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能源领域的探索者与逐梦者
李河君,这位在中国能源领域曾掀起波澜的人物,以其果敢的决策、大胆的创新和对能源事业的执着追求,在时代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1967 年 8 月出生的他,从广东河源的土地出发,在能源的浪潮中奋勇前行,书写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他是创业先锋,是清洁能源领域的开拓者,也是经历大起大落却依然坚守初心的逐梦者。
1967 年 8 月,李河君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河源,这座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城市,拥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李河君,自幼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坚毅与果敢。他的家庭或许并没有为他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但赋予了他勤劳、勇敢和敢于拼搏的品质。在求学的道路上,李河君勤奋刻苦,成绩优异。1984 年,他以出色的成绩从河源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了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在北京交通大学,李河君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大学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他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机械工程系的课程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不仅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他严谨的思维方式。在大学期间,李河君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学术竞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他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研究生期间,李河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退学创业。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李河君却坚信自己的选择,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创业的激情,毅然踏入了充满挑战的商业世界。
1989 年,年仅 22 岁的李河君,凭借着从老师手中借来的 5 万元人民币,创立了汉能集团。创业初期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市场环境复杂多变,资金短缺、技术匮乏、人才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但李河君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凭借着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顽强的毅力,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征程。最初的几年,李河君和他的团队涉足铁路运输和开矿等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摸爬滚打,积累了宝贵的商业经验,也逐步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到 1994 年,李河君和团队靠这些业务赚到了 8000 万元。
随着事业的发展,李河君开始将目光投向能源领域。2002 年,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 —— 带领近万人的施工管理团队,在海拔两千多米的中国云南金沙江,建造金安桥水力发电站。这一项目规模巨大,建设难度超乎想象。在高海拔地区施工,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技术难题等多重挑战。但李河君带领团队不畏艰难,历时八个整年,终于建成了总装机 300 万千瓦的金安桥水力发电站。这座水力发电站规模比美国的胡佛大坝还大 30%,它的建成不仅彰显了李河君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也为他在能源领域赢得了声誉。金安桥水电站成为了汉能集团在水电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为集团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支撑和资金保障。
2010 年,李河君敏锐地察觉到能源行业的新趋势,开始在汉能集团部署新的战略规划和产业布局,实施大规模的产业转型和战略升级。他将目光聚焦于具有独特技术优势的薄膜太阳能行业。为了在这个领域迅速占据一席之地,李河君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行动。在八年的时间里,他通过四次海外并购以及产业调整,先后并购了德国的 Solibro、美国的 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 和 Alta Devices 公司。通过这些并购,汉能集团迅速整合了全球顶尖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和研发团队,成功地转型为产业链最全、规模效益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世界级薄膜太阳能企业。一时间,汉能成为全球新能源太阳能领域的领头羊,业务最多时拓展至全球 28 个国家和地区。
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李河君也积极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2012 年 3 月,在两会上,他提出力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倡导太阳能光伏发电 “自发自用,多余上网”。他的这一建议极具前瞻性,为当时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并最终被采纳为国家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这不仅体现了李河君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也展现了他作为行业领军人物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2013 年,李河君的首部图书作品《中国领先一把 —— 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出版。在书中,他深入阐述了能源革命是工业革命的本质这一观点。他认为,未来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将聚焦在能源和核心技术方面,而非单纯的资源竞争。同时,该书还系统阐释了薄膜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与发展,他坚信这一结合将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这本书的出版,在行业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进一步提升了李河君在能源领域的影响力。
