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黄禄祥

近代教育家

黄禄祥

黄禄祥[公元1879年-1946年,近代教育家] 贵州安顺市紫云县人物
黄齐生(1879年12月18日—1946年4月8日),原名黄禄祥,又名黄鲁连,字齐生,号青石,晚号石公,祖籍江西抚州,后移籍贵州安顺,中国近代教育家、民主人士。
黄齐生一生探索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的真理,毛泽东称赞他是“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党外人士同情爱护党的第一人”。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是著名的“四八”烈士之一。
黄禄祥:黔中教育先驱的兴学之路与人生轨迹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求学:书香门第的启蒙与觉醒  
黄禄祥(1879—1946),字吉丞,出生于贵州安顺府紫云县(今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其家族世代耕读,祖父与父亲均为当地秀才,家中藏书颇丰,自幼便受传统文化熏陶。紫云地处黔中腹地,清末时期社会闭塞,教育资源匮乏,但黄氏家族对子弟教育的重视,为黄禄祥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幼年时,黄禄祥就读于家族私塾,师从当地名儒,系统学习“四书五经”,展现出过人的记忆力与求知欲。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的消息传至贵州,时年16岁的黄禄祥在私塾中听闻国事,深感清廷腐败与国家危亡,开始萌发“教育救国”的思想。他在日记中写道:“黔地之困,首在智愚;天下之强,始于兴学。”这一认知成为其日后投身教育的初心。  

1901年,清廷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逐渐波及贵州。黄禄祥敏锐地意识到时代变革的机遇,毅然放弃传统科举之路,于1903年考入贵阳公立师范学堂(今贵州师范大学前身),成为贵州最早一批接受新式师范教育的学生。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还接触到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思想,进一步坚定了“以教育启民智”的信念。  


二、返乡兴学:从蒙馆到新式学堂的拓荒者  
1906年,黄禄祥从贵阳师范学堂毕业,怀着“教育报国、反哺桑梓”的理想回到紫云。彼时的紫云尚无一所新式学堂,儿童启蒙仍依赖传统私塾,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僵化。他首先说服家族变卖部分田产,自筹资金在县城西门外创办“启智蒙馆”,招收30余名适龄儿童,打破了当地“女子不得入学”的旧俗,首次开设男女同校的班级。  

蒙馆的教学内容迥异于传统私塾:除保留《三字经》《百家姓》等基础启蒙读物外,黄禄祥增设算术、地理、自然常识等课程,并亲自绘制地图、制作教具,以生动的方式传授新知识。他还引入“班级授课制”,制定作息时间表,推行“德、智、体”兼修的教育理念,每日带领学生晨读、做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启智蒙馆”的出现,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死水,在闭塞的紫云引发热议,也招致部分守旧士绅的质疑,但黄禄祥以实际成效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首届学生中,数人后来考入贵阳、安顺的中学,成为当地第一批接受中等教育的人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教育改革呼声高涨。黄禄祥抓住机遇,联合当地开明士绅与乡贤,向紫云县公署申请将“启智蒙馆”扩建为“紫云县立高等小学堂”,并担任首任校长。他四处奔走募集资金,将县城内一座废弃的禹王宫改建为校舍,增设教室、图书馆与操场,聘请师范学堂的同窗担任教员,开设国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完整课程体系。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他还创办“师资讲习所”,定期组织私塾先生学习新式教学法,推动全县教育观念的革新。  

在黄禄祥的主持下,紫云县立高等小学堂成为黔中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新式学堂,其办学模式被周边县份效仿。至1920年代,该校培养的学生已遍及贵州各地,不少人后来投身教育、实业与革命事业,如紫云早期共产党员、教育家黄德铣等,均受其启蒙。  


三、奔走黔中:教育救国的实践与困境  
1925年,黄禄祥因在紫云兴学成效显著,被安顺道尹公署任命为“安顺学区教育视导员”,负责统筹安顺、紫云、镇宁等县的教育事务。这一时期,他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黔中大地,致力于推动基层教育体系的构建:

推广乡村教育:针对黔中农村教育空白的现状,黄禄祥提出“一乡一校”计划,深入偏远村寨劝说乡绅捐资办学,或利用祠堂、庙宇改建校舍。他亲自编写《乡村小学简易教材》,内容结合当地民俗与生产知识,便于农民子弟理解。至1930年,安顺学区内新增乡村小学40余所,适龄儿童入学率从不足10%提升至30%。  

创办职业教育:目睹黔中手工业凋敝、农民生活贫困的现状,黄禄祥于1928年在安顺县城创办“黔中职业学校”,开设纺织、刺绣、农耕等专业,聘请苏州技师教授纺织技术,引入湖南水稻种植改良品种。该校不仅为贫苦子弟提供就业技能,还推动了当地传统手工业的现代化转型,其生产的“黔中土布”曾在1931年南京国货展览会上获奖。  

