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庄[公元1912年-198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安徽淮北濉溪人物 韩庄(1912年~1991年8月20日),安徽宿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起任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秘书处译电员,第五师教导队分队长。1937年参加平西抗日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任平西国民抗日军副连长,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二总队总队长,第一军分区三团营长,第一团政治处主任,游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第二十六团政治委员,第二军分区河南地区队政治委员,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兼保卫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北平办事处秘书长。1946年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十一旅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独立第八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晋察冀野战军第六旅政治委员,炮兵第三团团长。1949年任第二十兵团炮兵主任兼炮兵团团长。参加了保南、保北、清风店、平津、太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六十七军二〇一师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第六炮兵学校副校长,校长兼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炮兵教授会主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1966年任广州军区炮兵司令员,后任广州军区司令部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1年8月20日在广州逝世。 韩庄:从濉溪走出的铁血少将与炮兵先驱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韩庄少将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闪耀着独特光芒。1912年,他诞生于安徽淮北濉溪县古饶集(今属烈山区宋疃镇古饶村),在风雨如晦的旧时代里,从一个心怀壮志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战功赫赫、为新中国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杰出将领。其一生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建设等重要历史时期,用热血与智慧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濉溪少年投身革命,白区斗争初露锋芒 1912年8月,韩庄出生在濉溪县古饶集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原名韩德昌,字香远。自幼,他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坚毅与聪慧,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彼时的中国,正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军阀混战、列强欺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年少的韩庄目睹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心中早早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7年5月,年仅15岁的韩庄,怀着对光明的向往和对旧世界的愤恨,毅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自此踏上革命征程。1929年5月,他又光荣地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式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入党后的韩庄,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中。1930年,他参与组织了东乡芦村农民暴动,试图通过武装斗争为受苦受难的百姓争取权益。然而,由于坏人告密,暴动不幸失败。面对敌人的追捕,韩庄被迫只身离开故乡,开始了辗转漂泊的生活。 离开家乡后,韩庄来到安庆第一中学继续求学,同时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践踏中国东北大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安庆一中迅速掀起抗日救亡活动的热潮,韩庄积极投身其中,组织同学们开展抗日宣传、抵制日货等活动,以实际行动表达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经地下党员周茂兰介绍,1932年春,韩庄前往山西省汾阳,进入冯玉祥将军创办的军官学校学习。在军校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和战术技能,凭借出色的表现,很快被编入第二大队第六中队,并担任中共地下支部书记。在此期间,他不仅努力提升自身军事素养,还积极在同学中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的组织,为革命事业培养新生力量。 1933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在张家口成立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决心抗击日本侵略者,收复失地。冯玉祥电令汾阳军校全体师生赶赴张家口,韩庄所在的队伍作为抗日同盟军的骨干力量,被编入第一军第二师。初到同盟军,韩庄担任三团文书,后因工作出色,被调至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秘书处,担任译电员。这份工作责任重大,要求译电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保密意识。韩庄深知其中利害,始终兢兢业业,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为同盟军的指挥通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久后,为加强同盟军第五师的工作,韩庄又被派往五师教导队担任分队长。