化巨人,他的创作和文学活动,不仅丰富了苗族文学的宝库,也为苗族文化在台湾和海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姜穆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贵州锦屏的一个小山寨走出,历经坎坷,最终成为一位在台湾乃至全球华人文学界都备受瞩目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文学艺术的高峰,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