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农[公元1920年-1996年,开国大校] 四川阿坝州茂县人物 何雨农(1920年1月—1996年8月12日),羌族,曾用名玉龙之义,四川茂县凤仪镇水西村人。成都军区后勤部原副部长。 何雨农,1920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茂县凤仪镇水西村,是羌族子弟。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 何雨农7岁读私塾,10岁时因家境衰落辍学。1935年1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茂县,红31军93师272团进驻水西村,15岁的何雨农毅然参加了红军,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6年1月,何雨农进入红军大学特科测绘班学习。在红军大学,他得到了刘伯承等领导的教导和培养,政治和军事素养有了很大提高。结业后,他担任93师测绘班长、见习参谋、团侦察参谋,在艰苦的长征途中,为部队的行军作战提供了重要的测绘保障和侦察情报支持,为红军顺利完成战略转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 初露锋芒,测绘显身手: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何雨农历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二科侦察参谋、股长等职。1939年夏天,何雨农担任129师司令部作战科地图股长。当时129师师部跟随八路军总部转战于太行山区,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指示他,要在晋冀豫三省边区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中,把空白部分补充完整,把“兵要地志”调查清楚。何雨农带领小分队翻山越岭,爬遍了太行山,用近一年的时间绘制出了完整的地图,为129师立足太行山根据地提供了有力保证,得到了刘伯承师长的赞誉,称他不愧是“红大”的毕业生。 临危受命,护送首长突围:1942年5月19日,日寇集结两万多人突然袭击太行山根据地,企图合围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机关,并欲将129师师部消灭在清漳河与浊漳河的夹角地带。129师李达参谋长决定避敌锋芒,首先护送刘伯承师长突围。他命令何雨农与师司令部管理科长周健挑选精干警卫人员,由何雨农带路,避开地图上的路线,沿着山区羊肠小道走。何雨农凭着自己对地形的熟悉,趁着夜幕秘密护送刘伯承师长突出日寇合围,与外线接应部队会合。刘师长安全脱险后,党中央通令嘉奖了何雨农等护送人员,这次突围后来被写进战史,名为“一次巧妙的突围”。 紧急营救,助力国际合作:1943年春天,盟军美国援华空军参加了远东对日作战。一天黄昏,129师李达参谋长命令担任通信队长的何雨农,带领骑兵排营救在华北根据地上空空战中中弹坠落的美军飞机上的飞行员。何雨农接受任务后立即集合骑兵排火速出发,连夜赶到飞机坠落的平顺县北边的楠树园山谷。在当地四分区同志和民兵的协助下,他带领骑兵排历经艰难,找到了包括机长在内的7名机组人员,并将他们安全护送到了太行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涉县赤岸村。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开始后,何雨农任军分区参谋、团长等职。他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战斗,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后来他担任第二野战军第10军28师83团团长、桐柏军区第2军分区参谋长。1949年3月,何雨农调任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军政处副处长,参加了渡江战役。随部队进驻南京后,他奉命接管国民政府国防系统,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同年9月,何雨农随军挺进大西南,任第18军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部参谋长,为解放大西南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 进军西藏,保障后勤:1950年1月,何雨农随部进军西藏,任支援进军康藏司令部参谋长,从事解放康藏物资筹运、公路、机场等后勤保障工作。当时进军西藏面临着诸多困难,如高原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等,但何雨农克服了重重困难,精心组织筹划,为部队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持,确保了进军西藏任务的顺利进行。1951年1月昌都解放后,何雨农任第18军副参谋长。 筑路功臣,建设边疆:1952年,何雨农升为正师级干部,兼任康藏(川藏)筑路工程司令部参谋长。在筑路过程中,他与广大官兵和筑路工人一起,风餐露宿,不畏艰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至1954年康藏、青藏公路全线完工,他为西藏的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为西藏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国防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习深造,再担重任:1955年8月,何雨农于支援进军解放西藏任务完成后,调北京总后勤学院基本系第一期高级班学习。1958年7月结业后,8月任西藏军区后勤部部长,负责西藏军区的后勤保障工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改善官兵生活条件付出了辛勤努力。1959年6月,何雨农任西藏军区副参谋长。当时正值西藏平叛,他不顾高血压、胆囊炎等疾病缠身,毅然参加平叛工作,为维护西藏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久病情加重,转重庆治疗。 院校工作,培养人才:1960年,何雨农进入北京高等军事速成系学习。1962年结业后,他调任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兼军以上干部军事理论班副主任(准军级),负责学院生活保障工作。他注重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保障,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培养军队高级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地方工作,心系民生:1966年9月,何雨农调北京市人委任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在此期间受到造反派冲击。1969年秋,他调回高等军事学院。1971年,何雨农调成都军区后勤部任副部长,为成都军区的后勤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辛勤工作。1983年,何雨农享受副兵团职待遇。同年4月,他当选四川省六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常委、民族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履行职责,关注民生问题,撰写了《关于江河流域的森林保护问题》考察报告,受到省人大重视。建州30周年时,他陪同领导沿岷江上游考察生态状况,呼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离休之后 离休后,何雨农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历任西南民族学院特邀辅导员、四川大禹研究会名誉会长、成都地区羌族联谊会会长等职。他关心民族教育事业,经常到学校为师生们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他致力于民族文化研究和传承,为弘扬羌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 何雨农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8月12日,何雨农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76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