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唐][公元649年-675年,初唐四杰]+像 山西运城市河津市人物 王勃:初唐文坛的璀璨星辰 在华夏文学的浩瀚星空中,王勃是一颗过早陨落却光芒永恒的巨星。公元650年,他降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的书香世家,为隋末思想家王通之孙、泽州长史王福畤之子,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如肥沃土壤,滋养着他与生俱来的文学天赋。 王勃自幼便展露出超乎常人的聪慧,宛如一颗闪耀的神童之星。六岁时,他便能妙笔生花,写出构思精巧、词情豪迈的诗文,令众人惊叹不已,连父亲的好友杜易简都盛赞他为“王氏三株树”之一,其文学才能初露锋芒。九岁那年,王勃研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后,竟能撰写《指瑕》十卷,精准指出其中的错误,博学多才的特质尽显。十岁时,他已饱览六经,知识储备远超同龄人。十二岁至十四岁,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深入学习《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钻研。十六岁时,王勃应幽素科试,凭借卓越才华高中,被授予朝散郎一职,成为朝廷中最年轻的命官,自此踏上仕途,开启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篇章。 步入官场的王勃,积极进取,渴望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龙朔三年(663年),他回到家乡,通过撰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主动寻求入仕机会。麟德元年秋(664年),王勃大胆上书刘祥道,直陈自己对时政的见解,毫不掩饰积极用世的决心。他的才华与勇气打动了刘祥道,被赞为“神童”。次年,王勃又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上《乾元殿颂》,尽显渴望出仕的强烈意愿。终于,在乾封元年(666年),他凭借《宸游东岳颂》及幽素科试的优异成绩,正式成为朝散郎。其撰写的《乾元殿颂》辞藻绮丽、气势恢宏,令唐高宗大为惊叹,赞其为“奇才”。王勃也因此声名远扬,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且位居首位,在初唐文坛崭露头角,声誉日隆。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这位天才。王勃担任沛王府修撰时,深得沛王李贤欢心。一次,沛王与英王李显斗鸡,为给沛王助兴,王勃写下《檄英王鸡文》。这本是文人游戏之作,却不幸触怒唐高宗。高宗认为此文意在挑拨二王关系,勃然大怒,将王勃逐出长安。王勃苦心经营的仕途,瞬间毁于一旦,这无疑是他人生中的重大挫折,使他从仕途巅峰骤然跌落谷底。 遭受此番打击后,王勃并未一蹶不振。咸亨二年(671年)秋冬,他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在朋友虢州司法凌季友的帮助下,谋得虢州参军一职。但命运的考验再次降临,任职期间,官奴曹达犯罪,王勃出于同情将其藏匿,后因害怕事情败露,竟一时糊涂将曹达杀死,犯下死罪。所幸遇大赦,王勃才逃过一劫。但此事件不仅让他深陷囹圄,还连累父亲王福畤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南荒。这对秉持儒家礼法的王勃而言,内心充满了对父亲的愧疚与自责,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沉痛写道:“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字字句句饱含着悔恨与痛苦。 出狱后的王勃,对官场心生畏惧,即便朝廷恢复其旧职,他也婉拒不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开启了一段漂泊之旅。八月中旬,他抵达淮阴,后又辗转至楚州,接着继续南下,进入长江后折向西行,抵达江宁。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之际,王勃终于到达交趾,见到了身处困境的父亲。短暂相聚后,王勃踏上归途。然而,命运再次对他露出狰狞面目。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所乘船只遭遇不测,他不幸溺水,最终惊悸而死,一颗文坛巨星就此陨落,年仅27岁(也有一说为26岁),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王勃的思想丰富多元,融合了儒、释、道多种文化元素。他深受祖父王通儒家思想的熏陶,心怀仁政理想,渴望建立功名、济世救民。尽管仕途坎坷,多次沉浮,但这份济世情怀始终萦绕心头。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有着儒家狂者的特质,志向高远、积极进取,才华横溢却行事疏阔、谋略不足;同时,他又一身傲骨,蔑视尘俗,展现出独特的傲者风范。此外,王勃对佛教尊崇有加,认为佛教蕴含深刻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 在诗歌创作领域,王勃成就斐然,其作品既传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又融入新时代的气息,风格壮阔明朗且慷慨激越。他的送别诗风格多样,有的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慰藉友人,打破了传统送别诗的哀伤基调,意境开阔,尽显豁达情怀;有的则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像《江亭夜月送别》其二,通过“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出一幅朦胧的江边月夜图,烘托出寂寞清冷的氛围。还有一些送别诗侧重于抒发自身身世之感,如《别薛华》,全诗未过多着墨于惜别之情,而是借离别抒发内心的悲切与哀伤。王勃送别诗中频繁出现的“烟雾”意象,正是他对前途命运感到迷惘和困惑的生动体现,如《秋日别王长史》里“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寒雾暮烟笼罩下的山野与山峰,朦胧而虚幻,恰似他内心的迷茫心境。他的相思诗情感真挚,抒发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伤春感怀之情,如《羁春》借景抒情,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园林山水诗则写景生动、锤炼精工,营造出美好的诗境,充满生机活力,如《郊兴》。而远游山水诗不仅生动展现了入蜀途中奇险壮丽的风光,更因融入了他内心的郁积之气,显得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王勃的赋和骈文同样在初唐文坛占据重要地位。