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清渊:从马塘村走向全国的商业传奇
在厦门翔安区的版图上,马塘村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的蜕变,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陈清渊。这位从马塘村走出的企业家,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缔造了银鹭集团的商业传奇,更带领家乡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
## 贫寒中孕育的壮志
1958年,陈清渊出生于厦门马塘村。彼时的马塘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终年干旱,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们生活清苦,多数人读完小学便辍学回家务农,以微薄的土地收成勉强维持生计。陈清渊的哥哥也是如此,早早投身农事。
然而,陈清渊的命运轨迹却因一位老道士的预言而悄然改变。小时候,一位老道士为陈清渊算了一卦,断言他必成大器。父亲听闻后,内心燃起了希望之火,下定决心砸锅卖铁也要供他读书。陈清渊不负家人的期望,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聪慧,在学业上一路奋进,最终成为马塘村历史上第一个高中毕业生。
他高中毕业后返乡任生产队会计,算是马塘村的高级知识分子了。1985年村民小组长改选时,这位全村最高学历的年青人被推上了村民小组长的位置。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经常在外跑运输的陈清渊及其兄长陈清水,了解到以水果为原料的罐头加工业的产销行情看好,而本村恰好有丰富的果蔬资源可供利用,于是便萌发了回村办罐头厂的念头。1985年6月,在村里的支持下,以陈清渊为主的六位青年农民以股份集资的方式,兴办了同安县第一个村办企业——兴华罐头厂。
高中毕业后,陈清渊回到家乡,担任生产队会计,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一定的财务知识和管理经验,也为他日后的创业之路埋下了伏笔。尽管身处贫困的乡村,但陈清渊的心中始终怀揣着改变命运、振兴家乡的强烈愿望,他时刻关注着外界的机遇,等待着一展宏图的时机。
## 创业维艰中的坚守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也为陈清渊带来了契机。当时,经常在外跑运输的陈清渊及其兄长陈清水了解到,以水果为原料的罐头加工业产销行情看好,而马塘村周边恰好拥有丰富的果蔬资源,这让兄弟俩萌生了回村办罐头厂的想法。1985年,村民小组长改选,陈清渊这位全村学历最高的年轻人,因其见识与能力,被村民们推上了小组长的位置,这也为他实现创业构想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1985年6月,在村里的支持下,陈清渊与其他五位青年农民以股份集资的方式,艰难筹集了3万元启动资金,兴办了同安县第一个村办企业——兴华罐头厂,这便是银鹭集团的前身。创业初期,困难如潮水般涌来。为了掌握罐头生产技术,陈清渊不辞辛劳,不远千里前往晋江,向当地一家罐头厂学艺。但技术在当时属于企业的核心机密,该厂厂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陈清渊并未因此放弃,他日复一日地坚守在厂区门口,饿了就啃几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几口凉水。有一次,他甚至因过度劳累和饥饿而晕倒在地。他的这份执着与诚心,最终打动了厂长,厂长同意向他传授部分技术。
解决了技术难题后,销售又成为摆在眼前的巨大难题。由于缺乏市场渠道和品牌知名度,产品滞销严重,工厂在前五年持续亏损。村民们眼见投资看不到回报,纷纷撤资,工厂运营岌岌可危。但陈清渊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迎来转机。他一边四处奔走,寻找潜在客户,一边不断优化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 转机降临后的腾飞
1990年,命运之神终于眷顾了陈清渊和他的罐头厂。爱国华侨黄福华回乡探亲,了解到工厂的困境后,被陈清渊的坚持和创业精神所打动,毅然投资了20万美元。这笔资金如同一场及时雨,让濒临倒闭的工厂起死回生。陈清渊并未因之前村民的撤资而心存芥蒂,他大度地邀请撤资的村民重新入股,共同分享工厂发展的红利。在资金的支持下,工厂更新了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逐步走上正轨。
随着市场的发展,陈清渊敏锐地察觉到,单一的罐头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一次,母亲熬制的腊八粥启发了他,他决定开辟八宝粥生产线。为了打造高品质的八宝粥产品,陈清渊不惜花费百万从国外引进先进生产线,同时四处搜集各地优质食材,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在市场推广方面,他采取差异化策略,避开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从二三线城市入手,逐步打开市场。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银鹭八宝粥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和适中的价格,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逐步打通全国市场,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1994年,陈清渊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带领团队开发了绿豆爽、银耳燕窝等8项系列饮料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的产品线。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国内经济陷入低迷,许多企业收缩战线,不敢轻易投资扩大生产。但陈清渊却逆向思维,他看准了碳酸饮料的广阔发展前景,果断决策,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高标准碳酸饮料生产厂房,配备现代化生产线,同时建立茶饮料、矿泉水、利乐包饮料、注塑车间等,增设多条高速生产线,使公司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提高到20万吨。