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康[公元1925年-1992年,地理学家] 湖南长沙市长沙县人物 左大康(1925-1992),地理学家。湖南长沙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理系。1960年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研究生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六十年代对中国地区太阳辐射和地球--大气辐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把中国地理学界的辐射气候学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内最早开展了气象卫星辐射气候学的研究,参加和组织了地理所开展的南水北调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研究。共同主编有《远距离调水》。 # 左大康:深耕辐射气候学,开拓地理科学研究新境 左大康于1925年2月7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1944年9月至1949年5月,他就读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他被分配至浙江省农林厅、财委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1953年,左大康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开启了专业的科研生涯。1956年11月,他凭借出色的能力被选送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经过四年的刻苦钻研,于1960年11月获得副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左大康便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深耕不辍。 在职业发展历程中,1978 - 1986年,左大康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突出的科研成果,分别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在此期间,他还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如气候室副主任、地理所业务处处长、副书记,以及中科院京区党委委员等,充分展现了其在科研管理方面的能力。1984 - 1991年,他担任地理所所长,肩负起领导整个研究所科研发展的重任。1991年,左大康任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同时成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职期间,他身兼数职,在多个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中发挥关键作用,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气候委员会委员等,还兼任《中国地理》(英文版)副主编、《地理研究》副主编等七种学报的编委,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 。 太阳辐射作为地球生命与地理过程的核心能量源泉,其研究意义重大。1960年从苏联回国后,左大康全身心投入辐射气候学研究,成为该学科的重要开拓者。他选择研究太阳辐射,源于深刻认知:太阳辐射量的差异是导致地球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且对地理学、气候学等多学科研究至关重要,没有太阳辐射能,地球上的生命与诸多地理、天气现象都将不复存在。 左大康教授在辐射气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主要涵盖三个关键方向。在研究中国地区太阳辐射特征方面,他确定了中国地区全年及各月晴天太阳总辐射的纬度带值,并绘制出分布图,深入探讨其时空分布规律,该成果被竺可桢教授引用。同时,他通过计算全国146个地点的辐射平衡值,绘制出相应分布图,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基于26个日射观测站资料,剖析太阳直接辐射与总辐射比值,明确该比值与太阳高度、云量等因素的关系,以及其与大气环流和天气条件的紧密联系;此外,还针对北京地区和中国北回归线以南地区的辐射状况展开专项研究,并以北京为例,提出工业利用太阳能的计算方法,为工业利用有效太阳辐射能量提供科学依据 。 在研究东亚地区状况时,左大康与同事率先对东亚地区地球 - 大气系统和大气的辐射平衡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34个站点12月和6月的气象资料,计算得出东亚地区地球行星反射率、射出辐射等关键数据。研究发现,6月东亚地区地球行星反射率低值带比北半球整体偏北,这是受东亚季风环流、天气状况和下垫面特性影响;同时,6月东亚地区射出辐射最大值的纬度也因特定地理气候条件而北移 。 左大康还编写了《气象卫星的辐射测量及其应用》一书。1957年人造地球卫星开启太阳辐射测量研究后,国际上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1964年,左大康敏锐意识到气象卫星测量技术对气象科学和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组织人员对国际该领域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这本书不仅反映了当时国际研究进展,还首次在国内系统介绍相关内容,为国内后续遥感研究奠定了基础 。左大康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不懈探索精神,在辐射气候学及地理科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 左大康:科研与管理并重,推动地理学发展 左大康教授不仅是辐射气候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在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面同样展现出卓越才能。在领导“六五”攻关项目,如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开发、南水北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重大课题时,他精心规划、统筹协调,彰显出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 为确保各课题高效协作,左大康与学术领导小组成员严格要求每个课题提交正式开题报告,涵盖攻关目标、研究内容、技术难点、计划安排、人员组织、经费分配、预期成果及协作方案等详细内容,并逐一审核把关。在项目布局上,他注重多层次结合,将宏观与微观研究相融合,综合治理与合理开发研究相统一,充分发挥科学院的人才优势,最终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在黄淮海地区研究中,团队完成地貌类型和土地类型划分,编制6种1:50万专题地图,查明水土资源状况,明确低产土分布与数量,提出资源利用开发方向、灾害治理途径和农业结构调整意见,建立资源开发配置模型,制定经济振兴措施,相关成果获得国家和中科院奖励。面对这些成就,左大康总是谦逊地将功劳归于全体参与者,认为自己只是履行了组织职责。 1984年3月6日,左大康就任地理所所长,他在就职演说中强调,要提高贯彻党的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科研工作必须紧密服务生产建设,应用研究要有前瞻性。例如,他提出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应与黄河问题、中下游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相结合,深入探究规律。 自1984年底试行所长负责制后,左大康以清理课题为切入点,制定了以所长负责制、课题组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全所科研体制改革方案。他全面负责所内业务与行政管理工作,同时主动接受党委和群众监督。为保障决策科学合理,他积极构建决策网络系统,设立所务会议、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广泛吸纳群众智慧,并充分发挥业务、行政指挥系统的辅助作用。此外,他特别注重处理好与党委的关系,重大事项先提交党委会讨论,再通过所务会议决策,明确分工、团结协作,确保所内工作有序开展。 在左大康等人的领导下,经过三年实践,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果斐然,共取得31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4项获国家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27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和成果奖,另有12项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奖励。经济地理部的成立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两个野外实验站的建成夯实了基础理论研究根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实验室也顺利完成建设并对外开放,地理所的发展壮大凝聚着全体职工的心血,也离不开左大康的不懈努力。 1986年春,地理研究所实行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计委双重领导,这一变革标志着地理学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左大康指出,近20年来,环境、人口、资源、国土开发等全球性问题亟待多学科协同解决,地理学凭借其跨自然与社会学科的特性,以及整合空间分布与时间过程研究的优势,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发挥着关键作用。加之80年代以来,地理学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学科面貌焕然一新。 左大康结合地理研究所的发展,明确提出地理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强调在当前形势下,地理学发展需着重把握三个方向:其一,持续重视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积蓄力量,确保学科长远发展,同时组建精干研究队伍开展相关工作;其二,大力发展经济地理学,作为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相连的重要分支学科,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其三,加强实验研究,针对南水北调环境影响、华北水资源短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等重大问题,通过精密连续的实验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积极开展野外定点实验,如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和山东禹城综合试验站的研究工作,助力提升地理学理论水平。 左大康在科研生涯中发表众多学术成果,包括《中国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太阳总辐射的关系》《中国地区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东亚地区地球——大气的辐射平衡》等论文,以及《气象地球卫星的辐射测量及其应用》等著作,这些成果为地理学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