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铎[清][公元1795年-1865年,清南丰人,医学家] 江西抚州市南丰人物 早年经历 李铎,字省斋,号儆堂,又号“小字山房主人”,约生于 1795 年,是江西抚州市南丰人。他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其父兄乐善好施,在当地颇有声名。 李铎自幼聪慧,对医学似乎有着天然的兴趣,“惟于岐黄家言若有深契”,但无奈家境贫寒,未能获得系统的学习机会。少年时期,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帮人经商,过上了寄人篱下、流离颠沛的生活,辗转于四乡之间。 弃商从医的转折 道光三年(1823 年),李铎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这也成为他弃商从医的关键转折点。当时,他贩麦船运至三洋湖中,恰逢夏季淫雨,湿气郁蒸,他不幸染上时行热痰,昏迷十余日,滴水不进。幸得伯兄精心照料,昼夜侍奉汤药,他才得以死里逃生。然而,伯兄却因操劳过度而病倒,最终竟被庸医误诊误治而死。 此后,李铎的老母与儿子体弱多病,却难以寻觅良医诊治。这一系列的遭遇让他深感医学的重要性和庸医的危害,于是在而立之年(约 1825 年左右),他毅然弃贾业医,决心致力于学习岐黄之术,为自己和家人以及更多患者寻求健康之道。 医学学习与成长 弃商从医后,李铎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专注。他专心致志地钻研医学典籍,上自《灵枢》《素问》《伤寒》等经典著作,下至东垣、丹溪、景岳之书,以及清代喻嘉言、陈修园、叶天士等各家之说,无不精心研究,“惟日孜孜,至老不倦”。 为了进一步提升医术,他还曾遨游江浙两湖等地,与各地名医交友,虚心请教,相互切磋医术。这种广泛的交流和学习,使他能够博采众长,医术日益精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求诊者络绎不绝,车马盈门,而他治病往往能取得奇效,一时名噪江南。 行医经历与成就 李铎行医过程中,注重审治填密,凡临证喜究本清源,因此所治之病多能切中病机,并且他还善治奇疾,在当地成为了一代名医。 他在行医过程中,有得心应手之时,也有面对疑难之证千思万虑才得一解之时,还有遇到绝证断不可救药者,以及先经数医治疗无效后经他诊治而痊愈的情况。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医毕遂将病者姓名、年纪、体质、脉证及酌用方药随笔记录下来,“并抒己见,增以议论”,如此数十年从不间断。尽管记录下来的医案仅为实际诊治案例的十之二三,但这些记录成为了他宝贵的医学经验总结,也为后来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李铎的医术不仅在民间备受赞誉,其医学思想和诊疗经验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价值。例如,在儿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中,他受陈复正、喻嘉言影响颇深,但又能宗《内经》《伤寒》之旨,集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儿科诊治理论。 医学著作《医案偶存》 经过多年的积累,李铎整理了自己的临床医案。清代咸丰甲寅(1854 年),他将残留的医案整理成十二卷书,命名为《医案偶存》。这部著作内容丰富,记录了他治疗疑难重症、纠正失治误治的个人经验以及临证各科诊疗心得。 然而,当时社会动荡,受太平军与清军战事影响,李铎的医案曾随着他的颠沛流离而散失过半,现存的《医案偶存》可谓是历经磨难后的珍贵遗存。同治乙丑(1865 年),由南昌太守黄恩浩作序并出资将书刊印传世,使得这部医学著作能够得以保存和传播,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受到广泛赞誉。 晚年生活 李铎注重摄生,于内养之功颇有造诣。到了晚年,他虽年近古稀,但仍足能健步,手不持节,目能远眺,望之若仙若佛,这也体现了他在养生方面的成效。 晚年的他定居在金溪浒湾,在赤面砦构筑了“小安别墅”来颐养天年,并自喻“小安山房主人”,过上了相对宁静的晚年生活,享受着一生行医之余的闲适时光。 人物评价 李铎是清代江南著名的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转折,但凭借着自己的勤奋、毅力和对医学的热爱,从一个为生计奔波的商人转变为一代名医。 他在医学研究上刻苦钻研,广泛涉猎古今医籍,与各地名医交流切磋,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这种求知精神和学术态度值得后人敬仰。他的医术精湛,尤其善治奇疾,审治填密,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通过《医案偶存》一书将自己的医学思想和诊疗经验传承下来,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为人方面,他因伯兄和家人的遭遇而发愤学医,体现了他的孝友之心和对家人的关爱。他乐善好施的家庭背景也可能影响了他的医德,使得他在行医过程中能够关心患者,尽力为患者解除病痛。 然而,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现存的医案和有限的历史记载,对于他行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细节、他与当时社会其他方面的互动等可能还存在认知不足。但总体而言,李铎在清代医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是江西抚州市南丰地区一位值得铭记的医学人物。 李铎约于 1865 年以后去世,享年 70 余岁,他的医学思想和著作却一直流传后世,继续为医学事业发挥着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