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放[公元1893年-1984年] 云南保山腾冲人物,原名张星晟。腾冲县城关五街人。 清宣统三年(1911)参加辛亥腾越起义,任滇西军都督府第二军政府秘书。民国6年(1917)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学习。次年,为反对中国封建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相勾结,出卖国家主权,参与中国留日学生罢课回到上海。全国救国团总部成立后,被推任学生代表,回昆明组织救国团。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在昆明各界召开的万人大会上慷慨陈词,痛斤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1920年受云南救国团的委派,前往上海出席全国救国团联合大会,受到孙中山的接见。1921年,重返日本复学。1923年5月与寸树声等中国留日学生创办《曙滇》杂志,宣传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新文化思想。 1923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当选为国民党东京支部执行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与中国共产党失去联系,继续与国民党右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回国以后,先后在河北定县、天津市、陕西省致力于农村合作信贷事业。 1938年,回云南从事抗日救亡斗争,先后任中国农民银行襄理,云南木棉公司协理等职。在昆明参加孙起孟发动的“九老会”,坚持团结和进步,反对分裂和倒退。 抗日战争胜利后,进一步联合云南各阶层人士,呼呼和平与民主,反对内战与独裁。昆明发生“一二·一”惨案,参与发起万人签名运动,遣责蒋介石发动内战和独裁的罪行。1949年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经多方营救,获释出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财经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林业厅长、民政厅长、副省长和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云南省人民代表、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省政协委员、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三、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常委、云南省委主任委员等职。他长期从事党的统战工作。同时,关心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曾提出过许多有益的建议。 张天放(1893年—1984年),原名张星晟,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腾越镇人。他是一位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等多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地方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投身革命浪潮 1911年,张天放积极响应革命号召,参加了辛亥腾越起义,担任滇西军都督府第二军政府秘书,由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此次起义是云南响应武昌起义的重要行动,张天放在此过程中积累了革命经验,也坚定了其救国救民的信念。 191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张天放远赴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求学。在日期间,他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运动,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化。1918年,因反对中国封建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出卖国家主权,张天放与留日学生中的进步分子一道罢课回国。他被云南留日学生推为代表,回昆明组织救国团,积极宣传爱国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1918年5月,张天放等云南留日学生在昆明创办了云南省第一家使用白话文的刊物《救国日刊》。他通过该刊物发表爱国反日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民众传播进步思想,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封建军阀的卖国罪行,在云南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当地爱国运动的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张天放在昆明各界召开的万人大会上慷慨陈词,痛斥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积极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中,组织昆明爱国学生开展各种反帝反封建活动,成为云南地区五四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追求共产主义信仰 1920年,张天放受云南救国团委派,到上海出席全国救国团联合大会,期间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理念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进一步坚定了他投身革命事业的决心。1921年,张天放再次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兼任留日学生监督。在此期间,他与寸树声等留日学生创办《曙滇》杂志。该杂志不仅登载反帝反封建的文章,发表揭露和抨击军阀统治的政论,还注重传播马列主义,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云南新文化运动发展和深入的标志。 1923年,张天放在日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云南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同年,他被派为云南代表赴上海参加各界联欢会,再次受到孙中山接见。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凭借出色的能力和影响力,被选为国民党东京支部执行委员,积极推动国共合作事宜,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贡献力量。 然而,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恶化,张天放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缩或妥协,而是继续与国民党右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自己的革命信仰。回国后,他先后在河北定县、天津市和陕西省致力于农村合作信贷工作,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改善农民生活,为社会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投身抗日救国与民主斗争 1938年,张天放回到云南,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斗争。他在昆明参加了孙起孟发起的“九老会”,与郑一斋、楚图南、冯素陶等进步人士一起,坚持团结进步,反对分裂倒退,为推动云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此间,他先后任中国农民银行襄理、云南木棉公司协理等职,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为抗战事业筹集资金、物资,支持前线抗战。 抗战胜利后,张天放进一步联合云南各阶层人士,呼吁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1945年“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义愤填膺,与闻一多等人一起发起万人签名运动,强烈谴责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的罪行,积极为死难师生争取正义,展现出了坚定的民主立场和无畏的斗争精神。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张天放因积极参与民主革命活动而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还被列入判处死刑的名单。所幸经多方营救,他最终获释出狱,逃过一劫。 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天放迎来了新的人生阶段,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他先后担任西南财经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规划和决策工作。 在云南省,张天放历任林业厅厅长、民政厅厅长、副省长等重要职务。他致力于推动云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关心民生福祉,为改善云南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例如,在担任林业厅长期间,他重视云南的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推动了一系列林业建设项目的开展,为云南林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张天放还担任了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积极参与地方政治建设,为完善云南的民主政治制度、推动地方民主法治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长期担任民革中央常委、民革云南省委主任委员,积极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团结各界人士,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贡献力量。 此外,张天放还是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肩负着人民的重托,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反映云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为云南的发展争取支持和资源。 1984年,张天放在昆明病逝。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建设,他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地方发展不懈努力,展现出了一位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的高尚品质和卓越风范,其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