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棉,女,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10月17日出生于陕西西安,核物理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胡晓棉于1983年从西安交通大学物理专业毕业,之后担任西安公路学院基础部物理教研室助教;1988年获得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生部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5年担任西安公路学院基础部物理教研室讲师;1998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 胡晓棉:深耕国防科技的工程物理领域领军者
胡晓棉,1963年10月17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武器装备与工程物理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 一、学术履历:从基础学科到国防科研的进阶之路
- **本科与高校任教**: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基础部物理教研室历任助教(1983.7—1990.3)、讲师(1990.3—1995.2),奠定扎实的物理学科基础。
- **研究生与博士深造**:
- 1985年9月—1988年7月,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攻读理论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 1995年9月—1998年7月,于北京理工大学军事化学专业深造,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转向国防科技领域。
- **科研机构任职**:
- 1998年9月—2003年5月,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2003年6月起任研究员,2010年7月担任博士生导师,成为国防科研核心团队骨干。
## 二、科研成就:国防科技领域的创新先锋
### (一)研究方向与学术贡献
胡晓棉深耕两大核心领域:
1. **反应流体动力学**:聚焦爆轰波传播、爆轰与金属材料相互作用及高精度数值模拟技术,揭示反应流体力学过程的内在规律,为武器装备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2. **冲击动力学**:研究冲击波加载下材料动态响应特性,包括本构关系、界面不稳定性等,解决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力学行为难题,推动国防尖端技术发展。
### (二)学术成果与奖励
- **论文与著作**:在《物理学报》《力学进展》等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如《爆轰加载下弹塑性固体Richtmyer-Meshkov流动的扰动增长规律》《爆炸与冲击动力学若干问题研究进展》等,构建了反应流体与冲击动力学的理论体系。
- **科研奖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国防需求,被评价为“对中国核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贡献”。
## 三、荣誉与社会影响
- **院士当选**: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工程物理领域的学术标杆。
- **行业荣誉**:2018年获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被赞为“中国工程物理综合科学实验及精密实验物理设计领域学术带头人”;曾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邓稼先科学技术奖等。
- **社会任职**:2022年4月,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荣誉教授,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 四、人物评价:科技报国的践行者
胡晓棉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突出的科研能力,成为中国武器装备领域的领军人物。她长期投身国防重大任务,在反应流体与冲击动力学研究中实现多项创新性突破,用科技力量筑牢国家安全防线。正如中国工程院评价:“她为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深耕细作、勇攀高峰的精神,激励着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在强国之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