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德[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 山东东营市利津县人物 杨立德(1923年—1994年11月8日),男,出生于山东省利津县城里杨家胡同,济南山东快书世家。 杨立德:山东快书艺术的传承者与革新者 一、生于乱世的艺术萌芽(1923—1937) 杨立德,1923年出生于山东省利津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原名杨玉民,后因投身艺术事业改名为“立德”,取“立功立德”之意。利津县地处黄河入海口,历史上民间艺术氛围浓厚,山东快书、琴书等曲艺形式在此广泛流传。杨立德的童年正处于军阀混战与社会动荡时期,家境贫寒的他仅读过两年私塾便辍学务农,但家乡的民间艺人常于田间地头表演,成为他最早的艺术启蒙。 1930年代初,山东快书艺人高元钧(山东快书高派创始人)曾到利津一带演出,杨立德被其“竹板一打,响脆提神”的表演深深吸引,常常偷偷跟在演出队伍后模仿唱腔和板式。当时,山东快书尚处于“撂地演出”的草根阶段,表演内容多为民间故事或幽默段子,杨立德凭借过人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逐渐掌握了《武松打虎》《鲁达除霸》等传统书目的片段,为日后的艺术生涯埋下伏笔。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利津县沦陷,年仅14岁的杨立德随家人逃荒至山东淄博、潍坊等地。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目睹了日军的暴行与百姓的苦难,而民间艺人以快书形式传唱的抗日民谣,让他意识到曲艺不仅是娱乐,更是传递思想的武器。在潍坊,他偶遇快书艺人戚永立的弟子张振洋,经引荐后,正式拜入山东快书门下,开始系统学习板艺、唱腔和表演。 二、从学徒到革新者:战火中的艺术成长(1938—1949) 拜师后,杨立德苦学三年,每日凌晨即起练习打板,白天随师父在街头、茶馆演出。他不仅继承了戚永立派“字眼清楚、板槽稳健”的特点,还善于观察生活,将街头巷尾的趣闻融入表演,形成了“活灵活现、贴近百姓”的风格。1941年,师父张振洋病逝,杨立德开始独立演出,辗转于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抗日根据地。 在根据地,杨立德受到八路军文艺工作的影响,逐渐认识到传统快书内容的局限性。当时,抗日宣传需要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他便尝试将时事新闻改编为快书,如《打汉奸》《送公粮》等,用竹板节奏配合朗朗上口的唱词,宣传抗日政策。1943年,他在山东滨海区参加八路军某部宣传队,正式成为革命文艺工作者。期间,他与战友合作创作《减租减息好》《解放区的天》等作品,将政治宣传与艺术形式结合,开创了山东快书“新段子”的先河。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立德随部队进入济南,参与组建山东省文工团。此时,他的表演风格已臻成熟,既保留了传统快书的“武老二”(以武松故事为代表的英雄题材)刚劲有力的特点,又融入了“文段子”的细腻情感。他尤其擅长刻画人物心理,在表演《李逵夺鱼》时,通过板速的快慢变化和语气的抑扬顿挫,将李逵的鲁莽与豪爽展现得淋漓尽致,被观众称为“活李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杨立德随文工团南下参与接管城市工作,在徐州、南京等地演出,用快书宣传新中国的政策,成为连接新旧时代的文艺桥梁。 三、艺术高峰与流派创立(1950—1970) 新中国成立后,杨立德迎来了艺术生涯的黄金期。1950年,他调入山东省曲艺协会,专职从事快书创作与表演,并开始系统整理山东快书的传统曲目。当时,山东快书主要分为高元钧的“高派”和杨立德探索的“杨派”(后正式确立),二者风格各有侧重:高派注重气势雄浑,杨派则讲究细腻传神,尤其在“文段子”和现代题材上更具创新性。 1952年,杨立德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凭借自编自演的《三只鸡》一举成名。该作品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讲述战士严守纪律、归还老乡三只鸡的故事,通过幽默的情节和生动的方言俚语,展现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表演中,他首次将“俏口”(俏皮话)与“贯口”(快速连贯的唱词)结合,如描述战士还鸡时的心理活动:“心里想,三大纪律要牢记,咱可不能违反群众利益……”板速由慢渐快,节奏紧凑,引得观众捧腹大笑又深受感动。《三只鸡》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剧本,成为山东快书现代题材的经典之作。 1956年,杨立德与著名作家老舍合作,将老舍的短篇小说《断魂枪》改编为快书作品。他突破传统快书的叙事模式,用细腻的唱腔刻画镖师沙子龙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坚守,其中“不传!不传!”的唱段,通过拖腔与顿板的处理,将人物的复杂心境表现得入木三分,被誉为“快书版的心理剧”。 这一时期,杨立德还致力于培养新人,收徒李东风、阴军等,将自己的表演经验总结为“板随情走,腔为意生”八字诀。他强调:“打板不是机械敲打,而是要跟着故事的情绪走;唱腔不是炫技,而是要说出人物的心思。”在他的指导下,山东快书逐渐从街头艺术走向舞台,成为具有专业表演体系的曲艺门类。 1960年代,杨立德因过度劳累患上眼疾,但仍坚持创作,写下《送传票》《新媳妇走娘家》等反映农村新风貌的作品。然而,“文革”期间,他因“创作封资修作品”遭到批斗,被迫停止演出,竹板被没收,直到1970年代末才恢复艺术活动。 四、晚年传承与艺术遗产(1971—1994) 1978年改革开放后,杨立德虽已年近六旬,但以极大的热情重返舞台。他先后到山东艺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授课,将山东快书的表演理论系统化,编写了《山东快书表演技法》《竹板节奏训练》等教材,首次将快书的板点(如“单点”“双点”“混合点”)进行理论归纳,为这门艺术的学院派教育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代,杨立德与高元钧、刘司昌等艺术家共同发起“山东快书艺术研讨会”,推动快书从地域曲艺向全国性曲种发展。他尤其注重传统曲目的抢救,口述整理了《武松赶会》《大闹江州》等濒临失传的老段子,并录制了多张唱片。在录音棚里,他虽已白发苍苍,却仍能一口气完成《武松打虎》的全本表演,板槽丝毫不乱,唱腔中气十足,令年轻演员叹服。 1985年,杨立德退休后定居济南,但仍心系艺术传承。他常说:“山东快书不能只唱老故事,也要跟上时代,唱出年轻人的生活。”为此,他鼓励弟子创作反映改革开放的新作品,如《深圳速度》《电脑风波》等,尝试将现代词汇融入传统板式,让快书艺术焕发新生。 1994年,杨立德因病逝世,享年71岁。他的追悼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曲艺演员齐聚济南,用竹板声为他送行,现场响起他最经典的唱段:“竹板打,响连环,我把那英雄故事唱一番……” 五、杨立德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杨立德的一生,见证了山东快书从民间“撂地”到舞台艺术的蜕变。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艺术革新:将政治宣传与艺术审美结合,开创现代快书题材,拓宽了快书的表现领域; 流派创立:形成“细腻传神、以情带板”的杨派风格,与高派并称山东快书两大流派; 传承体系:建立快书表演理论,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快书进入高等艺术教育体系。 如今,山东快书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杨立德留下的《三只鸡》《断魂枪》等作品,仍在舞台上常演常新。他用竹板敲出的不仅是艺术的节奏,更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建设的岁月,他始终以艺人的身份,为百姓而唱,为时代而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