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民[公元1909年-199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像 湖北黄石阳新人物 吴嘉民(1909年~1995年6月15日),湖北阳新中丰乐里石吴村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阳新县福丰区自卫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阳新县福丰区自卫队中队长,鄂东南自卫军司令部特务营副营长,湘鄂赣军区平浏游击大队政治委员,赣东北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江西省地方工委宣传部部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连政治指导员,营长。1941年起任新四军第一师二旅四团政治委员,五团政治委员,特务团政治委员,苏浙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苏南一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46年任苏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二十九军政治部副主任,第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苏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杭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政治委员,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66年任福建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5年6月15日在福州逝世。 吴嘉民:从鄂南赤子到开国少将的革命征程 吴嘉民(1909年—1995年),湖北阳新(今属黄石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洗礼,从一名贫苦农民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军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早年岁月与革命觉醒(1909—1929) 1909年,吴嘉民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清末民初的阳新,地处鄂东南丘陵地带,土地贫瘠,苛捐杂税繁重,加上军阀混战,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吴嘉民自幼随父母务农,饱尝生活艰辛,也目睹了地主豪绅对农民的压迫与剥削,心中早早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926年,北伐战争推进到湖北,革命思想随之传播到阳新。在当地进步青年的影响下,吴嘉民接触到“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理念,开始参与农民协会的活动,协助组织抗租抗税斗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阳新的革命运动转入地下,但吴嘉民并未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追随共产党的信念。他秘密联络进步群众,为党组织传递情报、掩护同志,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当地农民运动的骨干。 1928年,阳新县委领导发动“三溪口暴动”,吴嘉民积极参与其中,负责组织农民武装配合主力行动。尽管暴动最终因敌众我寡而失败,但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1929年,经当地党组织介绍,吴嘉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征战与成长(1929—1937) 入党后,吴嘉民投身鄂东南苏区的创建与巩固工作。1930年,他参与组建阳新县红军独立营,任排长,率部在阳新、大冶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地方反动武装,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由于作战勇敢、指挥灵活,他很快升任连长,并参与了鄂东南苏区反“围剿”战斗。 1931年,鄂东南苏区与湘鄂赣苏区连成一片,吴嘉民所在部队编入红三师,他任营政治委员。在湘鄂赣苏区的反“围剿”中,他率部多次突破敌军封锁,参与了攻打通山、崇阳等战斗,以“敢打硬仗、善打巧仗”著称。1933年,红三师编入红六军团,吴嘉民调任团政治处主任,随部队转战湘赣边区,参与了保卫永新、莲花等苏区的战斗。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湘鄂赣苏区成为国民党军“围剿”的重点。吴嘉民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湘鄂赣军区独立团政治委员。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他带领部队在崇山峻岭中与敌周旋,依靠群众支援,多次粉碎敌军的“清剿”。1935年,为保存实力,他率部转移至赣粤边,与项英、陈毅领导的南方三年游击战部队会师,继续坚持斗争,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土地革命时期的经历,磨练了吴嘉民的意志,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经验,从一名农民战士成长为兼具军事素养与政治觉悟的指挥员。 三、抗日战争中的敌后烽火(1937—1945)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湘鄂赣边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吴嘉民任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随部队开赴苏南抗日前线。1938年,他参与了韦岗伏击战等早期抗日战斗,为新四军在苏南打开局面作出贡献。 1939年,吴嘉民调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部队北渡长江,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在黄桥战役中,他负责部队的政治动员与后勤保障,组织群众支援前线,为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战后,他升任团政治委员,率部在泰州、海安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吴嘉民任第一师第二旅政治部副主任。他积极推动部队政治工作建设,强调“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在战斗中发挥了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1943年,他调任苏中军区特务团政治委员,参与了反“清乡”斗争。面对日伪军的严密封锁,他创造性地开展“麻雀战”“地道战”,组织群众破坏敌交通线,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 1944年,吴嘉民随苏中军区部队参加车桥战役,率部担任侧翼掩护任务,成功阻击日军援军,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1945年,他任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与了反攻作战,收复了泰兴、靖江等县城,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力量。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转战与功勋(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悍然发动内战,吴嘉民随新四军主力北上山东,投入解放战争。1946年,他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旅政治部主任,参与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在战斗中负责部队的思想动员与火线政治工作,激励官兵奋勇杀敌。 1947年,华东野战军成立后,吴嘉民任第四纵队第十二师政治委员。他率部参加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他与师长协同指挥,突破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防线,为歼灭这一“王牌部队”立下战功。同年秋,他随部队转入外线作战,参与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在艰苦的运动战中始终保持部队的战斗力。 1948年,吴嘉民调任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负责淮海战役中的后勤保障工作。他组织民工运输队、担架队,克服敌机轰炸、道路泥泞等困难,将粮食、弹药源源不断送往前线,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关键支持。1949年,他参与渡江战役,率后勤部队随主力突破长江防线,保障部队解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 解放战争时期,吴嘉民从一线指挥员转向后勤政治工作,始终以“一切为了前线胜利”为宗旨,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大局意识,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建国后的奉献与晚年(1949—1995) 新中国成立后,吴嘉民继续投身军队建设。1950年,他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参与组建公安部队,负责维护华东地区的社会治安,肃清残余反革命势力,保障了新生政权的稳定。1952年,他调任福建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参与了福建沿海的国防建设,为防备国民党军窜犯、巩固海防作出贡献。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吴嘉民因革命功绩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衔后,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基层部队调研,推动政治工作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强调“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1960年,吴嘉民任福建省军区副政治委员,主管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他注重对官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编写军史资料,整理战斗故事,激励官兵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文革”期间,他受到冲击,但始终坚持原则,与错误路线进行斗争,保护了一批干部和战士。 1975年,吴嘉民离休后,仍关心军队建设和家乡发展。他多次回到阳新,了解老区人民的生活,向当地政府提出发展建议,并为青少年讲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1988年,他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是对他革命一生的高度肯定。 1995年6月15日,吴嘉民在福州逝世,享年86岁。他的骨灰被送回阳新安葬,长眠于他战斗过的这片土地。 结语 吴嘉民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军人的缩影。从鄂南农村的贫苦青年到开国少将,他始终坚守信仰、忠诚于党,在土地革命的硝烟中淬炼初心,在抗日烽火中勇毅前行,在解放战场上攻坚克难,在和平年代里默默奉献。他用一生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其革命精神与崇高品格,至今仍激励着后人。作为阳新人民的优秀儿女,他的事迹也成为当地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