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杰:中国天文光学事业的研磨者与开拓者 在当代中国天文光学发展的里程碑上,杨世杰的名字如同精密研磨的光学镜面般闪耀着科学之光。这位 1933 年 2 月出生于上海的宁波籍科学家,以半个多世纪的躬身实践,将理论设计与工程实践完美融合,为中国天文光学仪器研制开辟了开创性道路。 少年天文梦与学术奠基 1933 年 2 月,杨世杰诞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祖籍浙江宁波。少年时期的他便展现出对宇宙的强烈好奇,在望远镜尚未普及的年代,他凭借自制观测工具成为上海知名的天文爱好者,夜以继日地观测星象,这份对苍穹的向往埋下了日后投身天文光学的种子。1951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于 1955 年秋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系统的物理专业训练为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毕业后,杨世杰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正式踏上天文光学研究之路。1958 年底,他获得赴苏联深造的机会,前往列宁格勒普尔科沃天文台进修,师从著名光学大师马克苏托夫院士。在苏期间,他不仅深入学习现代天文光学理论,更掌握了精密光学元件加工的核心技术,尤其是马克苏托夫发明的弯月形改正镜制造工艺,这段经历成为其学术生涯的关键转折点。 科研实践中的创新突破 回国后,杨世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展现出罕见的 "文武全才" 特质。1957 年,他在《天文学报》发表《施密特照相镜试制的初步结果》,首次公开了国产施密特望远镜关键部件的研制成果,标志着中国天文光学仪器自主研发的开端。1962 年,他与李德培合作完成《60cm 抛物面镜的检验和结果》,提出的镜面检验方法至今仍具参考价值。 1966 年,时年 33 岁的杨世杰因在光学镜面研制领域的突出贡献,经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亲自批准,破格晋升为紫金山天文台副总工程师,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天文仪器领域高级专家。这一时期,他创造性地提出 "镜面材料的选择问题和制造陶瓷镜的可能性",打破了传统光学玻璃的限制。1976 年,他成功研制出 "600mm 陶瓷抛物面镜",该成果于 1978 年同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成为中国天文光学材料应用的里程碑。 国防与科研中的光学攻坚 在特殊历史时期,杨世杰带领团队承担了多项国防科研任务,长期在紫金山天文台的防空洞内开展工作。他首创 "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工非球面" 技术,解决了传统手工研磨难以实现的高精度非球面镜面加工难题,为高分辨率天文观测设备和国防光学仪器提供了核心元件支持。其研发的自聚焦棒参数测定简法,至今仍被应用于激光光学领域。 1979 年,因在天文光学与国防科研中的突出贡献,杨世杰荣获国务院授予的 "全国劳动模范" 称号;1992 年,他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我国天文光学领域的标杆人物。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为紫金山天文台、国内各科研院所及高校研制改进的光学仪器不计其数,其中为云南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等单位设计加工的大型光学镜面,直接推动了中国光学天文观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躬行实践的科学品格 在紫金山天文台,杨世杰被同事尊称为 "杨老总",这一称呼不仅源于其技术权威,更源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实干精神。为追求镜面研磨的极致精度,他长期在潮湿的工作间内操作,即便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仍坚持工作,年过七旬时手腕力量仍远超常人,展现出 "磨镜人" 特有的职业素养。他生活简朴,科研经费使用精打细算,却在技术攻关中展现出非凡的魄力,曾创造性地利用陶瓷材料替代传统光学玻璃,既降低成本又提高镜面稳定性。 作为我国天文光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杨世杰始终秉持 "将理论变为现实" 的科研理念。他翻译的《天文光学工艺》(马克苏托夫著)成为国内第一代光学仪器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在《现代望远镜制造中的一些问题》等论著中,他前瞻性地提出望远镜轻量化、大孔径化的发展方向,为后来中国大口径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2 年 4 月 29 日,杨世杰因病逝世,享年 79 岁。他的一生如同一架精密的天文望远镜,既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奥秘,又脚踏实地研磨科学之光。从自制天文观测工具的少年爱好者,到开创中国天文光学工程实践的 "磨镜大师",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证明:科学突破不仅需要理论创新,更需要将每个微米级的精度追求融入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如今,在紫金山天文台的陈列馆里,仍保存着他当年研磨的光学镜面和工作笔记,无声地诉说着一位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极致追求。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5-29 1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