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石生[公元1967年-1988年] 四川甘孜州康定市人物 四川省康定县籍革命烈士 袁石生,1967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康定县炉城镇跑马山下一个藏族之家。他小时学习努力,热爱集体,积极参加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经常利用上学前、放学后和节假日,带领自己所在的学习小组的同学去电影院、百货公司打扫清洁卫生,受到单位和学校的表扬,被评为“三好”积极分子。生活上,他衣着俭朴,从不乱花一分钱,艰苦朴素。他在日记中写到:向革命英雄学习,做一个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198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袁石生:雪域高原上的忠诚卫士 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市的跑马山下,曾孕育出一位英勇无畏的藏族战士 —— 袁石生。他生于 1967 年 2 月,虽生命历程短暂,却如同一颗璀璨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留下了令人敬仰的光辉事迹,成为民族团结与国家忠诚的不朽象征。 少年立志,心怀家国 袁石生成长于康定县炉城镇跑马山下的一个普通藏族家庭。童年时期,他便显露出超越同龄人的坚毅与善良。在学校里,袁石生学习努力刻苦,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课堂上,他专注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他认真完成作业,还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对于知识的渴望,如同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除了学习,袁石生还积极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将集体荣誉视为至高无上。他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无论是教室的日常清扫,还是校园的大型卫生活动,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积极投身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常常利用上学前、放学后和节假日,带领学习小组的同学前往电影院、百货公司打扫卫生。在打扫过程中,他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墙角的灰尘、地面的污渍,他都认真清理。他的行为不仅为这些公共场所带来了整洁的环境,更赢得了单位工作人员和学校师生的一致赞扬,多次被评为 “三好” 积极分子。 在生活中,袁石生衣着俭朴,从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他深知父母的辛勤劳作,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因此从不乱花一分钱。他的衣物总是缝缝补补,却始终保持着干净整洁。他在日记中曾写下:“向革命英雄学习,做一个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这句话不仅仅是他的心声,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指引明灯,从那时起,一颗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种子便在他心中悄然种下。1982 年,凭借着优异的表现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袁石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无疑是对他过往努力的肯定,也激励着他朝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进。 投身军旅,磨砺成长 1984 年,袁石生从康定县第一中学毕业,然而高考的失利并未让他一蹶不振,反而成为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此时,恰逢当地征兵工作展开,袁石生虽身为家中独子,却怀着满腔热血与坚定信念,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军,投身绿色军营,开启了他保家卫国的征程。 初入部队,新兵集训的艰苦程度远超想象。紧张的生活节奏、高强度的训练任务,让许多新入伍的战士叫苦不迭,袁石生也不例外。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照亮营地,他便随着起床号迅速起身,整理内务、出操训练。长时间的队列训练,让他的双脚磨出了水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体能训练中的长跑项目,常常让他气喘吁吁,体力透支。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性格,默默忍受着身体的疲惫与伤痛,暗自给自己鼓劲:“别人能坚持,我也一定能行!” 为了提升训练成绩,袁石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他起早贪黑地泡在训练场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枯燥的动作,不达标准誓不罢休。射击训练时,为了稳定持枪姿势,他在枪管上挂上水壶,增加重量,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手臂酸痛得几乎失去知觉;战术训练中,他不顾地面的坚硬与粗糙,反复进行卧倒、匍匐前进等动作,膝盖和手肘多处擦伤,鲜血渗出,染红了衣衫,但他只是简单处理伤口后,又继续投入训练。正是凭借着这股子拼劲,在部队考核中,袁石生的新兵集训成绩脱颖而出,远远超过班里的其他同志,最终受到连队的嘉奖,这是他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个荣誉,也是他努力付出的最好证明。 在部队的大熔炉中,袁石生不仅在军事技能上不断精进,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积极参加各类政治学习活动,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对党的事业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与忠诚。