1999年,花生牛奶饮料的成功开发,更是让银鹭在蛋白饮料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 打造公众企业的征程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陈清渊深知,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他摒弃家族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积极引进职业经理人,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同时,他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从建厂初期招聘国有企业退休人员进入关键岗位,到后来投资兴建职工宿舍楼、餐厅,优化生活环境,公开向社会招聘大中专以上文化的各类人才300多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2000年,陈清渊整合旗下企业,正式组建厦门银鹭集团。此时的银鹭,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食品、饮料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2002年,银鹭集团名列中国罐头工业十强企业前茅,并被国家农业部等9部委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2003年,集团投资3.2亿从国外引进了一条居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PET无菌冷灌装饮料生产线,进一步提升了银鹭产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同年,银鹭“花生牛奶”“牛奶花生”双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2003年底,陈清渊专赴北京参加2004年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会,一举以5817万元夺得食品饮料行业的标王,极大地提升了银鹭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4年,“银鹭”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标志着银鹭正式迈入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第一集团军。
2011年11月,银鹭与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雀巢成功牵手,双方达成合资合作。这一举措,陈清渊旨在借助雀巢140多年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帮助银鹭实现向公众企业的转型,打造百年银鹭。他戏称自己为职业经理人,积极推动银鹭向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转变,老股东们也积极配合,参与平稳过渡。
## 回馈桑梓的赤子情
陈清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家乡的养育之恩。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他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以工兴农,回报社会。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对马塘村的山、田、水、路、电进行综合规划,绘制发展蓝图。集体统一平整山地,作为村民建房用地;实施高标准、高起点的新村建设,拆除旧民房,新建别墅楼,修建村间道路,拓宽入村公路并全部铺上水泥路面;全村重新规范整修电路,安装路灯,铺设电力、通讯地下电缆,安装程控电话;建蓄水塔、水厂,打深水井,引入优质矿泉水,让村民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填掉旧茅坑,新建无害化公厕,补助村民自建家庭卫生间;填平大山沟,石砌排水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村间卫生环境;新建幼儿园楼,让全村学前儿童就近入学;安装卫星接收装置,普及村级有线电视。在陈清渊的努力下,马塘村实现了“七化”:民房别墅化、道路水泥化、通讯程控化、用水自来化、照明电气化、村庄园林化、厕所卫生化,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此外,银鹭集团通过“公司 + 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解决了马塘及周边村庄乃至全国各原材料基地的农产品销路问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建设银鹭高科技园区期间,对周边被征用土地所在村进行全方位的新村规划,无偿提供村间水泥道路、给排水等公共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集团员工培训中心,对当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先后为6000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陈清渊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办厂以来,先后向镇养老院、小学校、幼儿园等单位捐款数百万元。他的善举,温暖了无数人的心,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从马塘村的一名普通青年,到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再到打造出知名企业的企业家,陈清渊用自己的奋斗历程书写了一个励志传奇。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创业者勇敢追求梦想,也为乡村振兴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