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公元1875年-1965年,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像 云南保山腾冲人物 李根源(1879年6月6日—1965年7月5日),字雪生,又字养溪、印泉。云南腾冲人。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梁河九保乡),近代名士、中国国民党元老、上将,爱国人士。 清光绪五年(1879年)6月6日,李根源生于云南腾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昆明高等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11月,入日本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9月,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民国六年(1917年)2月,到任陕西省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辞去其国会代表职,带领全家离开了上海,悄悄地来到了苏州,隐居吴中。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返回昆明就任云贵监察使职。1965年7月5日,李根源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骨灰安葬于藏书小王山。 李根源是辛亥元老,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参与领导云南起义,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修建英雄冢,倡导建设“腾冲国殇墓园”,在昆明“重九起义”、云南军都督府建立、滇西问题的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根源(1879年-1965年),字雪生,又字养溪、印泉,云南腾冲人,是近代名士、中国国民党元老、上将,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人士。他一生经历丰富,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贡献,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下是对其生平的详细介绍: 求学与革命启蒙 李根源出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梁河九保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考中秀才,展现出了出众的学识。1903年,李根源进入昆明高等学堂,在这里接触到了更多新思想、新知识,开阔了眼界,也为其日后投身革命奠定了基础。 1904年,李根源获得留学日本的机会,前往日本振武学堂学习,后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系统学习陆军军事知识。在日留学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05年,李根源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第一次会议签名单上的37人之一,从此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他还担任云南留日学生同乡会会长、《云南杂志》社经理,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为云南的革命事业鼓与呼。 投身辛亥革命与云南军政府建设 1909年,李根源学成回国,应云贵总督沈秉堃之邀,回滇主办云南陆军讲武堂,担任监督兼步兵科教官,后升任总办。他致力于将讲武堂办成培养革命军事人才的摇篮,与其他同盟会员教官一起,在学生中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同盟会组织。朱德元帅就是这一时期云南讲武堂第一期丙班的学生,李根源对朱德等进步学生十分赏识,给予了诸多教导和支持。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李根源与蔡锷等人积极密谋响应,决定于10月30日深夜发动起义,因当日为农历九月初九,故称“重九起义”。起义当晚,驻守昆明北校场的三十七协官兵打响第一枪,李根源与蔡锷率领新军经过一夜激战,成功攻占昆明,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任云南都督,李根源被任命为军政府军政总长,主管云南内政,包括民政、财政、学政等诸多事宜,为稳定云南局势、建设新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与护国护法等革命运动 “二次革命”爆发时,李根源坚决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积极参与其中。革命失败后,他流亡日本,但仍心系国内革命形势,继续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回国后,李根源到广东任护国军军务院北伐联合军都参谋,投身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1916年,李根源出任陕西省省长,试图在陕西推行一系列改革,以改善民生、促进地方发展。然而,由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他在陕西省省长任上时间不长,但在此期间,他仍尽力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些实事。1918年,李根源参加“护法运动”,担任驻粤滇军总司令,兼滇军第四师师长,率部与北洋军阀势力展开斗争,为维护共和政体不懈努力。 隐居吴中与地方事务贡献 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李根源对北洋政府的腐败深感失望,遂退出政坛,隐居吴中。在此期间,他并未远离社会,而是积极投身地方事务,关心百姓生活。“吴淞战事”爆发后,他与张仲仁等抚伤救民,收敛大批阵亡将士遗骸,将其葬于藏书五峰山与马岗山,修建了“英雄冢”,以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1926年,李根源历时3个月,游遍吴中诸山,访古探幽,撰成《吴郡西山访古记》一书。1931年,他担任《吴县志》总纂,并撰冢墓、金石卷,为保存和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担任吴中保墓会会长,创办“善人桥农村改进会”、阙茔小学、成人学校,凿井筑路,绿化山岭,深受乡民称颂。 抗战时期的爱国之举 1936年,李根源为营救“七君子”而奔走,展现出了他坚持正义、反对独裁的坚定立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与张仲仁等倡议组织老子军,虽因种种原因老子军未能实际投入战斗,但此举彰显了他的爱国热忱和报国之志。 1938年,应董必武之请,李根源为《新华日报》题“明耻教战”四字,激励国人不忘国耻,奋勇抗战。1942年,日寇侵入怒江以西地区,李根源力主建立怒江防线,发表《告滇西父老书》和长诗《滇西行》,以激昂的文字鼓舞滇西军民的抗日士气。他还不顾六十三岁高龄,扶病西上保山,襄助军务,誓与保山共存亡,其坚定的决心和行动稳定了滇西抗日形势,为滇西抗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1945年初,抗战胜利,李根源回到家乡腾冲,积极倡导修建腾冲国殇墓园。他亲自主持墓园的规划和建设,经过半年多努力,国殇墓园完工,园内建有忠烈祠、纪念塔、纪念碑等,将腾冲抗战中牺牲的军队官兵和民工的名字刻在碑上,以缅怀先烈,让后人铭记那段悲壮的抗战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 1949年,云南和平起义之前,李根源在昆明敦促代总统李宗仁发出特赦令,解救了国民党“九·九整肃”中被捕的300多人,为保护进步人士和革命力量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根源受到中共中央的邀请,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他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相关事务,为新中国的建设建言献策,同时致力于文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将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知识转化为宝贵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重要素材。 1965年7月5日,李根源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朱德同志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以示对这位辛亥元老、爱国志士的敬重与缅怀。 李根源一生治军严明,为政清廉,关心教育,重视文化,不仅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有着卓越成就,还留下了《永昌府文征》《雪生年录》《曲石文录》《曲石诗录》等诸多著作。他的故居“叠园”位于腾冲城叠水河畔,是研究滇西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场所,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证了他传奇的一生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