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艾思奇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艾思奇

艾思奇[公元1910年-1966年,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云南保山腾冲人物
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 ,蒙古族,原名李生萱。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 
艾思奇于1930年考入日本福冈高等工业学校采矿系;1934年6月任职于《申报》报社;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奉调至延安工作,先后任教于陕北公学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938年任教于延安马列学院,并任哲学研究室主任;1939年任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45年8月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1946年任《解放日报》总编辑;1947年任职于华北大学,并任四部(研究部)副主任,哲学研究室主任;1948年10月任职于中央马克思列宁学院,历任哲学教研室教员、教研室主任,校党委常委;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赴波兰参加国际哲学讨论会;1960年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1966年3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56岁。
艾思奇毕生致力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艾思奇(1910年3月2日—1966年3月22日),原名李生萱,是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人,蒙古族,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家庭环境与早期学习
艾思奇出生于一个具有革命氛围的家庭。父亲李曰垓早年加入同盟会,曾在护国讨袁斗争中任蔡锷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是“护国军出师讨袁檄文”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后因反对军阀唐继尧被迫流亡香港。长兄李生庄是“五四”时期云南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参与创建了云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大同社。在父兄的影响下,艾思奇从小就受到民主革命思想和哲学知识的熏陶。

1925年,艾思奇考入云南省立一中。在此期间,他接触到更多新思想、新文化,进一步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1927年,他前往日本学习日语,补习功课,并自修德文。1928年5月,他回归中国,后于1930年考入日本福冈高等工业学校采矿系。但此时,他的兴趣已逐渐转向哲学领域,开始深入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和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走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道路
1932年,艾思奇在上海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从此正式走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1934年至1935年,他在《读书生活》杂志连载24篇哲学文章。这些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受读者喜爱。1936年1月,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名为《哲学讲话》,从第四版起改名为《大众哲学》。

《大众哲学》一经出版便洛阳纸贵,新中国成立前就发行了三十多版。它用人们身边的生活事例,使“新哲学”走进人民大众,成千上万的青年在其影响下奔向革命道路。蒋介石曾哀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毛泽东也很欣赏这本书,视之为“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优秀读物,要求将其作为学校和部队提高干部政治文化水平的教科书,并向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推荐。

1937年4月,艾思奇的另一著作《哲学与生活》出版。毛泽东读此书时作了19页的摘录,还曾致信艾思奇,讨论书中观点,足见对其思想的重视。

延安时期的贡献
1937年10月,艾思奇奉调至延安工作。他先后任教于陕北公学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后又在延安马列学院任教并担任哲学研究室主任。在此期间,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为中国革命事业输送了大量有理论素养的人才。

1939年,艾思奇任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他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问题,积极宣传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1945年8月,他担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1946年升任总编辑。他通过报纸这一重要舆论阵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继续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贡献力量。他任职于中央马克思列宁学院,历任哲学教研室教员、教研室主任,校党委常委。在此期间,他讲授“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西洋哲学史”等多门课程,培养了众多哲学专业人才。

1955年6月,艾思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是对他在哲学领域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1956年,他赴波兰参加国际哲学讨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风采,促进了中外哲学交流。

艾思奇还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工作。1951年3月,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社会发展史讲座”,全国组织收听和学习的有50余万人,一时成为全国最大的“课堂”。讲稿被编印成《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出版发行达100多万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他还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在北大文学院讲授“社会发展史”大课,在哲学系开设“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等课程。此外,他负责主编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材,该书成为我国高校哲学教学的重要参考书籍,对培养哲学专业人才和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哲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实事求是与理论创新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艾思奇在赞扬群众革命热情的同时,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发表了《破迷信立科学无往不胜》和《无限和有限的辩证法》等文章,强调“冲天的干劲一定要与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起来”,体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理性与担当。

艾思奇一生致力于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1965年,他写成《毛泽东同志四篇哲学著作辅导提纲》,这是他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最完整的著作,也是他一生最后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在宣传毛泽东思想时,他并非生搬硬套,而是结合实践经验讲解,既遵从毛泽东著作的原意,又进行创造性发挥。

晚年与逝世
1960年,艾思奇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他继续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为提高党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主持开办了自然辩证法班、逻辑班,并编写出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自然辩证法著作——《自然辩证法提纲》。

然而,长期的辛勤工作损害了艾思奇的健康。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病逝世,享年56岁。他的逝世是中国哲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丰富哲学著作和宝贵思想,以及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史册,激励着后人继续为追求真理、推动中国哲学事业发展而不懈努力。

艾思奇把毕生的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理论事业,是当之无愧的“人民哲学家”。他的哲学学术生涯和革命生涯紧密结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让哲学走出书斋,走进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持。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7 16:30
上一篇:王耀南下一篇:寸性奇
革命烈士
湖南省委原书记
毛泽东的秘书
贝勒载瀛第五子
北京大学校长
革命烈士赵一曼丈夫
李大钊的次女
贝勒爱新觉罗·载瀛长子
国民党原国防部少将高参
著名的教育家、电机专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原甘肃省委书记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冀东抗日民族英雄、烈士
原文化部副部长
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主席
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
革命事业的无畏先驱
原冀中军区某部指导员
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
建宁人物
中国内地女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中国乒乓球协会原副主席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
清末爱国士
神经外科专家
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
原云南省林业厅长
民盟中央委员会原委员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革命烈士
云南省知名企业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