2014 年,李河君在世界上首次提出 “移动能源” 的概念。他认为,高效先进的薄膜发电技术,将使人类个体成为发电主体,从而彻底改变人类传统的能源使用方式和获取途径,人类将迈入一个以分布式发电为趋势的新时代。这一创新性概念的提出,为能源行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汉能集团开始全面布局移动能源产业,致力于将这一概念转化为现实。随着汉能在薄膜太阳能领域的不断发展,汉能薄膜的股价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度大涨 3000%,李河君的身价也随之暴涨。2014 年 5 月,《新财富》发布 “新财富 500 富人榜”,李河君以 870 亿元的资产高居榜首。2015 年,他更是以 1600 亿元的个人资产被《胡润财富》评为中国首富,达到了个人事业的巅峰。
然而,商场如战场,风云变幻莫测。2015 年 5 月,汉能薄膜发电被质疑存在大量关联交易,涉嫌操作股价。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发市场震动,当天汉能薄膜发电股价暴跌 47%,公司宣布停牌。这一事件给李河君和汉能集团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李河君身家缩水上千亿。此后,汉能集团陷入了一系列的困境之中。2016 年 5 月 20 日,汉能集团发表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长李河君宣布辞职,不再担任集团职务。2017 年 9 月 4 日,香港高等法院民事裁定,今后 8 年内,禁止李河君担任香港上市公司的任何高级管理职务,法庭裁定其失职行为性质严重,作为汉能薄膜发电主席兼执行董事以及上市公司和汉能集团的最终控制人,造成了严重的利益冲突且未能及时制止,使其造成持续影响。
2019 年,受锦州银行危机的影响,汉能系崩盘。当年 6 月份,汉能薄膜私有化方案获独立股东通过,从港交所退市。在一系列问题的冲击下,汉能爆发欠薪风波。初步估算,全集团近 7000 人被拖欠了五个月的薪酬,预计每人最低十万元起,合计被拖欠工资 10 亿元以上。2019 年 10 月 15 日,李河君在《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对薪资缓发、社保缓缴等现象深表歉意,并表示主要责任在其本人,承诺不会跑路。但在重重债务压力下,李河君的处境越发艰难,甚至被 “限高”。
尽管遭遇了巨大的挫折,李河君却并未放弃。2020 年,他参与重组石农集团,旗下多家独角兽公司,企图通过石农集团东山再起。然而,2022 年 12 月有媒体报导李河君已被辽宁锦州警方带走协助调查,石农集团也陷入停摆,原汉能集团名下多家子公司已进行换名重组,脱离原集团。2023 年 1 月 10 日,一则 “李河君在 2022 年 12 月下旬就被辽宁省锦州市公安局带走” 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曾经辉煌一时的汉能集团也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
在商业领域拼搏的同时,李河君也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他是中国艾滋病防治专项基金 “中华红丝带基金” 的主要发起人和首任执行理事长,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并在 2015 年被红丝带基金评为十年功勋人物,获得十年功勋奖。2013 年 7 月,在与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华英才培养专项基金、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合作下,李河君领导的汉能集团发起了 “寒门英才培养计划 — 汉能助梦行动”,用于资助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让他们获得与城市地区相同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李河君还于 2006 年在母校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立奖学金,以此资助和奖励在机械和能源方面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鼓励他们追逐梦想。此外,他先后为河源市观塘小学捐款共计 3500 万元。在河源中学建校百年校庆时,李河君捐资 2000 万元设立 “汉能助学奖教基金”,以资助贫困优秀学生完成高中及大学学业,并奖励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教师。在云南投资水电项目时,他妥善处置因建设水坝而被迫搬迁的学生,保障他们能够继续接受教育,同时为云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提供赞助并进行捐款。在光伏扶贫方面,2016 年的两会上,李河君提交了《关于提高光伏精准扶贫成效的建议》,提出银监会应指导金融机构出台光伏扶贫金融政策,由承建企业统一对接金融机构,解决农村和偏远地区建设光伏设备的资金缺口问题。自 2014 年国家出台光伏扶贫政策以来,李河君领导的汉能集团与多地携手,建立起多层面、立体化的 “薄膜发电 + 光伏扶贫” 合作模式,涉及户用屋顶、村级电站、农业大棚等多种光伏扶贫项目,预计每年可帮助近 10 万贫困户平均增收人民币 3000 元。
从创业初期的艰难起步,到在能源领域的辉煌成就,再到后来遭遇的种种困境,李河君的人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他在能源领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值得肯定,其创立的汉能集团在薄膜太阳能等领域也曾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推动中国乃至全球清洁能源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他的慈善之举也彰显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大爱情怀。然而,商业的道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在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诸多挑战时,即使是曾经的行业巨头也可能遭遇挫折。李河君的故事,不仅是他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它为后来的创业者和行业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