他带领教导队队员刻苦训练,提升军事技能,同时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激发队员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这支队伍随吉鸿昌部活动在张北、灵邱一带,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然而,由于敌众我寡,加之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和破坏,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最终被驱散,韩庄不得不再次回到家乡。 1935年2月,韩庄与王洁清(中共党员)、黄元泉(进步青年)一起前往天津寻找党组织。然而,不幸被叛徒告密,韩庄等人被捕入狱。在狱中,韩庄遭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和威逼利诱,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为了反抗敌人的压迫,韩庄串通难友,很快建立了狱中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他领导难友们开展了绝食斗争和北平西直门火车站的犯人卧轨斗争,这些斗争极大地震慑了国民党当局,展现了共产党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烽火抗战屡立战功,晋察冀中威名远扬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北平沦陷。中共领导的平西抗日游击队从北平“第二模范监狱”成功营救了韩庄等人。重获自由的韩庄,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毫不犹豫地加入平西抗日游击队,担任特务连政治指导员。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韩庄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工作经验,带领特务连战士们与日军展开了英勇斗争。他们灵活运用游击战术,神出鬼没地袭击日军据点、破坏交通线、伏击日军运输队,给敌人造成了沉重打击,逐渐在平西地区站稳了脚跟。 1937年11月,平西国民抗日军在阜平整编为晋冀军区第五支队,韩庄先后担任五支队连政治教导员、大队长。在战斗中,韩庄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鼓舞着战士们的士气。1938年4月,五支队奉命回平西,在二道河子歼灭战中,韩庄率领所部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奋勇杀敌,成功歼灭大量日军,取得了辉煌战果。此次战斗,五支队受到军区的通令嘉奖,韩庄也因表现出色,升任第二总队总队长。后来,部队改为营连建制,韩庄担任第一军区分区三团营长、第一团政治处主任,继续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 1939年春,军区收编了活动在河北省易县、定兴县一带四、五千人的杂牌武装,将其组建为游击三支队。为了有效改造这支部队,提升其战斗力和政治觉悟,军区抽调了一批得力干部前往加强领导,韩庄被派任副司令员。在游击三支队,韩庄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这支部队成分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纪律松散。韩庄没有丝毫退缩,他深入基层,与战士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耐心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通过他的不懈努力,游击三支队逐渐发生了转变,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一支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劲旅。 此后,韩庄与兄弟部队一起参加了雁宿崖伏击战、百团大战、涞(源)灵(邱)战役及1941年至1942年间的反“扫荡”战斗。在雁宿崖伏击战中,韩庄率领部队巧妙设伏,成功将日军精锐部队坂垣师团一部包围。战斗打响后,他指挥部队勇猛冲锋,与日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被围日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在百团大战中,韩庄率领二十六团,在群众和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曲阳、定县、定兴、新乐一带承担“破交”任务。他们破坏日军公路、铁路交通线,攻占日军据点,使千里平汉线陷入瘫痪,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在艰苦的反“扫荡”战斗中,韩庄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智慧和指挥才能,带领部队巧妙与日军周旋,多次成功突破日军的包围圈,保存了有生力量。1942年底,韩庄调任二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参与组织二分区1943年春季反“蚕食”和反“扫荡”的斗争。他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使二分区的抗日斗争形势逐渐好转。在此期间,他还先后担任第五支队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第二军分区二十六团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二地委副书记、河南区队政治委员、第二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兼保卫科科长等职务,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转战南北,炮火轰鸣屡建奇功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韩庄担任晋察冀军区北平办事处秘书长,被派往北平,为接管北平做前期准备工作,配合地下党组织迎接北平的解放。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为抢夺胜利果实,调兵遣将,妄图阻止八路军进入北平。面对复杂的局势,北平办事处被迫撤销,韩庄不得不回到张家口军区总部。 1946年春,韩庄被分配到野战军第三纵队十一旅,担任政治部主任。不久后,他参加了天津西胜芳保卫战。在战斗中,韩庄深入前线,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鼓舞士气,组织部队顽强抵抗国民党军的进攻。经过激烈战斗,成功保卫了胜芳,挫败了国民党军的阴谋。战后,十一旅改编为冀中军区独立十八旅,韩庄升任第十八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继续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奋勇作战。 1946年10月,独八旅奉命在保定参加围歼敌暂编第一路军二纵第三总队的战斗。韩庄与旅领导密切配合,精心制定作战计划,指挥部队迅速穿插、分割敌人。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冲锋陷阵,经过激烈拼杀,成功歼灭敌人,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次战斗的胜利和华东涟水战斗的胜利,被《解放日报》称为“南北双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1947年秋,解放军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晋察冀军区于10月22日发动清风店战役。