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照(1909年10月23日—2003年12月6日),字韬甫,四川大足(今重庆大足区)人。著名文献学家,四川大学终身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及古代文献研究,领域广泛,沿波讨源,义周虑赡,向以严谨精深享誉学界。其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更被公认为划时代的成果,其本人亦被誉为“龙学泰斗”。
# 杨明照:“龙学泰斗”的学术人生
杨明照(1909~2003),字韬甫,重庆大足人,1909年农历10月23日出生。他的求学之路充满探索与进取,1926年春考入大足县简易师范,次年又进入县立初中学习。1930年,杨明照进入重庆大学文科预科,1932年秋升入本科国文系后,开始踏入《文心雕龙》的研究领域。1935年秋,他成为四川大学学生,在川大继续深耕《文心雕龙》。1936年秋,凭借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部,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史专家郭绍虞,在《文心雕龙》的研究道路上不断深入。
1939年夏,《文心雕龙校注》定稿,这部著作成为杨明照学术生涯的重要基石。1958年,该书由上海古典文学社出版,此后台北世界书局、河洛书局,香港龙门书局纷纷翻印或影印。日本立正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户田浩晓撰写《读杨明照氏的〈文心雕龙校注〉》,给予高度评价,称书中“有不少发前人所未发的见解”,将其视为“自民国以来一直到战后《文心雕龙》研究的名著”。台湾学者王更生也指出,此书为《文心雕龙》研究树立了新的断代标准。在研究学习期间,他还撰写了《庄子校证》等多篇论文,发表于《燕京学报》(1937 - 1939)和《文学年报》(1937 - 1939)。
“文革”初期,杨明照受到批判,却因一篇特殊的检查躲过困境。他在检查中以独特的表述写道:“雕龙对人民毫无好处,只能培养出如刘济昆一类崇拜封、资、修、大、洋、古的学生。养猪则对人民有很大好处,将猪养肥了,可以改善群众的生活,人人每个月多分配几两猪肉。自己也就越能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我深刻认识到,越雕龙越反动,越养猪越革命。”这篇检查得到“校革委委员们”赞赏,他还被任命为养猪队队长。此后,杨明照在特殊时期成为“红色专家”,也曾参与批判他人。如《仓央嘉措情歌》的译者曾缄,作为四川大学前任中文系主任和杨明照的师长辈,杨明照在《文心雕龙译注》书成后,吟诗“文心雕成未是龙”对其讥讽,而曾缄最终因言获罪,在群众运动中不幸离世。
1978年,杨明照出任川大中文系主任,1981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学术领域,他担任众多重要职务,包括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全国《昭明文选》学会顾问、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全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四川省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省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成都市文联主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委会顾问、《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等。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杨明照在十年浩劫期间完成的近60万字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引发强烈反响。香港《大公报》专门撰文介绍,认为这是他继《文心雕龙校注》后,积40余年之功的硕果,解决了诸多千古疑难,学术价值极高,国内学者将其誉为“研究《文心雕龙》的小百科全书”。此后,他陆续出版了40万字的《学不已斋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20余万字的《刘子校注》(巴蜀书社1987年版),并发表《抱朴子外篇校正》(1985年《文史》23、24辑)等论文。
进入90年代,杨明照虽年事已高,却依旧笔耕不辍。他撰写了《文心雕龙版本经典录》等多篇论文,完成约82万字的巨著《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出版),被学界赞为“皇皇巨献,真可谓千秋大业,万世宏功”。1999年9月,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十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杨明照教授九十华诞庆典”。90岁高龄的他,仍担任四川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每日伏案写作,从未懈怠。
