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仑(1902 年-1985 年 8 月 23 日),江苏无锡人。他是一位极具远见卓识、坚定无畏且在政治与学术领域皆成果卓著的杰出人物。在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王昆仑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智慧,为中国的革命、建设以及学术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192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因对蒋介石不满,参加反蒋运动。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国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933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直接领导下,长期从事民主运动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他曾支持和帮助筹建各界抗日救国会1941年,与王炳南、屈武等在重庆发起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3年与谭平山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8年赴美国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北京市副市长,民革第二至四届中央常委。198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1985年8月2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
无锡,这座江南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无数仁人志士。王昆仑自幼在此成长,家乡的人文气息与进步思想为他的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他先后于北京新开路小学、第四中学求学,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正值 “五四” 运动爆发,年轻的王昆仑满怀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爱国宣传和示威游行活动中,展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担当精神。
1922 年初,北洋政府委派彭允彝出任教育总长,这一举措激起北京爱国学生的强烈义愤。王昆仑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南下上海寻求各界支持。在上海,他有幸拜见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的谆谆教诲和伟大理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王昆仑的革命道路,在其启发和鼓励下,王昆仑毅然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回到北京后,他牢记孙中山先生关于宣传革命、组织起来的教导,积极在北京学生中团结进步青年,大力开展革命活动,为传播革命思想、壮大革命力量不懈努力。
1922 年 7 月,王昆仑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同年 8 月,他应聘成为天津南开中学的国文教员。在南开中学任教期间,他与老舍、范文澜等成为同事,曹禺、冯至和王瑞骧等则是他的学生。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让他在教育领域展现出独特的才华和魅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
1926 年初,王昆仑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忱,从北京奔赴广东,担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同年 7 月,他随军参加北伐战争,在战火纷飞中为革命事业拼搏奋斗。然而,1927 年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对内实行独裁统治,这让王昆仑深感失望和愤慨。他毅然辞去在以陈铭枢为首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的职务,南走桂粤,投奔孙科、李济深。之后又返回江苏,奔波于南京、无锡、上海之间,从此开始在中国国民党内部从事反蒋民主斗争,成为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
1931 年 “九一八” 事变爆发,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为寻觅拯救中华的正确道路,王昆仑在无锡姚宝巷 17 号家中以及鼋头渚太湖别墅内,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著作。他积极联络进步青年,组织革命活动,试图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1932 年,他与孙翔风、华方增等人在无锡创办《人报》。王昆仑以 “大鱼”“戡天” 等笔名,为该报撰写了诸多极具影响力的文章,如《问无锡青年》《对抗日到底,对内争取自由》《朝鲜的光荣与中国的耻辱》等。这些文章针砭时弊,呼吁青年觉醒,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3 年,王昆仑与孙晓村、曹孟君、钱俊瑞、张锡昌等志同道合之士,共同组织了革命团体南京读书会。在此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不久后,经中共南京市委负责人
名校学习
王昆仑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世家,读中学时因病辍学,没有读完,后来考上了北大。
五四运动时,王昆仑在北大学生干事会讲演股工作,经常外出演讲,号召国人抵制日货,有一次学生大游行,王昆仑被逮捕,警察见他长了个娃娃脸,以为是谁家小孩跟着学生玩,于是把他释放了。后来王昆仑作为学生代表与北大三位同学南下,在上海拜见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介绍他参加了国民党,王昆仑由此成为北方第一批国民党党员。