在战役中,韩庄所在的六旅在他等首长的指挥下,迅速向敌人发起攻击。他们巧妙运用战术,突破敌人防线,很快摧毁了敌第三军军部,歼敌大量有生力量,创造了晋察冀歼灭战的新纪录,为清风店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底,聂荣臻司令员亲自选定韩庄到军区炮兵旅新组建的重迫击炮团任团长。当时,炮兵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重迫击炮团作为新组建的部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装备简陋、人员缺乏训练等。韩庄深知责任重大,他带领全团官兵刻苦训练,不断摸索战术,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在解放石家庄的战斗中,韩庄率领重迫击炮团为攻城部队提供了强大的炮火支援。他们准确地摧毁敌人的碉堡、工事,压制敌人的火力,为步兵的进攻开辟了道路,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8年10月,人民解放军发起太原战役。战役期间,韩庄担任二十兵团炮兵主任兼独立炮兵团团长。在战斗中,他指挥有方,英勇果断、灵活机动。面对敌人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强大的火力,他精心制定炮击方案,合理调配炮兵力量,以有力的炮火援助步兵作战。他常常亲临前线观察敌情,及时调整炮击策略,确保每一发炮弹都能发挥最大威力。战后,干部战士一致为韩庄请功,在军区召开的庆功表彰大会上,韩庄被授予“战斗功臣”称号,以表彰他在太原战役中的卓越表现和杰出贡献。 太原战役结束后,韩庄率部随解放军二十兵团调往天津,负责天津、塘沽、秦皇岛及渤海湾地区的防卫任务。他积极组织部队加强训练,修筑防御工事,严密防范敌人的进攻,为保卫这些重要地区的安全作出了积极努力。 建设国防再谱新篇,培育人才鞠躬尽瘁 新中国成立后,韩庄继续在国防建设的新征程上发光发热。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鸭绿江边。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韩庄奉调任六十七军二〇一师政治委员,率领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韩庄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战斗以及物资匮乏等诸多困难,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带领全师官兵与美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在战斗中不畏强敌,英勇顽强,多次打退美军的进攻,为保卫祖国边疆和朝鲜人民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韩庄调回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部,担任副参谋长。回到国内后,他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为加强华北军区炮兵建设出谋划策,积极推动炮兵部队的现代化建设。1954年,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炮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肩负起为人民解放军培养大批炮兵人才的重任。在第六炮兵学校,韩庄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学校的选址、教员的调配、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具的制作,到学校营房的建设和后勤保障工作,他都亲自参与,精心规划。他注重教学质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炮兵指挥人才和技术骨干,为我军炮兵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4年,韩庄调任南京军事学院炮兵教授会主任,1957年又调任北京高等军事学院炮兵教授会主任。在这两所军事院校,他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培养我军高级炮兵指挥人才辛勤耕耘。他授课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深受学员们的尊敬和喜爱。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许多学员毕业后成为我军炮兵部队的中流砥柱,为国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0年初,韩庄被选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担任作战部副部长。在总参谋部,他积极参与军事战略研究和作战计划制定等工作,为中央军委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他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赞誉。1964年,韩庄调任广州军区炮兵司令员,负责领导和指挥广州军区的炮兵部队建设和作战任务。在广州军区,他大力加强炮兵部队的军事训练和装备建设,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和作战能力。他注重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炮兵部队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昂的战斗士气。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韩庄遭到诬陷、被撤职审查,但他始终坚信党和人民,保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1979年,韩庄恢复工作,担任广州军区司令部顾问(正军级)。在此期间,他按照上级的部署,主持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篇)部分内容的编纂工作,亲自担任“北伐战争”条目的第一撰稿人。他认真查阅资料,深入研究历史,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为编纂工作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军事历史资料。 韩庄戎马生涯数十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他还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各1枚,这些勋章和荣誉是对他一生功绩的高度肯定。 1983年,韩庄光荣离休。离休后的他,依然心系国家和军队建设,关心家乡的发展。同年,他重返阔别数十年的故里,探望乡亲父老,为家乡的建设事业出谋划策,奉献自己的余热。1991年8月,韩庄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韩庄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