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格桑旺堆[公元1912年-1984年,开国大校] 四川甘孜州德格县人物 德格土司后裔 德格·格桑旺堆,藏族。西康德化(今四川德格)人。德格土司后裔。因病久治无效,于1984年1月6日在拉萨逝世。 德格·格桑旺堆,1912年出生于原西康省德化县(今四川省德格县),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贵族出身与早期经历 德格·格桑旺堆是德格土司的后裔,其家族在康区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父亲德格·昂旺强巴仁青,是甘孜最大的土司德格家的嫡系,第四十七世德格土司罗追彭错的次子。 格桑旺堆出生于中印边境的帕里商埠。1924年,12岁的他成为江孜英文学校的首批学员,接受西方式教育。两年后,父母送他到哲蚌寺洛色林扎仓岭康村当小喇嘛。格桑旺堆在寺院里学习刻苦,经典学问出色,还擅长吟诗作赋,在康村里小有名气。 1935年,老德格台吉病逝,格桑旺堆虽为德格家当然的继承人,但因继母不肯交出家产,两人对簿公堂,最终格桑旺堆输掉官司。不过,他的善良、厚道得到了拉萨人的认可,也让他在心态上更加平静。 军政生涯 任职藏军:1943年,宇妥扎萨·扎西顿珠出任朵麦基巧(昌都总管),委任德格·格桑旺堆为朵基随从四品官,赴昌都任职。1946年,原西藏地方政府指示朵基任命德格·格桑旺堆为第九代本驻守察雅(后移防芒康)。在芒康驻防期间,他因看不惯藏军官兵到老百姓家里磨糌粑借机骚扰敲诈百姓,自己花钱在军营里建水磨房,禁止官兵再去百姓家,这一举措差点引发“兵变”,后在朵基拉鲁干预下才平息。他还收养了驻地附近的几个孤儿,教他们识字,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昌都起义:1950年10月,在昌都战役中,德格·格桑旺堆率第九代本一部在宁静起义,使宁静(今芒康)地区获得和平解放。他的这一行动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让他成为了历史的功臣。 解放后任职:1950年后,德格·格桑旺堆历任昌都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昌都地区致敬团团长,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昌都军分区第一副司令员,昌都专区政协副主席,昌都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54年,他被授予二级解放勋章。1956年5月,获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此后,他还担任过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卫生处副处长、文教处副处长,西藏自治区文教厅副厅长,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文联名誉主席,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等职务。 文化贡献 德格·格桑旺堆在文化领域也有着突出的成就。1950年他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著有经书《松久巴,单久巴》《西尺》,民间故事《山前山后的妈妈》《羊与狼的故事》《白底儿的天屎》《山岭两侧的阿妈》,散文《藏穷仔马牛瓦朗西昔多仓林瓦》等。他的作品丰富了藏族文化的宝库,对于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晚年与逝世 德格·格桑旺堆在晚年依然关心国家和西藏地区的发展,积极为各项事业建言献策。1984年1月6日,他因病在拉萨去世,享年73岁。他的追悼会在拉萨举行,人民日报于1984年1月23日第4版报道了此事。 德格·格桑旺堆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贵族子弟成长为藏军将领,又在关键时刻率部起义,投身于人民的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军政领域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西藏的稳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一位值得铭记和尊敬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