1987 年 9 月,对于袁石生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他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刻起,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将个人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立志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在日常工作中,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爱护战友,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训练中遇到的困难。在训练场上,他以身作则,带领战友们刻苦训练;在生活中,他严守纪律,坚持原则,成为战友们心中的榜样。对于当兵是否吃亏这个问题,他常常对战友们说:“我们当兵是尽义务的,不是为了做生意挣钱,尽义务就不能说吃亏。” 他还在日记中摘抄了冯玉祥将军的一首诗:“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没住处,看你糊涂不糊涂。人爱家,不爱国,国若亡,家无着,看你怎样去生活。” 从这些话语中,足以看出他对国家和军队的深厚情感以及强烈的责任感。 英勇救火,无畏奉献 1987 年大年初三的深夜,原本宁静的夜晚被一阵急促的警报声打破。驻地附近的县林场突发大火,熊熊烈火瞬间吞噬了大片树林,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情况万分危急。袁石生和战友们接到命令后,迅速奔赴火灾现场。到达现场后,只见火势凶猛,滚滚浓烟弥漫在空中,热浪扑面而来。袁石生和排长毫不犹豫地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们深知,早一秒控制火势,就能减少一分损失,挽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 在灭火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排长试图爬上围墙,以便更好地控制水枪,对火势进行压制,但围墙上嵌着尖锐的玻璃碴,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顺利攀爬上去。袁石生见状,一把拉住排长,说道:“算了,你个子矮,看我的。” 说着,他运用在部队训练时掌握的单杠技巧 ——“立臂上”,干净利落地爬上了围墙。他紧紧抱住战友递上来的水龙头,对准火源喷水灭火。此时,夜寒风吼,气温极低,袁石生的双手很快就被冻麻了,湿透的军衣在寒风中迅速结冰,每一个动作都变得异常艰难。战友们纷纷要求替换他,让他下去休息一会儿,但他却坚决拒绝,大声说道:“我身体好,顶得住!现在火势还很猛,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我不能下去!” 随着火势逐渐得到控制,正当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时,意外突然发生。一间民房的烟囱在大火的炙烤下摇摇欲坠,眼看就要砸向正在灭火的战友和周围的群众。袁石生眼疾手快,毫不犹豫地朝着烟囱奔去,用自己的身体死死地抵住烟囱。尽管他拼尽全力,但烟囱最终还是倒塌了,重重地砸在了他的手臂上,他的手臂顿时传来一阵剧痛,但他却强忍着伤痛,大声呼喊着让战友和群众赶紧撤离。直到确认大家都安全后,他才因疼痛和疲惫而瘫倒在地。凌晨 5 点多钟,火势明显减小,中队领导考虑到袁石生受伤且已经连续奋战了很长时间,决定让他和部分战友先撤回军营休息,留下其他人继续灭火。然而,袁石生却坚决不同意,他坚定地说:“我要把火完全扑灭后再回营房,这里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 于是,他不顾伤痛,继续坚守在灭火一线,直到大火被彻底扑灭,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营房。他的英勇表现,赢得了战友们的一致赞誉,也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坚守岗位,舍己为国 1988 年 1 月,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中队批准袁石生回家过年。这是他当兵三年来第一次有机会回家与家人团聚,想到即将见到久别的白发老母,以及能够和昔日的同学、朋友叙旧谈心,袁石生的心中充满了期待。那晚,他早早地整理好了行装,躺在床上,满心欢喜地做着回乡的美梦。然而,命运却在此时给他出了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晚上 10 点半,指导员突然来到宿舍,将袁石生从被窝里拉了起来。指导员神情严肃地告诉他:“根据工作需要,中队还需要留下一个班,你任班长。” 听到这个消息,袁石生一下子愣住了,他疑惑不解地望着指导员,心中五味杂陈。他在心里默默想着:不是已经说好了让我回乡过春节吗?阿妈盼我回家已经盼了很久了,我也答应了她要回去陪她过年。而且我也想和同学们聚一聚,分享这几年在部队的经历。可是现在…… 指导员又何尝不知道袁石生的想法呢?但在这关键时刻,必须要把最优秀、最可靠的战士留在岗位上,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袁石生的内心十分挣扎,但他深知作为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短暂的沉默后,他轻轻地说出了一句话:“好吧,我留下。” 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坚定与决绝。指导员有些惊讶,原本以为袁石生会提出一些个人的困难和请求,毕竟他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但袁石生却什么都没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服从组织的安排。 深夜,趁大家都已熟睡,袁石生悄悄地拿出纸笔,给家人写下了一封信。在信中,他饱含深情地写道:“今年又不能回家和你们过年,我心里很难过。我整整三年没见阿妈的面,我真想家呀,可是现在不可能,因为我是一名军人。” 他还在信中拜托姐姐照顾好阿妈,让阿妈不要为他担心。此时的袁石生,心中既有对家人深深的思念和愧疚,又有作为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他明白,虽然自己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但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更需要他坚守岗位。三年的义务兵役期即将结束,家里也正在为他联系工作,袁石生原本也打算退伍回家,陪伴在家人身边。