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璟[明][公元1350年-?] 浙江温州文成县人物 刘璟:刚正忠烈的明朝贤才 刘璟(1350 - 1402),这位出生于元至正十年(1350 年)的人物,籍贯为青田九都南田(今属浙江省文成县)。虽难以确切知晓其毕业院校,但在家庭的熏陶与自身的努力下,他成长为一位兼具学识与气节的杰出之士。他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次子,刘琏之弟,以其刚正不阿的个性、卓越的政治见解以及忠诚守节的品质,在明朝初期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璟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他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对经传典籍刻苦研读。同时,他对兵事有着浓厚的兴趣,热衷于探究韬略,与人论说时,言辞英侃,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见识。在他 28 岁时,曾师从石楼子,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学识与思想。当时,温州叶丁香发动谋反,朝廷派遣延安侯唐胜宗出征讨伐。刘璟凭借自身的才略,为唐胜宗出谋划策,在其计谋的助力下,官军大破贼寇。唐胜宗班师回朝后,向明太祖朱元璋盛赞刘璟运筹帷幄的才能,朱元璋听闻后大喜,称赞道 “璟真伯温子也”,并下诏征召刘璟入朝。此后,朱元璋常常念及刘伯温开国辅佐的功劳,每年都会召刘璟入殿拜见,与他亲切交谈,关系亲如家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朝廷欲让刘璟承袭其父刘伯温的爵位。然而,刘璟为人谦逊,不愿无功受禄,毅然将爵位让给了兄长刘琏之子刘廌。他的这一行为得到了朱元璋的大加赞赏,朱元璋称赞他 “璟终儒家子”。之后,朱元璋将刘璟留在身边,授予合门使之职,让他掌管内廷礼司,以便能时常在身边听用,并特制金书 “除奸敌佞” 四字于铁简赏赐给他,嘱咐道:“百官如有不法行为,可用此铁简纠正。” 每当朱元璋临朝听政,刘璟便侍立左右。都御史袁泰上奏车牛之事失实,却图谋不轨,刘璟见状,怒不可遏,当场便用铁简击打袁泰的后颈,使其服罪。朱元璋查明真相后,对刘璟的做法十分赞许,亲自谕示:“凡是类似这样的情况,可当面纠正,我虽不会降罪,但要让百官知晓朝廷纲纪。” 此后,朱元璋又令刘璟与法司一同审查狱中囚犯的冤情积案。 后来,朱元璋封第十九子朱穗为谷王,派遣刘璟前往辅佐,并擢升他为谷王府左长史,同时敕令他有权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的事务。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将诸多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授以一定兵权,旨在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确保朱明天下长治久安。但这一制度也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在众多藩王中,镇守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势力最为强大。朱元璋去世后,因太子早逝,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即建文帝。朱棣手握重兵,对建文帝的皇权构成了巨大威胁。朱棣赏识刘璟的才能,试图拉拢他。一日,朱棣召刘璟入府下棋,下棋过程中,刘璟凭借智慧取胜。朱棣心中不悦,略带愠色地说:“先生就不能稍微让让我吗?” 刘璟深知燕王用意,从容回应道:“可让之处,璟不敢不让;不可让之处,璟不敢让也。” 此话一语双关,既表明了下棋的态度,也暗示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不会因权势而妥协。朱棣听后,心中虽有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燕王朱棣以 “清君侧” 之名,挥师南下,直指南京,“靖难之役” 爆发。