北大毕业后,王昆仑先是在天津南开中学教书,后来到广东参加革命,在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任政治部秘书和政治教官。北伐时期王昆仑在军中从事政治工作,1930年代初担任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和立法委员,此间与孙晓村、曹孟君、钱俊瑞等人组织南京读书会,不久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险遭暗杀
1935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下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在无锡万方楼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王昆仑作为南京读书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万方楼是王昆仑父亲的私产,位于鼋头渚王家太湖别墅内。
会上,曹亮传达了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精神,钱俊瑞作了分析世界革命形势和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告,王昆仑陈述了国民党左派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于右任、经亨颐等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情况。会议共商了抗日救国大计,并决定在读书会的基础上建立救国会,以推动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万方楼会议”,参加万方楼会议的人员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的行踪已引起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注意,王昆仑更是被列入了监视、暗杀的黑名单。原军统少将沈醉在《我这三十年》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这位王委员(指王昆仑)将在无锡的鼋头渚太湖别墅请客,他名义上是请客游园,实际上是要召开一次秘密反蒋的重要会议。去的客人都是反蒋革命人士,并有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参加。这在当时是相当重要的情报,也是戴笠认为最适合逮捕王昆仑的时候。”
沈醉奉命率领一个行动小组,早早赶往无锡布置、监控,几天后,参加万方楼会议的人员陆续抵达,首先到的是王昆仑和王枫兄妹,接着有吴茂荪、孙晓村等人,还有几位穿着讲究的中年人。这些人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王昆仑还是立法委员,沈醉怕担责任,所以没有动手。这几天沈醉还安排了一名内线进入万方楼探听消息,但却一无所获。据沈醉回忆,万方楼会议后,戴笠叫他继续注意侦查、监视王昆仑的动向,戴笠准备在上海暗杀王昆仑,曾经问沈醉有没有把握在租界内动手,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个针对王昆仑的暗杀行动最后不了了之。
一生最爱是“红楼”
众所周知,王昆仑不仅是政治活动家,而且还是著名的红学家,他在抗战期间撰写的《红楼梦人物论》至今仍是红学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20世纪40年代,王昆仑在重庆陆续写了一组评论红楼人物的文章,在夫人曹孟君主编的《现代妇女》杂志发表。这组文章一共19篇,1948年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以《红楼梦人物论》之名出版发行。后来王昆仑还与女儿王金陵一起创作了昆曲剧本《晴雯》,受到观众的热捧,王金陵曾经接受采访说:“父亲研究《红楼梦》,很早就对晴雯这个人物感兴趣,他说晴雯没有半点媚骨,同袭人是对立的,她是反抗的奴隶,解放前在重庆时他就写了《晴雯之死》。1961年,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周总理委托他负责纪念办公室的工作,这激起了他写戏的愿望。戏写出后,总理亲自观看并提了不少意见,我们又做了修改。”
关于王昆仑的这本《红楼梦人物论》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1948年,一个身无分文的青年离开河南老家到武汉从军,在一家书店读到这本书后爱不释手,但又无钱可买,于是便在书店捧读,眼看就要看完时,部队却突然开拔去了台湾。这位青年留下了满腹遗憾,没想到在台湾一家小书店他又看到了这本书,但仍然没钱买,于是便趁店员不备把书揣走了,后来他说:“这本书一口气看了七遍,我觉得非常对得起这位作者,一点儿也没有罪恶感!”这位“窃书贼”就是后来名满台湾的著名诗人周梦蝶,《红楼梦人物论》在台湾出版后,周梦蝶买了到处送人,这段趣事也随之传播开来。
《红楼梦人物论》是王昆仑早期的作品,此后王昆仑便再也没有类似的重要作品问世了。据王金陵介绍,“父亲一生喜爱文学,但远在四十年代之前,早已舍弃个人爱好,从政多年”;1949年后,王昆仑相继担任了政务院政务委员、北京市副市长、民革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一系列重要职务,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美国,他同冯玉祥联系密切,积极协助冯玉祥在旅美华侨中开展一系列反蒋民主活动。1949年1月,王昆仑父女俩道经苏联回国, 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并代表民革出席了同年9月在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政务院政务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他历任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从1955年年底起,他担任了北京市副市长,积极参加新中国的政权建设。
1981年12月20日,王昆仑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接着,又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85年春,王昆仑病重卧床,8月23日与世长逝。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在追悼会上致悼词,称王昆仑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卓越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