然而,当时的西藏局势并不稳定,少数分裂分子妄图制造骚乱,破坏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作为一名藏族战士,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袁石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多次向组织请求,坚决要求留在部队,与战友们一起保卫西藏高原,严惩那些分裂分子的暴行,为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人民的安宁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这一请求,充分展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高尚品质。 血洒高原,浩气长存 1988 年 3 月 5 日,这是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也是为期十天的拉萨祈祷大会的最后一天。清晨 7 时,袁石生和同班战友杨玉成奉命赶到八廊街七号制高点执勤,他们的任务是确保大法会的顺利进行以及僧尼群众的生命安全。此时的八廊街,人潮涌动,前来参加大法会的群众络绎不绝,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袁石生和杨玉成丝毫不敢懈怠,他们密切关注着周围的一举一动,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8 时半左右,进入八廊街转经道的人流越来越多,9 点钟,强巴佛迎请仪式正式开始。在喇嘛仪仗队的前导下,强巴佛缓缓环八角街绕行一圈。然而,就在仪式刚一结束,原本正常转经的人流中突然发生一阵骚乱。一伙身披袈裟的喇嘛在辩经场公然高呼 “西藏要独立”“达赖万岁” 等反动口号,一边呼喊,一边向围观群众和执勤的公安武警投掷石头。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大昭寺广场顿时陷入一片混乱。部分骚乱分子趁机在传昭办公室前烧砸汽车,广场上浓烟滚滚,一片狼藉。一些暴徒甚至拥入传昭办三楼,企图围攻指挥大法会的党政军领导、工作人员和新闻记者,局势变得极其危急。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袁石生迅速做出反应,他不断地将现场情况通过对讲机报告给指挥所,为上级制定应对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此时,大昭寺转经道两旁已被骚乱分子紧紧围住,袁石生和杨玉成所在的位置也被重重围困。雨点般的石头不断向他们袭来,一块石头无情地砸在了袁石生的左额角,鲜血瞬间涌出,顺着他的脸颊流淌下来。他只是简单地抹了一下伤口,便继续专注地观察着骚乱分子的动向。这时,对讲机里传来了让他们迅速撤离制高点的呼叫。如果他们此时马上撤离,自己的生命安全便能得到保障。然而,袁石生深知,如果他们就这样离开,这里发生的情况将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上级,指挥所就难以制定出有效的平息骚乱方案。想到这些,袁石生毫不犹豫地坚定说道:“继续坚守观察!” 杨玉成看到班长受伤,又面临如此危险的处境,心中十分担忧,他近乎哀求地对袁石生说:“班长,你先撤,让我留下!” 在这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两人之间的战友情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袁石生被杨玉成的话语深深感动,但他更清楚自己作为班长的责任,他紧紧地与杨玉成抱成一团,互相鼓励,共同坚守岗位。 与此同时,指挥所立即组织了 40 余人的兵力分两次冲击,试图营救被困的袁石生和杨玉成。然而,骚乱分子投掷的石头如雨点般密集,营救人员受伤较多,两次营救均未能成功。就在这时,40 余名暴徒手持石头、钢管、汽车摇把和藏刀,气势汹汹地冲上了七号制高点。袁石生和杨玉成毫不畏惧,他们一起与暴徒展开了激烈的短兵肉搏战。在搏斗过程中,他们一边巧妙地与暴徒周旋,一边继续用对讲机向上级报告情况。凶残的暴徒像恶狼一般扑向他们,打掉了他们头上的钢盔,并用钢管和匕首疯狂地乱打、乱戳。袁石生多处受伤,但他依然顽强抵抗。为了防止对讲机落入骚乱分子手中,从而暴露指挥机关与各分队的联络秘密,袁石生机智地躲过一名暴徒向他劈头打来的钢管,虚作一个下蹲动作,迅速将对讲机藏入一个裂开缝的楼板下。 双方从楼顶一路厮打到二楼,又从二楼激战到三楼。最后,暴徒们将他们死死围困在三楼东侧的一间厕所里。袁石生和杨玉成用多处受伤的身体死死顶住厕所门板,不让暴徒进入。然而,凶残的暴徒并不罢休,他们操起钢管将厕所门砸烂,然后用手中的钢筋、藏刀、汽车摇把向他们狠扎猛打。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袁石生心中想的依然是怎样掩护战友杨玉成撤离。杨玉成也不愿独自逃生,他在全身多处负有重伤的情况下,仍与班长袁石生并肩作战,顽强抵抗。 残忍的暴徒见无法迅速制服他们,便将失血昏迷中的杨玉成从三楼窗口推到楼下。袁石生看到自己的战友被暴徒如此残忍地对待,心中的怒火燃烧到了极点。他强忍着伤痛,用电警棍狠狠痛击拥上来的暴徒。然而,电警棍很快就被打断了,此时的袁石生手无寸铁,但他毫不退缩,赤手空拳与暴徒继续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他因寡不敌众,被 40 余名暴徒凶残地杀害,并且被惨无人道地从三楼窗口抛下。当救援部队赶来时,厕所里只剩下一摊摊血迹和沾满血迹的汽车摇柄、钢盘和石块等凶器,袁石生已经壮烈牺牲,年仅 21 岁。 袁石生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热血,捍卫了法律的尊严,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他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了整个拉萨,乃至全国。他的遗体在拉萨市安葬时,公安部、武警部队、西藏自治区党政军领导、各族各界群众及袁石生的姐姐等两千多人怀着沉痛的心情为他默哀送葬。人们被他的英勇无畏和忠诚奉献所感动,纷纷向这位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1988 年 5 月,袁石生被所在部队批准为革命烈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政治部授予他 “西藏高原的忠诚卫士” 荣誉称号。 人物评价 1988年5月,袁石生被所在部队批准为革命烈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政治部授予他为“西藏高原的忠诚卫士”荣誉称号。1989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巴蜀十佳青年精英”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