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公元1868年-1928年,革命烈士] 湖南长沙市浏阳市人物 谢昭:六十载风雨淬炼的革命母亲 谢昭(1868—1928),湖南浏阳永和镇金桥村人,一位从苦难中崛起的革命烈士。她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抚育子女,以舍生忘死的勇气守护革命火种,用生命诠释了“革命母亲”的崇高担当。 **苦难岁月:在贫瘠土地上扎根的坚韧** 1868年1月31日,谢昭生于贫苦农家,父母早逝。15岁嫁与农民刘径发,育有6子3女。丈夫中年病殁后,她为育儿糊口,忍泪将襁褓中的幼子留家,至富户做奶妈。1916年,浏阳遭虫灾旱灾,她因无力缴租被地主逼退佃,遂率子女上山砍窑柴谋生。数十年的贫寒交加,锻造了她刚毅倔强的品格,也让她对旧世道的剥削压迫深恶痛绝。 **革命觉醒:花甲之年的信仰抉择** 1926年秋,大革命浪潮席卷浏阳。年近六旬的谢昭焕发新生,不仅支持子女投身农会,更主动加入妇女会,担任组长,走街串巷发动妇女投身革命。1927年“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湖南,她却在血雨腥风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誓言“为革命战斗到底”。 **红色堡垒:农家茅舍里的革命中枢** 谢昭家位于金桥村丝瓜冲尾,背山面野,地势险要,便于瞭望与撤退。1927年冬,中共浏东特委书记王首道视察后,将机关迁至此处。从此,她以农家主妇身份为掩护,肩负起三项重任: 安全守护者:要求子女“刀架脖子不泄密”,亲自制定暗号,昼夜守望。遇重要会议,她顶风冒雨严守门户,确保机关无虞。 后勤支柱:带领子女开荒种菜、砍柴捞虾,保障特委人员食宿;为掩人耳目,常以“走亲戚”“敬神”为名,与儿子刘生怡冒死运送标语、文件,甚至藏密件于茅柴中渡过敌人封锁的浏阳河。 革命引路人:推荐稳重的二儿子刘生怡担任交通员,每次任务前必反复叮嘱细节,遇险则亲自护送。在她的影响下,全家成为革命“堡垒户”。 **壮烈牺牲:以生命拖延敌人的最后守护** 1928年5月23日,因叛徒告密,永和镇清乡队计划次日“清剿”特委机关。谢昭连夜安排机关转移,护送同志们至安全处后,毅然返家。她将子女疏散至亲戚家,独自留守老宅,决心以己为饵拖住敌人,为游击队争取歼敌时间。 次日,清乡队在叛徒张桂明带领下包围谢宅,严刑逼问特委下落。谢昭面对火焚屋舍、皮鞭抽打,坚贞不屈,痛斥叛徒:“不知什么铁委铜委,有种自己找!”敌人无计可施,最终将枪口对准这位六旬老人。谢昭英勇就义,用鲜血捍卫了革命信仰。 **精神永存:平凡身躯铸就的丰碑** 谢昭从旧社会的苦难农妇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用最后的岁月将自家变为“摧不垮的红色堡垒”。她以母亲的慈爱庇护革命火种,以战士的坚毅面对屠刀,其事迹被载入浏阳革命史册,成为“人民群众是革命根基”的生动写照。正如她曾对子女所言:“跟着共产党走,才有穷人的活路。”这份信念,跨越时空,至今闪耀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