他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风格,对仗工整自然、音韵和谐优美、用事贴切恰当,同时又融入清新疏荡之气,使骈文摆脱了繁缛滞涩,变得清丽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独特风格,将骈文推向新的发展高度。与同时代文人相比,王勃尤为擅长在赋中抒发情感、表达心志、展现人品。他的赋中常常流露出急于入世的急切心理,而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又能通过作品展现出崇高的品质与美好的人格,抒发内心的忧郁愤懑。但即便身处困境,他对功名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从未熄灭,如《春思赋》和《采莲赋》便是很好的例证。王勃的游宴序将性情融入游宴场景,具有绘画美,且气势豪放壮大,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意境高远、情景交融,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在写作手法上,王勃虽较少使用比喻,但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善于抒情,情感充沛,如《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善于描写,形象逼真,如《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缓带,拟贮鸣琴,衣袖阀裁,用安书卷”;还善于运用递进和逆接句式,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中“况乎泣穷途于白首¨引,白首非临别之秋;嗟歧路于他乡,他乡岂送归之地!” 。 王勃秉持“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强调“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教化功能,其文学主张直接继承自祖父王通。然而,他的文学创作却并非完全受限于此,而是遵循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品呈现出“高情壮思”与“雄笔奇才”相结合的雄壮美,具有“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以及“感序缘情,登离寄赏”的独特表现方式。这种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差异,恰恰反映了王勃在文学创作上的探索与创新 。 王勃一生创作颇丰,留下了众多经典之作。他现存诗歌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90多篇,有《王子安集》16卷、《汉书指瑕》10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舟中纂序》5卷、《千岁历》《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10篇以及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等。其中,《滕王阁序》无疑是他最为杰出的代表作。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途经南昌时,恰逢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于重阳节大宴宾客。王勃受邀参加宴会,在宴会上,他当众挥笔写下《滕王阁序》。据说阎都督本想借此机会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事先让女婿准备好序文,打算在席间佯装即兴创作展示给众人。众人皆知其意,纷纷推辞,唯有王勃毫不推脱,欣然命笔。阎都督起初不悦,待听到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不禁拍案叫绝,叹服王勃为“真天才”。这篇序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用典精妙,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与人生感慨完美融合,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又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名句,激励着无数后人。《滕王阁序》不仅是王勃个人文学成就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代表了初唐骈文的最高水平 。 除《滕王阁序》外,王勃还有诸多轶事典故流传于世。传说王勃乘船停泊在马当,遇一老翁告知他明日滕王阁有宴会作记,可前往参加,名垂后世。王勃称此地距洪州路途遥远,一夜难以抵达,老翁表示可用清风助他。王勃登舟后,果然在清风助力下,不等天明便抵达洪州,顺利参加宴会并写下《滕王阁序》,此即“风送滕王阁”的传说。还有“一字千金”的故事,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又作序诗,故意空出一字。阎都督等人猜测无果,派人追上王勃询问,王勃随从称“一字值千金”。阎都督无奈备好千两纹银,王勃才告知所空之字为“空”,即“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众人皆称妙 。上元三年(676年)冬,唐高宗读到《滕王阁序》,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句赞不绝口,惊为千古绝唱,得知王勃已落水身亡后,喟然长叹,连称“可惜”,此为“三叹王勃”的典故。此外,还有传说王勃死后,其魂灵仍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常在墓前或赣江水面吟诵,直到有秀才对诗句提出修改建议后,才不再出现 。 王勃短暂的一生,如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虽转瞬即逝,却留下了璀璨夺目的光芒。他以卓越的文学才华,在初唐文坛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郑振铎所评价:“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王勃便是那黎明女神,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奏响了前奏。毛泽东也曾高度评价王勃,称他“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同时惋惜他“一生倒霉,到处受惩”“死得太早了” 。王勃的文学成就和传奇人生,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永远为后人所铭记和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