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公元1931年-1952年,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像 四川德阳市中江县人物 黄继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男,汉族, 原名黄积广,四川省中江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一三五团二营通信员。 家乡解放后,黄继光参加清匪反霸斗争,当上儿童团团长,并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一次。 [2]1952年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部队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受阻于零号阵地。黄继光挺身而出,带领两名战士冲了上去,连续摧毁敌多个火力点。美军火力点内残存的机枪向志愿军冲锋部队疯狂扫射,黄继光张开双臂,向火力点直扑上去,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枪眼,牺牲时年仅21岁。 1953年3月30日,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其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4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1962年10月20日,黄继光家乡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改建的“黄继光纪念馆”开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10月20日,邓小平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基座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人物”。2019年9月25日,授予黄继光“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黄继光:胸膛堵枪眼的中江之子(1931-1952) 一、苦难童年:中江土地上的血泪印记 1931年1月8日,黄继光出生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石马乡(今继光镇)一个贫寒农家。原名黄际广,因家境困苦,7岁那年,父亲黄德仲被地主逼债殴打致死,母亲邓芳芝抱着四个幼子以野菜充饥。10岁起,小黄继光被迫到地主家放牛、割草,寒冬腊月赤脚踩冰碴,稍有差错便遭皮鞭抽打。母亲常含泪叮嘱:"记住,长大后要为穷苦人出气。" 1943年冬,12岁的继光因摔碎地主家的碗,被绑在树上毒打。深夜,他咬断绳索逃回家,母亲看着儿子背上的血痕,塞给他半块硬馍:"记住,这世道要变了。"这段经历,在他后来的入团申请书里写道:"地主的皮鞭让我懂得,穷人的骨头要硬,要为翻身拼命。" 二、新生火种:从放牛娃到民兵模范 1949年11月,解放军进驻中江。18岁的黄继光第一个冲进地主宅院,挖出伪保长藏匿的3支步枪。在清匪反霸斗争中,他带领儿童团站岗放哨,曾赤手空拳活捉逃亡地主。1950年冬,石马乡召开民兵表彰大会,乡长举着继光缴来的"汉阳造"步枪:"这娃子,人小胆量大!" 1951年3月,中江县城响起征兵锣鼓。继光揣着母亲连夜缝制的布袜报名,却因身高不足1.5米被拒。他堵在征兵处门口,抓住营长衣角:"我给地主干活时,能挑200斤谷子!"民兵连长带着邓芳芝赶来求情:"这娃子,是穷苦人堆里炼出来的钢。"营长破例在名单上添了"黄继光"三个字。离家前夜,母亲在煤油灯下为他别上大红花:"到了部队,要听党的话,多杀敌人。" 三、朝鲜战场:从通信员到"铁脚板" 1951年7月,黄继光随15军135团跨过鸭绿江。因识字不多,他被分配到二营六连任通信员。战友回忆:"小个子背个大帆布包,爬山比谁都快,外号'飞毛腿'。"1952年4月,部队在五圣山驻防,连长让他给前沿送命令,途中遭遇敌机轰炸,他抱着文件滚下山坡,浑身血痕却完好送达。战后荣立三等功,连长拍着他肩膀:"好样的,比电话线还可靠!" 上甘岭战役前,继光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这里的山和中江的一样青,但敌人的炮火比地主的皮鞭更狠。妈,等我立了功,给您戴大红花。"1952年7月,他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团旗下宣誓:"不立功,不下战场!" 四、血沃597.9:生命最后的15分钟 1952年10月19日夜,上甘岭战役进入白热化。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597.9高地零号阵地。连续三次爆破失败,凌晨3点,40米外的敌堡火舌吞噬着冲锋的战友。 "让我去!"继光抓起两颗手雷,带着吴三羊、肖登良匍匐前进。距敌堡50米时,照明弹骤亮,吴三羊牺牲,肖登良重伤。继光左臂中弹,鲜血浸透衣袖,仍爬行前进。在距敌堡8米处,他扔出最后一颗手雷,巨响过后,机枪声再度轰鸣。 黎明前的黑暗里,继光拖着10米血痕,爬到碉堡射孔下方。战友后来回忆:"他突然回头,朝我们笑了一下,然后撑起右腿,用胸膛堵住了枪口。"那一瞬间,机枪子弹穿透他的胸腔,在后背绽开血花,年仅21岁。 攻占阵地后,指导员在继光遗体的上衣口袋里,发现半截铅笔和一张皱巴巴的纸:"妈妈,我们连打退了敌人20次进攻......"字迹被血水晕染,模糊不清。 五、精神永生:中江大地的英雄回响 1953年4月,邓芳芝赴京参加全国妇女大会,毛泽东握住她的手:"你生了个好儿子,我们都是你的儿子。"同年,中江县建立黄继光纪念馆,母亲亲手种下的柏树,如今已亭亭如盖。 2019年,纪念馆文物修复师在继光的旧物中,发现一件补丁摞补丁的军袜——正是当年母亲缝制的那双。馆长说:"这双袜子,比任何文字都更懂什么叫'家国'。" 在继光的家乡,"继光班""继光小学"遍布城乡。2021年,95岁的老民兵李仕禄抚摸着继光当年用过的梭镖:"他走的时候,还穿着露脚趾的草鞋......"如今的中江,家家门口挂着"光荣烈属"牌,继光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 尾声:永恒的继光 黄继光用21岁的生命,在朝鲜的山岩上刻下中国军人的血性。他堵枪眼的瞬间,不仅是上甘岭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图腾。从石马乡的放牛娃到国际主义英雄,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最朴素的情感——对母亲的承诺、对土地的热爱,能迸发最惊天动地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