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程莲珍

宜林山国第一美人

程莲珍

程莲珍[公元1921年-1998年,宜林山国第一美人]+像 贵州黔南州长顺县人物
程莲珍出生于1921年,乃是贵州长顺县人。程莲珍自小生得面容清秀、五官精致,身材亦是高挑、皮肤白皙。于及笄之年后,程莲珍由父母做主,嫁给了当地一位姓姓陈的大财主做妾。

程莲珍虽然是二房,但是深得丈夫陈正明的疼爱、尊重,婚后夫妻两人感情甚好。陈正明为人开明、仁厚,自知自己年龄太大,根本无法陪伴程莲珍白发到老。为了让程莲珍在自己死后能活下去,于是他不惜花重金礼聘,特意请人来教她练习枪法。

数年后,陈正明因身体孱弱离世而去,留下寡妾程莲珍和一个幼女在世,且无任何人可依靠。眼看孤儿寡母、人单力薄,于是陈正明的亲戚、族人就打起了“吃绝户”的主意!

他们先是随便找个理由污蔑、迫害程莲珍母女,趁机将她们赶走,然后霸占陈正明留下的遗产。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性格要强的程莲珍并非懦弱之辈,再加上她还会打枪,根本不是一般人好惹的!

所以当那些不怀好意的陈家亲戚和族人去抢夺财产时,程莲珍一声令下,直接带着家丁们奋起反抗,直接打跑了那些图谋不轨的恶人。
程莲珍:从“宜林山国第一美人”到传奇人生的跌宕起伏  


一、苗族闺秀:边陲山寨的绝色佳人(1921-1940)  
程莲珍,1921年出生于贵州长顺县广顺镇(今属黔南州长顺县)的一个苗族家庭,原名程幺妹,后因容貌绝世被称为“宜林山国第一美人”。其家乡地处黔中腹地,山高林密,苗族传统习俗深厚。程家虽非豪门,但在当地亦属殷实,父母对这个女儿疼爱有加,自幼让她学习苗绣、山歌,养成了温婉灵动的气质。  

程莲珍天生丽质,肌肤白皙,眉目如画,加之苗家女子特有的婀娜身段,及笄之年便声名远播。据当地老人回忆,她梳着传统的苗族发髻,身着刺绣百褶裙,走在山间小径时,常引得路人驻足。彼时,贵州边陲尚属闭塞之地,她的美貌却如深山明珠,成为广顺一带家喻户晓的传说。1938年,17岁的程莲珍经父母包办,嫁给广顺镇大地主陈正明为妾。陈正明家境富裕,曾任广顺县保商营长,对程莲珍宠爱备至,为她在老宅旁修建了独立院落,锦衣玉食之余,也让她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二、乱世纠葛:从豪门妾室到匪首夫人(1940-1950)  
1. 婚姻变故与江湖涉足  
1942年,陈正明因病去世,程莲珍年轻守寡,成为陈家财产的实际掌管者之一。陈正明的家族内部矛盾尖锐,觊觎家产者众多,为自保,程莲珍开始学习骑马、打枪,性格逐渐从温婉转向果敢。她凭借美貌与智慧,周旋于地方势力之间,甚至与陈正明的侄子陈登明产生暧昧关系。陈登明是当地武装头目,手下有数百人枪,程莲珍与其结合后,逐渐卷入地方武装纷争。  

2. 匪患背景下的角色转变  
抗战胜利后,贵州匪患日益猖獗,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地方土匪勾结,妄图割据一方。1949年,国民党第八十九军军长刘伯龙在贵州组织“应变计划”,收编地方武装。程莲珍因陈登明的关系,被任命为“贵州人民反共救国军”支队副司令,成为少数手握武装的女性匪首之一。她虽非匪首决策核心,却因身份特殊被推到前台,甚至被国民党宣传为“苗族反共领袖”,其形象被蒙上了政治色彩。  

1950年初,解放军进驻贵州开展剿匪工作,程莲珍随陈登明部盘踞在长顺、惠水、平坝交界的山区,参与多次对抗解放军的行动,如袭击征粮队、破坏交通线等。据史料记载,她作战时骑马持枪,穿梭于山林之间,因熟悉地形而一度让剿匪部队难以捉摸,“宜林山国第一美人”的名号与“女匪首”的身份形成了强烈反差,成为当时贵州剿匪史上的特殊符号。  


三、被俘与改造:从阶下囚到新生(1950-1953)  
1. 深山追剿与传奇被俘  
1950年秋,解放军开展“贵州剿匪秋季攻势”,重点清剿长顺地区匪患。程莲珍与陈登明率残部躲进惠水县的深山密林中,依靠苗族群众的掩护(部分群众因受土匪胁迫或不明真相而提供帮助)苟延残喘。1951年2月,解放军第17军50师149团组成精干追剿队,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逐步缩小包围圈。  

