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善[清][公元1818年-1885年,近代著名外交家、数学家] 江西抚州市南丰人物 吴嘉善,字子登,南丰人。中国清代数学家、大臣。 吴嘉善于咸丰二年(1852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居京师结识徐有壬,同治算学。同治间又先后结识丁取忠、邹伯奇、夏鸾翔,志同道合,相得益彰。光绪五年(1879年),曾出使法国,回国后不久逝世。 吴嘉善是以丁取忠为首的白芙堂数学学术团体主要成员之一,著有《白芙堂算学初集》17种17卷,还与丁取忠、左潜、曾纪鸿、李善兰合著《粟布演草》第1卷。还撰有《笔算》《九章翼》《平三角术》等。 早年经历与科举之路 吴嘉善,字子登,于 1818 年出生在江西抚州市南丰。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在学术上展现出了一定的天赋。 咸丰二年(1852 年),34 岁的吴嘉善考取进士,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后,他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考核,散馆后被授予编修一职,正式踏上了仕途与学术兼修的道路。在京师任职期间,他积极与学界人士交流,尤其与江苏巡抚、算学家徐有壬交往密切,二人经常切磋算学,这对吴嘉善数学才能的培养和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术研究与成就 数学研究与著作:吴嘉善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他意识到了解西方的重要性,于是刻苦向英、法传教士学习,不仅能读懂英、法原版书籍,还博通西洋史地,旁及数理之学。他能演算算术割圜八线缀术(即三角函数),并对化学、机械也有所研究。 徐有壬死后,吴嘉善续完其数学著作《测圆密率》3 卷,展现了他在数学领域的深厚功底和传承学术的责任感。同治六年(1867 年),他又为算学家李善兰校刊数学著作《尖锥变法解》1 卷,为数学著作的传播和完善贡献了力量。 吴嘉善自己撰成了数学专著《算学二十一种》,这部著作被收入清大型数学论集《白芙堂算学丛书》。此外,他还著有《笔算》《九章翼》《天元一术释例》《名式释例》《天元一草》《天元问答》《方程天元合释》《四元名式释例并草》《四元浅释》等,在数学领域成果丰硕,对当时及后世的数学研究和教育都有一定的影响。 学术交往与交流:同治元年(1862 年),因避粤匪乱,吴嘉善游长沙,结识了精研数学的丁取忠,二人相互探讨数、理学问,相得益彰。次年,他客居广州,又通过邹伯奇结识了精于几何、方程之术的夏鸾翔以及精于天文历算的邹伯奇。他们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进行数理学问的切磋,这种学术交流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吴嘉善的学术成长和研究。 外交生涯 留美学生监督时期:光绪二年(1876 年),经驻美公使陈兰彬推荐,吴嘉善任留美学生监督,同时负责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两国事务参赞。然而,他在任留美学生监督期间的行为却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他屡次上书总理衙门,称留美学生行为放荡,淫佚无管束,习洋教等,认为学生继续留美非但无益而且有害。当政府询问是否撤回留学生时,他极力赞同。在他等的一再鼓动下,朝廷谕旨下达,全体留学生于 1881 年被迫凄然返国,学业中途而废。这一事件被中国留美第一人容闳写进《西学东渐记》,吴嘉善也因此一直被诟病,被指为“留学界之大敌”,在留学教育史上留下了争议性的一笔。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对吴嘉善的责难可能有失公允,其行为背后可能有复杂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认知因素等。 出使法兰西:光绪五年(1879 年),吴嘉善奉命出使法兰西,驻巴黎。在外交事务中,他开始涉足国际外交舞台,负责与法国等相关事务的交涉和沟通等工作。但后来他因病辞职归国,结束了其外交生涯。 其他方面 吴嘉善还著有《翻译小补》并刊行,这可能与他学习西学、熟悉洋务以及外交经历等有关,反映了他在翻译等方面也有所关注和尝试。 晚年与逝世 吴嘉善晚年回国后,具体的生活细节记载相对较少。但可以推测,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关注学术或与学界保持着某种联系。光绪十一年(1885 年),吴嘉善去世,终年 67 岁。 人物评价 吴嘉善在数学领域有着显著的成就,他的研究和著作涵盖了多个方面,对传统数学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西数学的交流都有一定贡献。他与当时众多算学家的交往和学术探讨,也推动了当时数学学术氛围的营造和发展。 然而,在外交方面,尤其是作为留美学生监督的行为,使他饱受争议。他对留美学生的看法和建议以及促成留学生撤回的举动,在当时被视为对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阻碍,被认为是为中国近代谋进步的努力“推倒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行为可能也受到当时传统观念、文化冲突以及对留学教育目的和方式的不同理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总体而言,吴嘉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复杂色彩的人物,他的数学成就值得肯定,而其外交行为则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他的一生经历反映了当时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冲击、传统学术与西学交融以及近代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困惑,也成为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外交史和学术史的一个重要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