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山[宋][公元1214年-1287年,宋朝词人] 江西宜春市丰城市人物 王义山,字元高,号稼村,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宋末元初进士、诗文家、词人,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精《易》学,善词赋。历永州户曹,升通判瑞安军府事。至元十七年(1280)被荐掌江西学事,一年后,退老于东湖之上,环所居皆莲花,因名其堂曰“君子”以自况。又题所居祖宅曰“稼村”。从学者称为稼村先生。《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文“往往自出新意”。其论诗有“吾间诗之天,不在巧与新,纤种寄淡泊,清峭寓简淳”之句。著有《稼村类稿》。 一、家世出身 王义山(1214 - 1287),字元高,号稼村,是江西丰城(时为富州)人,乃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出身于这样的文学世家,为王义山的文学素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家族的文化传承对他的成长和学术、文学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求学与科举之路 王义山精于《易》学,善词赋,在学术和文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和天赋。他致力于学问,刻苦钻研文字。宋景定三年(1262 年),王义山考中进士,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开启了他的仕途之旅。 三、仕途经历 - 考中进士后,王义山起初调任永州司户,负责相关户籍、赋税等方面的事务。之后迁任南安军司理,掌管司法狱讼之事,在任上他应是积累了一定的治理和司法经验。 - 接着他被辟为浙西盐场官员,后又赘入漕府幕,还曾权任京学教授,负责教育相关事务,这显示出他在不同领域的任职经历,也体现了他的才能可能较为多样,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 - 此后,他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负责文书档案的管理等工作,又权主管官告院,还担任过国子正,在教育和行政事务方面都有涉足。 - 后来他添差通判瑞安军,并且奉使台州,兼提举浙东市舶。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最终因言论等原因被罢官。 四、宋末元初的人生转折 景炎元年(1276 年),宋太后诏官民归附元朝,此时宋朝政权已摇摇欲坠。王义山选择了归故乡,从此以读书著文为事,结束了他在宋朝的仕途生涯。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王义山经历了从宋朝官员到元朝百姓的身份转变,内心或许也经历了诸多感慨和思索,而读书著文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寄托。 五、元朝时期的活动 - 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王义山以路学礼聘教授诸生,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传授知识,培养后学。这表明他在当地的学识和声誉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也体现了他对文化教育的传承仍有一份责任感。 - 至元十七年(1280 年),他被荐掌江西学事,负责江西地区的教育相关事务,这是对他学识和能力的进一步肯定。但仅一年后,他便退老于东湖之上。 - 退老后,他居住的地方环所居皆莲花,于是名其堂曰“君子”以自况,以莲花的君子品格来象征自己的情操和志趣。他还题所居祖宅曰“稼村”,从学者称为稼村先生。 六、文学成就与风格 文学创作:王义山是宋末元初的诗文家、词人,著有《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多种版本流传。《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 诗学风格:其诗学刘克庄。不过,对于他的文学作品,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对其诗评价不高,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但《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文“往往自出新意”,同时也指出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这说明他的文学作品在风格上有一定的特点,虽受宋末文学风气的影响,整体风格可能不够雄浑警策,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能够自出新意。 代表词作:他有一些词作流传,如《千年调(游葛岭归有感)》《水调歌头(寿湖南胡太初)》《临江仙(寿章丞相)》《满庭芳(寿余节使)》《水调歌头(乙亥春永嘉归舟)》《贺新郎(乙亥春题雁荡山)》《念奴娇(题临湖阁。阁在东阳,向巨源所创,洪容斋作记,旧赘漕幕居其下)》《瑞龙吟(寿京尹曾留远)》《贺新郎(自贺生孙)》等,从这些词的题目可以看出,其词作内容涉及游历有感、祝寿等方面。 七、个人志趣与生活 王义山生平无他好,独于文字刻苦,他将自己的读书室扁为“稼村”,潜心读书其间。他对文字的热爱和刻苦钻研贯穿了他的一生,即使在仕途变迁和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也未曾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他有二子,惟肖、惟逊,其中惟肖颇能继其学,他还曾让惟肖记录自己的一些心得见解,可见他对学术和文化传承也有一定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学识能够有所延续。 八、晚年与逝世 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王义山卒,享年七十四岁。在他去世前一年,即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八月,他自撰墓志铭,在墓志铭中回顾了自己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著述情况等,从中可以概见其生平大略。他对自己的一生有一定的总结和反思,也体现了他对身后事的一种安排和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梳理。 总体而言,王义山的一生经历了宋末元初的朝代更迭,仕途有起有落,最终退隐著述。他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和特点,虽其作品评价不一,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文化的努力仍值得关注,同时他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文人的生存状态。他以读书著文、教育后学为事,在当地的文化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其著作也为后世研究宋末元初的文学、历史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