当时,京都南京告急,刘璟心急如焚,奔赴京师,上朝面见建文帝,陈述时务,献上十六条策谋,希望能帮助朝廷平定叛乱。然而,建文帝未能采纳他的建议。之后,建文帝命刘璟与大将李景隆一同北伐。李景隆不善于用兵,却刚愎自用,对刘璟的计策置若罔闻。最终,北伐军溃败,李景隆竟与谷王朱穗开金川门投降朱棣。刘璟悲愤交加,半夜渡芦沟河时,遭遇冰裂马陷,他冒着风雪,赤足夺路而逃,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回到故乡。 建文二年(1400 年),刘璟不顾自己身患重疾,长途跋涉再次赴京进谏。他慷慨陈词,献上《闻见录》万言书,详细阐述应变用兵之策。可惜,昏庸的建文帝依旧不听忠告,刘璟大失所望,只得再次归隐青田故里。 建文四年(1402 年),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夺取帝位,即明成祖。同年六月,朱棣召方孝孺、刘璟等名臣入京。方孝孺身着丧服在殿阶痛哭,坚决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最终被成祖杀害,还被诛连十族,此事震动全国。刘璟认为朱棣篡位之举违背了太祖的遗愿,称病不赴。朱棣遂下令将他逮捕入京。刘璟离开青田时,故乡父老深知他此去凶多吉少,特意在道路上为他饯行。父老们劝他:“主上神圣,何啻太宗,先生忠良,允为魏征可也。” 希望他能像玄武门政变后辅佐唐太宗的魏征一样,辅佐朱棣。刘璟听后,仰天长啸,泪如雨下。 刘璟被带入京都后,朱棣爱惜他的才能和名望,试图劝他为自己效力,并授予官职。但刘璟心意已决,秉持 “人臣事主,死而不二” 的信念,坚决拒绝了朱棣的一切恩惠。在朝堂上,他对朱棣不称 “万岁”,仍称 “殿下”,并大义凛然地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朱棣听后,勃然大怒,将他打入监狱。当晚,刘璟含恨以辫发自缢而死,年仅 53 岁。刘璟死后,有法官请旨诛连其家族,朱棣念及刘伯温的开国之功,没有应允。宣德二年(1427 年),朝廷仍授予刘璟之子刘貂为 “刑部照磨”。 刘璟不仅在政治上坚守气节,在文学方面也颇有成就。他好学深思,精通经史,尤其擅长谋略。他所作的诗文,词旨高雅壮烈,风格雄健苍劲,颇有其父刘伯温的风范。他的著作有《易斋集》《闲闲子集》《越吟稿》《遇恩录》《闻见录》等。在诗文集《易斋集》2 卷中,收录诗 148 首,骚、赋、琴操等 14 首,文 48 篇,《四库全书》和《括苍丛书》均有收录。《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的诗文 “伤于粗率,颇有逊其父”,但同时也肯定了他的气势苍劲、孤傲不群,仍有刘伯温《覆瓿集》的风格。且鉴于他身处革除之际,捐生守节,不坠家声,尤其值得后人敬重。天台庐延纲称赞他的诗 “酒酣落落词愈工,命意不与常人同。清如冰瓯玉碗贮繁露,和如大廷清庙鸣丝桐。疾如黄河怒风卷涛浪,丽如锦江秋水函芙蓉”,虽赞誉或许有些过实,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诗歌的独特魅力。明末杨文骢在《易斋集》作序曰:“其诗歌小赋,情旨缠绵,音辞亢爽,侧恒而和平。序记之文,议论光伟,笔势雄健,斐然成章矣。” 刘璟的故居位于文成县南田镇九都村,坐东北朝西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本为四合院,由正屋、两厢及门台组成,现存单体两层楼屋,采用悬山顶。天井用规整的条石平铺。正屋面阔五开间,通面阔为 15.50 米,明间面阔 4.70 米,其余各间 2.70 米,通进深 9.20 米,进深七柱十一檀,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中柱分心,均用方木础。底层前廊檐柱头出一跳承挑檐模,底层金柱搁栅下用短柱雀替承托,各间以木板壁隔断。明间前檐用七扇五抹头幅扇门,门板上阳刻花草图案,次、梢间用直模窗。明间后金柱间为太师壁,两侧为通道,后设单跑木楼梯。前后檐均用板墙,中开板窗。屋面用圆橡,铺小青瓦,勾头滴水。正脊为清水叠瓦脊。这座故居承载着刘璟的过往,见证了他曾经的生活,也成为后人缅怀他的重要场所。 刘璟的一生,是坚守正义与忠诚的一生。他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向权势低头,最终以生命诠释了自己的气节。他的事迹和精神,不仅为家族赢得了声誉,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