关于程莲珍的被俘,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较可信的说法是:追剿队通过争取苗族上层人士,瓦解了土匪的群众基础,最终在惠水县野猫洞附近将其抓获。被俘时,她虽衣衫褴褛,却仍难掩清丽容貌,面对解放军战士,她没有反抗,只是平静地交出了随身手枪。当时,部队中流传“抓住了女匪首程幺妹”的消息,引发极大关注。  

2. 毛泽东的“刀下留人”与思想改造  
程莲珍被俘后,按政策应属匪首,需执行枪决。但时任贵州军区司令员的杨勇考虑到她是苗族女性,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定影响,便将情况上报中央。毛泽东得知后,作出批示:“共产党的政策是宽大教育,程莲珍是少数民族,又年轻,还是女的,应该给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一决定改变了程莲珍的命运。  

1951年5月,程莲珍被送往贵阳的“匪首训练班”接受改造。在训练班中,她学习政策、参加劳动,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据同期改造人员回忆,她态度诚恳,主动交代问题,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劝说其他土匪投降。1953年,程莲珍因改造表现良好被释放,成为“剿匪史上的特殊案例”。  


四、新生岁月:从自新者到民族团结的践行者(1953-1998)  
1. 回归乡里与生产自救  
获释后的程莲珍回到长顺县广顺镇,面对乡亲们的复杂目光,她选择放下过去,从零开始。政府为她分配了土地和农具,她便像普通农妇一样下地干活,种粮、养猪、纺线,用勤劳换取生计。起初,有人对她心存戒备,但她以踏实的劳动和低调的态度逐渐赢得信任。她还发挥苗绣手艺,带动周边妇女发展手工业,改善生活。  

2. 投身剿匪宣传与民族团结  
1954年后,贵州剿匪工作进入尾声,政府邀请程莲珍参与“悔过自新”宣传。她不顾过去的争议,主动到各地现身说法,讲述土匪的危害和政府的宽大政策,劝说尚未投降的土匪放下武器。在长顺、惠水等地的苗寨中,她用苗语向群众宣传政策,成为解放军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1956年,程莲珍当选为长顺县政协委员,后又担任黔南州政协委员。她积极参政议政,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推动当地农业生产和民族文化保护。据史料记载,她多次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发展山区经济作物”“保护苗族传统习俗”等建议,部分被政府采纳。她还主动调解民族纠纷,促进苗、汉等民族的团结,成为当地颇具威望的少数民族代表。  

3. 晚年生活与历史印记  
改革开放后,程莲珍的生活逐渐安定,政府每月为她发放生活补助,她与养子一家同住,享受天伦之乐。晚年的她仍关注家乡发展,常对年轻人讲述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来之不易。1998年,程莲珍在广顺镇家中病逝,享年77岁。  

她的一生被改编为多部文艺作品:1989年,电影《大凉山传奇》以她为原型,展现了“女匪首”的传奇经历;民间也流传着关于她的小说、评书,使其成为贵州近代史上极具争议又充满戏剧性的人物。  


五、历史评价:复杂人生背后的时代印记  
程莲珍的一生横跨新旧两个时代,其角色从“美人”到“匪首”,再到“自新者”“民族团结者”,折射出民国时期边陲社会的动荡、少数民族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政策的包容性。她的经历既有个人选择的因素,也深受时代背景的裹挟:作为女性,她在男权主导的匪帮中立足,其美貌既是资本也是枷锁;作为少数民族,她被国民党利用为“反共符号”,又因民族政策获得新生。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程莲珍的前半生参与匪乱,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其行为具有反动性;但她在被俘后接受改造,晚年积极投身民族团结事业,又展现了人性的转变与社会改造的成功。她的故事成为贵州剿匪史和民族工作的一个特殊注脚,印证了新中国“宽严相济”“团结改造”政策的生命力,也让后人得以窥见边陲少数民族在时代剧变中的复杂命运。  

如今,在长顺县广顺镇,关于“程幺妹”的传说仍在民间流传,她的故居遗址虽已破败,却成为当地研究近代社会史的一个缩影。她的一生如同一面多棱镜,映照着贵州山区的历史风云,也让“宜林山国第一美人”的传奇超越了个人命运,成为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5 10:59
上一篇:孟学祥下一篇:邓恩铭
著名的数学家
澳门赌王、慈善家
青海省委原书记
开国少将
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翁源人物
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英雄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甘肃省委书记
河北省委原书记
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获金质奖章
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原理事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
人民书法家
开国大校
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中国内地男演员
中国篮球运动员
革命征程中的多面英雄
江西省委原第一书记
中国内地男演员、二人转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明代官员
革命烈士
赵氏孤儿案
科研巨匠・学术领航者
宜林山国第一美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