2003年12月6日中午12时45分,杨明照在川大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95岁。杨明照一生学而不已,将毕生精力投入中国古代文论及古代文献研究,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庄子》《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汉书》《说文解字》《淮南子》《刘子》《抱朴子》《文选》《文心雕龙》《史通》等古代典籍。他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出版《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刘子校注》《抱朴子外篇校笺》《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文心雕龙校注》《学不已斋杂著》等专著。其研究成果严谨精深,溯源究理,思虑周全,在学界享有盛誉,尤其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意义,他本人也当之无愧地被誉为“龙学泰斗” 。
主要著作
《文心雕龙校注》(上海古典文学社,1958年第1版)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学不已斋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中华书局,1991年初版,1996年再版)
《抱朴子外篇校笺(下)》(中华书局,1997年)
主要文章
春科左氏传君子子曰征辞(《文学年报》1939期第3期)
说文采通人说考(《考古社刊》1937年第6期)
庄子校证(《燕京学报》1937年第21期)
双剑论荀子新证评(《燕京学报》1937年第22期)
刘子理惑(《文学年报》1937年第3期)
九鼎考略(《文学年报》1937年第3期)
吕氏春科校证(《燕京学报》1938年第23期)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举正(《文学年报》1937年第3期)
书铃夫虎黄叔琳文心雕龙校勘记后(《燕京学报》1938年第24期)
评开明板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文学年报》1938年第24期)
刘子斟注(《文学年报》1938年第4期)
太史公书称史记考(《燕京学报》1939期第26期)
吕氏春科高诱训解疏证(《文学年报》1939年第5期)
史通通释补(《文学年报》1940年第6期)
郭象庄子注是否穷自向秀检讨(《燕京学报》1940年第28期)
五霸考(《文学年报》1940年第6期)
吕氏春秋校证补遗(《文学年报》1941年第7期)
抱朴子外篇举正(《中华文化研究系列》1944年第四卷)
汉书颜注发覆(《中华文化研究系列》1946年第五卷)
四川治水神话中的夏禹(《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
葛洪的文学主张 (《文学遗产》1960年第318期)
论文应重视引文和注明出处(《文学遗产》1961年第357期)
汉魏六朝文学选本中几条注释的商确(《文学遗产》1962年第396期)
从文心雕龙原道,序志两篇看刘勰的思想(《文学遗产》增刊1962年第11辑)
刘勰论构思(《四川文学》1962年2月号)
刘勰论练意和练释(《四川文学》1962年10月号)
读梁书刘勰传扎记(《成都晚报·学术副刊》1962年第1期)
文心雕龙中值得商确的几个问题(《文史》1978年第5辑)
刘勰座年考(《四川大学学报》1978年第4期)
梁书刘勰传笺注(《中华文史论业》1979年第1辑)
涵芬楼影印文心雕龙非嘉靖本(《中华文史论业》1979年第2辑)
刘勰灭论撰年考(《古代文学理论研究》1979年第1辑)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前言(《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质疑(《文学评论·业刊》1980年第7辑)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文学论集》第3辑,1980年)
文心雕龙时序篇“皇齐”解(《文学遗产》1981年第4期)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举正(《中华文史论业》1982年第1辑)
葛洪和他的抱朴子外篇(《文史知识》1982年第7期)
龙必锟文心雕龙全译序(《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业书》,1982年)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补正(上)(《文史》1982年第16辑)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补正(下)(《文史》1982年第17辑)
我是怎样学习和研究文心雕龙的(《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重新校注文心雕龙的初步设想(《文心雕龙学刊》1984年第23辑)
抱朴子外篇校证(上)(《文史》1984年第23辑)
抱朴子外篇校证(下)(《文史》1985年第24辑)
从文心雕龙看古代文论史、论、评结合的民族特色(《古代文学理研究》1985年第10期)
水经江水主巫峡段描绘非郦道元作(《文学遗产》1985年第4辑)
培养博士生的肤浅体会(《高教研究》1988年第3期)
再论刘子的作者(《文史》1988年第30辑)
修订刘子校注(《古典文献研究》刊之二,1988年)
文心雕龙原道篇“文之为德也”句试解(《文史》1990年第32辑)
抱朴子外篇校笺前言(《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归来阁记(《江油李白纪念馆刊石》,1990年,徐君无闻篆额并书)
文心雕龙有重注必要(《文心雕龙研究荟萃》,1992年)
读户田浩晓文心雕龙研究(《文学遗产》1992年第2期)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中国古籍研究》1995年第1期)
庆贺香港回归(《世纪之光翰墨抒怀》,1997年)
文心雕龙板本经眼录(《学术集林》1997年卷)
詹英文心雕龙义证发覆(《学术集林》1997年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