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衡[明][公元1868年-1933年,京剧艺术大师] 四川宜宾市翠屏区人物 陈彦衡,中国京剧乐师。四川宜宾人。擅京剧胡琴,对京剧生旦唱腔深有研究。他与京剧界名艺人谭鑫培、梅雨田、孙春山、林季鸿交往,共同设计创造新颖的唱腔,许多演员的艺术成就也得力于他的指导、传授。他的京胡伴奏技巧造诣很深,配合演员演唱丝丝入扣,相得益彰。梅兰芳、余叔岩、言菊朋、孟小冬等都曾得到过他的指点。著有《戏选》、《说谭》、《燕台菊萃》、《旧剧丛谈》等书。在《戏选》中所收的剧目均附有工尺谱,创立有工尺的京剧唱腔谱。 陈彦衡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而非明朝人物。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 1868年,陈彦衡出生于四川宜宾翠屏区。他自幼工书善画,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尤其喜好音乐。在寓居济南时,陈彦衡向当地弹琴名手学习七弦琴,凭借着自身的刻苦努力和音乐悟性,他很快掌握了琴艺的诀窍,常常深夜苦研,为其日后在音乐领域的深厚造诣奠定了基础。 京城学艺与交游 光绪年间,陈彦衡寓居北京,这成为他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在北京,他凭借着对京剧的热爱和自身的音乐才华,结识了众多京剧界的名人。他与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琴师梅雨田交往极深,成为密友。谭鑫培对陈彦衡的音乐见解和胡琴技艺十分赞赏,在设计唱腔时经常听取陈彦衡的意见。例如,《南阳关》中“麻叔谋使长枪”一句的唱腔处理,经陈彦衡建议后,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喝彩。 陈彦衡还与京剧名票友孙春山、林季鸿等人交往密切,他们经常一起探讨京剧艺术,共同设计创造了不少新颖动听的唱腔。同时,他与余叔岩、梅兰芳、言菊朋等也有深入的交往,余叔岩、言菊朋等都曾受其教益,梅兰芳也常向他求教京剧唱腔等方面的问题。 艺术成就 胡琴演奏:陈彦衡擅长京剧胡琴,其京胡伴奏技巧造诣极深。他的腕劲和指法胜人一筹,琴声婉转悠扬,能够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被誉为“临水笛韵”“胡琴第一”,成为京城的“胡琴圣手”。为谭鑫培伴奏时,二人配合得水乳交融,谭鑫培对他敬佩不已。他伴奏的风格平正大方,圆健浑脱,调高而韵味醇,与剧情紧密吻合,能在平淡中将唱腔烘托得丝丝入扣,神趣盎然。 唱腔研究与创作:陈彦衡对京剧生旦唱腔深有研究。他不仅熟悉谭鑫培的唱腔,还广泛记录和研究其他名角的唱腔,不局限于门户之见。他曾用工尺谱记录谭腔,被梅兰芳称为“创举”。此外,他还改革创造了20多个花过门,为京剧音乐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言菊朋在胜利公司灌制的唱片中,《取帅印》《法场换子》《法门寺》等剧目的唱腔都是由陈彦衡创腔。 戏曲理论著述:陈彦衡在戏曲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著述颇丰。1917年,他出版了《戏选》,所收《失空斩》《碰碑》《打棍出箱》等剧目附有工尺谱,这是首创有工尺的京剧唱腔谱,为京剧唱腔的记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资料。1921年出版的《说谭》,除附有剧目《武家坡》《天雷报》外,还对表演上的哭与笑、唱法上的用气和在各种板头上容易产生的弊病作了分析。1931年出版的《燕台菊萃》,集中记录了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演出的《探母回令》的唱腔。此外,他还著有《旧剧丛谈》等,这些著作对于研究京剧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与传承 陈彦衡十分重视京剧艺术的传承,培植后学不遗余力。他的门徒众多,超过百人,其中不乏京剧界的知名人士,如王少卿(梅兰芳琴师)、李佩卿(余叔岩琴师)、杨宝忠(马连良琴师)等,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晚年生活 陈彦衡晚年曾迁居上海,主编《戏曲月刊》专栏《戏曲丛谈》,继续传播和推广京剧艺术。之后他回到四川,以教戏为业,还与名角配戏操琴,曾轰动蓉、渝地区。1933年,陈彦衡逝世,享年65岁,他的离世是京剧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留下的丰富艺术遗产和对京剧艺术的卓越贡献,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和传颂。 陈彦衡作为京剧艺术大师,在胡琴演奏、唱腔研究与创作、戏曲理论著述以及教学传承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京剧界,也为后世京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在中国京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