推动女子教育:黄禄祥始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社会落后的根源,在紫云与安顺期间,他多次冲破阻力创办女子小学与女子职业班。1932年,他在安顺创办“淑慎女子学校”,开设家政、缝纫、文化课程,培养了数百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女性,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教师、护士,成为贵州早期女性解放的先驱。  

然而,黄禄祥的教育实践始终面临重重困境:一方面,地方财政匮乏,办学经费主要依赖募捐与变卖个人家产,至1930年代,他已变卖祖产十余亩;另一方面,时局动荡,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贵州,国民党当局忙于“围剿”,对教育投入锐减,甚至挪用教育经费充作军饷。黄禄祥曾在日记中痛斥:“国难当头,教育竟成弃子,吾辈兴学,难如登天!”但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教育是长远之计,今日辍一学,明日多一愚民”的信念,四处化缘维持学校运转。  


四、晚年岁月:战乱中的坚守与文化传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贵州成为大后方,大量难民涌入,教育资源更加紧张。黄禄祥时年58岁,虽已两鬓斑白,仍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在安顺参与创办“战时儿童保育院”,收容战区流亡儿童千余人,为他们提供免费教育与生活照料。他亲自编写《抗战爱国教材》,将历史上的抗敌英雄故事与地理知识结合,激发学生的民族气节。  

1940年,黄禄祥因积劳成疾,辞去行政职务,回到紫云老家休养,但仍心系教育。他将自家老宅改设为“紫云乡村教育图书馆”,将毕生收藏的5000余册书籍(包括经史子集、新式教科书、科普读物等)向乡民开放,并定期举办“识字班”,免费教授农民读书写字。当地老人回忆:“吉丞先生晚年病体缠身,仍每日坐在轮椅上为乡亲们讲解《论语》《史记》,或教孩子们算术,屋里总是挤满了人。”  

在学术与文化领域,黄禄祥亦有独到贡献。他精通经史,尤其擅长考据贵州地方文献,曾历时十载编纂《紫云县志稿》(未刊印),系统整理了紫云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与教育史料,为后世研究黔中文化留下了珍贵资料。此外,他还擅长书法,其楷书融合颜体与魏碑风格,苍劲有力,今紫云县内部分古建筑匾额仍留存其手迹。  


五、身后影响:黔中教育史上的精神丰碑  
1946年,黄禄祥在紫云家中溘然长逝,享年67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言:“吾一生无他长,唯以兴学为志,今黔中教育稍有起色,然未尽之功,望后人继之。”其葬礼简朴,却有数百名曾受其教诲的学生与乡邻自发送别,队伍从县城绵延至郊外,成为紫云历史上少有的盛事。  

黄禄祥的一生,是近代贵州教育启蒙的缩影。他以一介书生之力,在穷乡僻壤中开拓新式教育,打破了封建教育的桎梏,培养了黔中地区最早的一批现代人才。尽管其教育实践带有时代局限性(如仍保留部分传统经学内容),但他“教育救国”的理想、“有教无类”的理念与“知行合一”的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1949年后,紫云县人民政府将“紫云县立高等小学堂”改建为“紫云第一小学”,并在校园内树立黄禄祥铜像,以纪念其奠基之功;  
- 贵州教育史研究中,黄禄祥被称为“黔中教育拓荒者”,其办学经验被收录于《贵州近代教育史》,成为研究地方教育现代化的典型案例;  
- 如今的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虽已形成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但当地教育界仍定期举办“黄禄祥教育思想研讨会”,传承其“以教育启民智、以知识脱贫穷”的精神。  

从清末私塾到民国新式学堂,黄禄祥用毕生心血在黔中大地播撒教育的火种。他的人生轨迹,不仅是一个教育家的个人奋斗史,更是近代中国乡村教育在困境中艰难前行的缩影。正如其手书对联所云:“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份对教育的信仰,至今仍在黔中大地回响。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5 11:10
上一篇:谷正伦下一篇:陈姝颖
吉林省委书记
南宋学者,朱熹理学的继承人
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
落马官员
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实干家
开国少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经济学家,教育家
铁骨铮铮的革命先驱与建设功臣
革命与建设征程中的奋进者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江苏铜山革命烈士
著名的军事家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民国藏书家、文献学家
我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之一
革命烈士
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政治工作领导人和优秀指挥员
扎赉特旗人物
扎赉特旗人物
中国新史学派奠基人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近现代文学家、藏书家、版本学家和文献学家
第10任澳大利亚总理
国民党将领
鸳鸯蝴蝶派作家
原布特哈副都统衙门户司额委书局
国学家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革命烈士
历史学家、著名方志学家
中国近代教育家、民主人士
紫云县人物
近代教育家
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