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国恩[公元1899年-1978年,著名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像 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物 游国恩(1899年4月17日—1978年6月23日),字泽承,一作泽丞,斋名槁庵, 江西临川湖南乡洪塘游家村人。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 游国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史家、楚辞学专家,被誉为“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在《楚辞》领域成就卓著,其学术贡献与人格风范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发展。以下从早年教育、学术生涯、学术贡献、社会活动及影响等方面,系统梳理其生平事迹。 一、早年教育与学术启蒙(1899-1926) 1. 家学渊源与早年教育 游国恩出生于江西临川一个书香世家,祖父为秀才,对其严格督责,自幼诵读《四书》《五经》及诗文,展现出过人记忆力,六岁即能背诵大量唐诗913。其母为支持其学业,采取“邀会”方式筹措学费,体现了家族对教育的重视。 2. 北京大学求学经历 1919年毕业于临川中学后,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预科,1920年升入本科,师从黄侃、刘师培等学者,系统研习古典文学39。192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期间完成《楚辞概论》初稿,奠定其楚辞研究的学术地位。 二、学术生涯与教学贡献(1926-1978) 1. 中学与大学任教初期(1926-1929) 毕业后,游国恩先后在江西多所中学任教,如江西省立第四中学、临川中学等,培养了一批文学人才26。1929年应闻一多之邀,赴武汉大学任讲师,讲授中国文学史,与闻一多结下深厚友谊。 2. 山东大学时期(1931-1936) 1931年,闻一多推荐游国恩至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名山东大学)任教,历任中文系讲师、教授,主讲中国文学史、楚辞等课程。此时期: 学术研究:开始编纂《楚辞注疏长编》,完成《离骚》《天问》两卷讲义,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风格:以“循循善诱”著称,学生臧克家称其“毫无教授架子”,指导其完成毕业论文《井田考》。 爱国情怀:通过讲授《楚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1935年发表演讲《复兴民族的先决问题》,呼吁“定民志、作民气、强民力”。 3. 西南联大与北京大学(1936-1978) 1936年南下华中大学,后辗转至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1946年随联大返京,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历任文学史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589。期间: 学术管理:主持编写《中国文学史》教材(1963年出版),成为全国高校通用教科书,发行超百万册。 国际交流:1963年赴日本讲学,介绍屈原及其文学影响;1966年受中科院委派赴越南讲学。 三、学术贡献与著作成就 1. 楚辞研究的集大成者 《楚辞概论》(1926):首部系统研究《楚辞》的现代学术著作,被商务印书馆收入《万有文库》,影响深远。 《楚辞注疏长编》:耗时四十余载,辑录王逸以下历代注疏,融训诂、考据、义理于一体,1980年出版《离骚纂义》,1982年完成《天问纂义》。 专题研究:发表《楚辞女性中心说》《屈原文学的比兴作风》等论文,提出“楚辞用夏正说”等创新观点。 2. 文学史编撰与教学 《先秦文学》(1934):早期文学史专著,收入《万有文库》,系统梳理先秦文学脉络。 教材编写:主编《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文学参考资料》等,规范高校教学。 3. 其他学术领域 诗人研究:撰写《屈原》《白居易诗的思想和艺术》等,强调文学与时代精神的关联。 语言文字:参与《新华字典》修订,整理《居学偶记》笔记58。 四、社会活动与人格风范 1. 社会职务 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2. 学者风骨 学术坚守:文革期间不顾病痛,坚持修订《中国文学史》至逝世前一天。 淡泊名利:拒绝“酬世之文”,追求“寿世之作”,强调学术研究的长远价值。 五、影响与遗产 游国恩的学术贡献体现在: 学科建设:推动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化,其教材影响数代学者。 楚辞研究:确立现代楚辞学研究范式,注疏成果为后世奠基。 教育传承:培养大批人才,如季镇淮、金开诚等,延续学术血脉。 结语 游国恩的一生是“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学术坚守,亦是“文章千古事”的文化担当。他以临川文脉为根基,将楚辞精神与家国情怀熔铸于学术之中,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里程碑式人物。其著作与风范,至今仍为学界所尊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