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英(1911年—1995年) ,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岸堤镇岸堤村人。
2岁时,明德英因病致哑。25岁时,她讨饭到马牧池乡横河村,并嫁给当地村民李开田。婚后,夫妇二人主要靠乞讨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受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战、一切为了民众的实际行动感召,主动救助八路军战士。1941年,她掩护八路军小战士躲过日军追捕,并以乳汁救活他,照顾他至康复回队。1943年,她再次掩护、救治八路军看护员庄新民,直至其康复归队。1960年,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创作短篇小说《红嫂》,明德英也被称作“沂蒙红嫂第一人” ,并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1995年4月,明德英病逝,享年84岁,山东省有关部门为她在鲁中烈士陵园修建纪念碑。
1992年3月,明德英被山东省妇联、省民政厅和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命名为“山东红嫂”,并被授予山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009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
# 明德英:沂蒙红嫂精神的不朽丰碑
明德英,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岸堤镇岸堤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命运在她2岁时降下苦难,一场重病致使她丧失语言能力,从此成为哑女 。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未磨灭她内心的善良与大义,反而在动荡岁月中,铸就了她非凡的传奇人生。
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明德英亲眼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坚持抗战、全心为民的实际行动,这让她对八路军产生了深厚的认同感与信任感 。1941年冬,日伪军疯狂围剿驻沂南牧马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一名突围时身负重伤的八路军小战士,在躲避敌人追击时与明德英相遇。明德英看到小战士浑身浴血,毫不犹豫地将他隐藏起来。面对追踪而至的日本兵,她机智地指错方向,成功引开敌人 。当发现小战士因失血过多陷入昏迷,在极度缺水的困境下,处于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自己的乳汁挽救了小战士的生命。此后,她和丈夫倾尽家中仅有的物资,杀鸡炖汤为小战士补充营养,细心清洗他感染流脓的伤口。在夫妻二人半个多月的精心照料下,小战士终于伤愈归队,重新投入到抗日战斗中 。
1943年初,八路军山东纵队13岁的看护员庄新民,在反“扫荡”作战中与战友失散,不幸被日军抓获。在做苦力的日子里,他与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相遇。李开田见庄新民年纪尚小且身负伤病,便将他认作儿子,一路悉心照料。两人被日军释放后,归乡途中庄新民伤口恶化、高烧不退,李开田背着他翻山越岭,艰难回到家中。明德英见到丈夫带回的陌生少年,没有丝毫犹豫,与丈夫一起将庄新民先后藏于自家茅屋、附近岩洞和村外沟壑,以躲避日军搜查 。夫妻俩日夜守护,精心照料,直至庄新民康复,重新踏上寻找部队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明德英将爱党爱军的信念融入血脉,先后送儿子、女儿、孙子参军入伍,让他们成为守护祖国的人民子弟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中国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探望她时,深情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这简短的话语饱含着对明德英的敬意与感激 。1995年,明德英走完了她84年的人生历程,但她的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明德英的英勇事迹,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1992年3月,她被山东省妇联、省民政厅、山东省军区政治部授予“山东红嫂”“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9月10日,入选中央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这些荣誉是对她一生奉献的高度肯定,也让更多人铭记她的功绩。
明德英25岁时,从家乡讨饭来到马牧池乡横河村,嫁给比自己大20多岁的李开田。婚后,夫妻二人以乞讨为生,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于村外墓地旁搭建起“团瓢屋”,成为看墓人 。尽管生活贫苦,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善良与正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革命战士。
明德英是沂蒙红嫂群体的杰出代表。1960年,作家刘知侠以她乳汁救伤员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短篇小说《红嫂》,首次提出“红嫂”称谓,明德英也因此被誉为“沂蒙红嫂第一人” 。从此,“红嫂”成为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妇女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代名词。明德英与众多沂蒙红嫂所诠释的沂蒙精神,跨越时空,从沂蒙山区走向全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和人民牺牲奉献。她们的故事,永远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璀璨的明珠,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