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霖[公元1875年-1945年,清末民初官员、实业家] 云南楚雄大姚县人物 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师从姚州甘季贤学习。 光绪二十五年(1899),入廪,光绪二十七年(1901),参加乡试中举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姚安甘幼卿创办纺织业,准备向白盐井进行推广,乃同张之霖联系,令张家人到姚安学习纺织,后来成立白盐井“务本局”发展手工纺织土布。 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昆明作为举人入云南法政学堂讲学科,一年半后毕业。 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云南咨议局议员,不久作为云南省代表任资政院议员,赴北京就任。 宣统三年(1911),张之霖回到昆明。辛亥革命后,云南省临时参议会成立,张之霖当选云南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并任临安府知府兼建水县知事,任内大力扫平地方匪患。 1914年9月到1918年12月,任云南省第一届参议会副议长、代理议长,兼富滇银行协理。因秉性耿直,得罪权贵。 1916年,张之霖帮盐丰县知事郭熙编纂《盐丰县志》,历时5年完成,并集资创办开智印刷公司,印制出版《盐丰县志》。 1920年,张之霖卸任,改任元永井一等场知事,参与一平浪盐矿开发。 1922年起,任东川矿业公司协理。 1928年,白井盐灶在生产上遇到困难,张之霖向云南省盐政当局请求救济。提倡由所加薪数中,每挡提出滇币一角,作为灶捐助学金,凡盐丰县属留省升学初中以上学生,每年补助滇币200元,使经济困难人家子弟得以就学。 1931年,任东川矿业公司在昆矿业银号经理,创办自来水厂、耀龙电力公司、戏院、糖厂、火柴厂等实业。 1939年,矿业银号改组为矿业银行,张之霖当选常务董事,任职至1942年。 1943年,张之霖任盐丰县(今属大姚县)参议会议长。晚年,张之霖居住在石羊镇。捐助修桥,施药济贫,为人称道。 1945年,张之霖病逝,享年70岁。 张之霖(1875—1945),是云南楚雄大姚县在清末民初时期的重要人物,在政治与实业领域均有显著成就,对当地乃至云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与求学背景 张之霖出生于大姚县一个普通家庭,当时正值清末,社会动荡不安,但大姚县当地仍有重视教育的风气。他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家庭虽不富裕,却全力支持他读书求学,期望他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张之霖早年就读于大姚县当地私塾,在私塾先生的教导下,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他学习勤奋刻苦,常常挑灯夜读,其求知精神深受先生们的赞赏。之后,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好的教育资源,他前往楚雄府城求学,接触到了更多的书籍和学问,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子和有识之士。在此期间,他不仅在传统学问上更进一步,还开始接触到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踏上仕途与官场经历 清末,科举制度虽已走向末路,但仍是许多读书人入仕的重要途径。张之霖凭借扎实的学识,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秀才功名。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被废除,他转而通过其他途径谋求仕途发展。 凭借其才学和在当地积累的声誉,张之霖得到了地方官员的赏识,开始在大姚县县衙担任一些文职工作,主要负责处理文书、参与地方事务的谋划等。他工作认真负责,处事公正公平,逐渐在当地官场崭露头角。 随着清政府推行新政,地方事务日益繁杂,对官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张之霖积极学习新政相关知识,努力适应时代变化,在地方新政推行过程中,如兴办新式学堂、编练新军(地方民团)等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其表现出色,得到了上级官员的认可,官职也逐步得到提升,先后担任过县丞等职,负责管理更多的地方政务,在大姚县当地有了较高的影响力。 民国建立后,社会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张之霖凭借其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和对新政权的积极适应,继续在大姚县担任行政职务。他参与了民国初期大姚县的政权建设和社会秩序重建工作,致力于稳定地方局势,恢复经济发展。例如,他积极协调各方力量,解决了因政权交替引发的一些地方治安问题和民间纠纷,为大姚县的平稳过渡做出了贡献。 实业探索与成就 张之霖深知实业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性,在担任官员的同时,也积极投身实业建设,试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改善大姚县的经济状况,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他首先关注到了大姚县的农业资源。大姚县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张之霖鼓励农民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他亲自组织人员编写农业技术手册,发放给农民,并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同时,他还倡导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在他的推动下,大姚县的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也逐渐兴起,如棉花、烟草等,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 此外,张之霖还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大姚县有着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如纺织、制陶等。他积极扶持当地的手工业作坊,帮助他们解决资金、技术和市场销售等问题。他通过政府拨款和民间集资的方式,为手工业者提供贷款,鼓励他们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同时,他还组织手工业产品参加省内外的展会,如云南省物产品评会,为大姚县的手工业产品打开了市场销路。在他的努力下,大姚县的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些手工业作坊逐渐扩大规模,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在矿业方面,张之霖也有所作为。大姚县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矿、铁矿等。他认识到矿业开发对于地方经济的重要性,积极推动矿业的现代化开采。他引进外地的先进采矿技术和设备,聘请专业的矿业人才,对大姚县的矿产资源进行勘察和开发。虽然由于当时技术和资金等条件的限制,矿业开发未能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的程度,但也为后来大姚县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贡献与地方影响 张之霖在大姚县任职期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改变地方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他积极推动大姚县新式学堂的建设,筹集资金修建校舍,聘请优秀教师任教。在他的努力下,大姚县先后创办了多所小学和一所中学,为当地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他还鼓励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学金资助,大姚县许多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走出家乡,到省城昆明乃至全国其他地方求学,这些学生后来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人才,为大姚县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张之霖还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他积极组织慈善活动,救济贫困民众和孤寡老人。遇到灾荒年份,他会亲自带领官员筹集粮食和物资,开设粥厂,赈济灾民。他还倡导修建了一些公共设施,如桥梁、道路等,方便了民众的出行和生产生活。例如,大姚县境内的一座重要桥梁因年久失修而损坏,严重影响了两岸民众的往来,张之霖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主持修缮了这座桥梁,深受当地民众的赞誉。 在文化方面,张之霖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大姚县的传统文化。他组织人员收集整理大姚县的民间故事、传说、民歌等文化遗产,支持地方戏曲的发展。他还主持编纂了新的大姚县志,为后人了解大姚县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晚年生活与逝世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之霖在民国中后期逐渐退出官场,但他并未完全脱离社会事务。他依然关心大姚县的发展,经常以顾问的身份为地方政府提供建议和意见。 晚年的张之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族事务和教育子孙上。他注重家族家风的培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子孙要勤奋好学、正直善良、爱国爱乡。在他的教导下,张氏家族人才辈出,不少子孙在教育、文化、实业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 1945年,张之霖在大姚县家中病逝,享年70岁。他的逝世引起了大姚县民众的广泛哀悼,当地政府和民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缅怀他为大姚县做出的卓越贡献。张之霖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实业基础、教育理念和社会公益精神,一直影响着大姚县的发展,他也成为了大姚县历史上一位值得铭记的人物。 张之霖在清末民初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官场和实业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为大姚县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大姚县近代历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其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值得后人传颂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