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实亲[公元1932年-1948年] 云南曲靖宣威市人物 费实亲,化名浦恩义,1932年6月出生在宣威县榕城复兴费家冲一个农民家庭。六岁开始帮助家中放牛干农活,1941年到本村小学读书,后考入宣威师范附中,毕业后回家务农。他为人朴实,平时不多说话,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好学;在家尊老爱幼,勤耕苦做。1948年4月,他与费亚坚、费正亲、费洪亲等人到会泽找地下党员费跃,要求参加革命。经会泽地下党组织安排,他改名浦恩义到火红、尖山,—带参加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费实亲短暂却光辉的一生,是云南曲靖宣威革命历史的壮丽篇章。他以年少之躯投身革命洪流,用热血与生命诠释信仰,其事迹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 苦难童年,埋下革命火种 1932年,费实亲出生于云南曲靖宣威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彼时的宣威,在封建地主剥削与军阀统治下,百姓生活艰难。费实亲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父母整日在田间劳作,也仅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在他年幼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荒席卷当地,家中粮食颗粒无收,父母不得不向地主借粮度日,却因此陷入了沉重的债务泥潭,一家人的生活愈发困苦。 尽管生活艰辛,费实亲的父母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仍咬牙将他送入学堂。在学校里,费实亲学习异常刻苦,成绩优异。然而,校园之外,他目睹了地主欺压农民、国民党反动派横征暴敛的种种恶行,心中对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愤恨。他常常与同学们讨论国家的命运,渴望改变现状,这种朴素的抗争意识,在他心中悄然埋下了革命的火种。 求学之路,坚定革命信念 随着年龄增长,费实亲进入宣威的中学读书。此时,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全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在学校里,进步教师们讲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的英勇事迹,传播着救国救民的思想。费实亲深受触动,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 在阅读中,费实亲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他开始主动与校内的进步同学交往,参与秘密读书会,共同探讨革命真理。在一次读书会中,一位同学带来了《论持久战》,费实亲反复研读,被书中的战略思想和革命精神深深折服,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革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 投身革命,勇担时代重任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愈发黑暗。费实亲毫不犹豫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成为一名地下工作者。他利用学生身份作掩护,在宣威的学校和社会中秘密散发革命传单,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与暴行。他常常在深夜里,趁着夜色的掩护,将传单张贴在街头巷尾、学校门口,希望能唤醒更多民众的觉醒。 费实亲还积极参与组织学生运动,他与同学们一起罢课、游行,抗议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在一次游行示威中,面对国民党军警的镇压,费实亲毫不畏惧,带领同学们高呼口号,与军警展开对峙。尽管遭到殴打和逮捕的威胁,但他始终坚守在斗争的最前线,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 此外,费实亲还负责为党组织传递情报。他多次乔装打扮,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将重要情报安全送达。有一次,他接到任务,要将一份关于国民党军队调动的重要情报送到游击队手中。为了避开敌人的盘查,他绕道山间小路,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了数十里,终于成功完成任务,为游击队的作战部署提供了关键信息。 武装斗争,浴血奋战沙场 1947年,宣威地区的革命形势愈发严峻,武装斗争成为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重要手段。费实亲毅然加入了当地的游击队伍,成为一名英勇的游击战士。在队伍中,他刻苦训练,很快掌握了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和游击战术。 费实亲跟随游击队在宣威的山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在战斗中,他冲锋在前,毫不退缩。有一次,游击队在一个山坳中遭遇国民党军队的包围,情况万分危急。费实亲主动请缨,带领几名队员担任掩护任务,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成功吸引了敌人的火力,为大部队的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在这次战斗中,费实亲不幸腿部受伤,但他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投入战斗。 不幸被捕,壮烈牺牲殉国 194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费实亲不幸被捕。国民党反动派将他视为“眼中钉”,妄图从他口中获取党组织的机密信息。敌人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审讯,使用了各种酷刑,包括严刑拷打、老虎凳、辣椒水等,将他折磨得遍体鳞伤。但费实亲始终坚贞不屈,咬紧牙关,没有向敌人吐露任何机密。 在狱中,费实亲依然保持着乐观的革命精神。他鼓励一同被捕的同志要坚强,相信党组织一定会来营救他们。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向狱卒宣传革命思想,希望能感化他们。然而,敌人见从他口中无法得到任何信息,恼羞成怒,决定对他下毒手。 1948年,敌人将费实亲押赴刑场。在前往刑场的路上,费实亲昂首挺胸,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胜利万岁!”等口号,声音响彻云霄。他的英勇无畏让敌人胆寒,也让在场的群众为之动容。最终,费实亲壮烈牺牲,年仅16岁。 费实亲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宣威人民的心中。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宣威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为了纪念他,宣威市在当地建立了纪念碑,他的事迹也被写进了地方史志,成为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