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碧(1910~2008.10.4)江西省吉水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建黎泰军分区司令部特派员,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苏浙军区第一纵队三旅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军五十九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军区工程兵政治委员,浙江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8年10月4日,张文碧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7岁。
# 张文碧:烽火岁月里的平阳印记与传奇人生
张文碧,一位从战火中走来的传奇将领,他的故事与浙江平阳紧密相连,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7年2月,时任红军挺进师二纵队政委的张文碧,带领小分队在龙泉至云和的公路上伏击敌军用车,缴获的一批军用地图,成为这次行动意外却至关重要的收获。怀揣着这些地图,他决定前往平阳寻找粟裕、刘英两位首长。然而,寻找之路充满坎坷,在四处探寻无果后,敌军的围剿接踵而至。关键时刻,平阳地下党与老区人民挺身而出,为张文碧的部队提供掩护。当地群众发挥智慧,一位放羊小孩通过独特的“暗号”为部队传递敌情——以羊的动向暗示敌军方位,让部队得以一次次巧妙避开敌人搜山,化险为夷。大约一个月后,张文碧在瑞安土井东坑村(今属文成县)终于见到刘英。此时,闽浙边临时省委正致力于与国民党浙江当局谈判合作抗战事宜,刘英当即把省委机关仅有的10多人交由张文碧指挥,命他继续寻找粟裕,共商抗战大计。
在寻找粟裕部队的过程中,张文碧一行面临重重困难。为躲避敌人搜捕,他们时常忍饥挨饿,数十天吃不上热食,情况危急时一夜多次转移。行军途中,山路崎岖,每人手持木棍辅助前行;穿越敌人封锁线时,木棍底端扎布消音,交流靠手势,还会细心扶起草丛掩盖行军痕迹。即便如此,因敌人岗哨森严,最终他们只好折回平阳,在地下党的协助下开展隐蔽斗争。部队分散至平阳县凤卧、山门等地群众家中,张文碧住在山门街附近的西山,与敌人驻地仅隔几座房子,甚至能清晰看见敌军操练、听到口令。他凭借经验,教房东应对敌军盘查之法。一次,叛徒告密,国民党军队包围村民逼问,被教过的村民巧妙反问叛徒,令其露馅,成功化解危机。
1938年1月15日,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平阳山门创办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这是南方八省14个革命根据地中唯一一所延安抗日大学式的干部学校。时任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张文碧,也会为学员授课。学校通过实战化演习锤炼学员,一次夜间紧急集合,以“日寇登陆”为假象检验学员反应,不少学员慌乱中出尽洋相;军事演习时,张文碧率部扮演日寇防守山头,被学员误砸受伤,粟裕及时制止了他的过激行为。这些学员后来南征北战,在各条战线上发光发热,有的成为革命领导人,有的成为文化界先驱,也有不少人在抗日战场上壮烈牺牲。
1937年9月,张文碧接到刘英来信,得知省委与国民党浙江当局达成合作协议,南方红军游击队将改编为新四军,部队需到平阳山门街集中整编。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取出牺牲战友留下的长枪,向山上老乡一一告别。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领挺进师主力部队从山门街出发,与其他部队会合后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出发时,山门百姓夹道欢送,十里长街满是深情,还为战士们送上地瓜丝等干粮。多年后,张文碧仍牵挂着山门百姓的生活。
部队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古镇后,编入新四军第2支队,张文碧任支队政治部保卫科长。尽管部队武器落后,不少战士只能手持竹竿作战,但凭借严明军纪与高昂士气,他们在浙东创建抗日根据地,坚持战斗直至抗战胜利。1945年12月,在江苏高邮战役中,挺进师后续部队担任主攻,消灭了拒不缴械的日寇,高邮成为全国最后收复的沦陷县城,也标志着挺进师北上抗日历史任务的圆满完成。
张文碧的革命生涯横跨多个重要历史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福建军区建黎泰军分区司令部特派员、独立师连政治指导员等职,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在新四军多个重要岗位任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抗美援朝,后在南京军区多个重要岗位为国防事业奉献力量。2008年10月4日,这位正兵团职待遇的老将军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7岁 。1955年,张文碧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的一生,是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生动写照,他与平阳的故事,更是成为一段不朽的传奇,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