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增(1930年1月19日-2020年3月19日),男,出生于上海。系李鸿章后裔,祖籍安徽合肥,师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道增于1947年以高分考取了清华大学电机系,后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并留系任教;1956年,晋升讲师;1979年,晋升副教授;1983年,晋升教授;1985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83-1988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1988-1990年,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首任院长;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3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李道增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建筑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专精于剧场设计,通晓中外剧场的历史发展。
李道增:建筑领域的璀璨之星
在建筑学界,李道增院士的名字如同一座闪耀的灯塔,照亮了无数后来者前行的道路。从 1930 年 1 月 19 日在上海呱呱坠地,到 2020 年 3 月 19 日在北京溘然长逝,他的一生,是为建筑事业不懈奋斗、奉献的一生。
李道增祖籍安徽合肥,作为晚清大臣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的第五代孙,他的家庭背景充满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父母自幼接受西式教会学校教育,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李道增从小就接受了中西两种文化的滋养。在重视传统中文教育的同时,他的英文功底也非常扎实,这为他日后学习和借鉴西方建筑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0 年,李道增进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就读,在那里,他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还培养了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学毕业后,他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现上海中学),为自己的学术之路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1947 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李道增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然而,由于他对美术的酷爱,以及对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敬仰,他毅然转入梁思成任系主任的建筑系就读。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习生涯中,李道增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他的天赋和努力得到了梁思成等教授的认可。1952 年,李道增顺利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随后选择留校工作,开启了他在建筑领域的漫漫征程。
留校后,李道增担任梁思成的秘书兼助教,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弥足珍贵。在梁思成的指导下,他深入学习建筑理论和实践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1956 年,他晋升为建筑系讲师,开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崭露头角。1958 年,中国计划在北京规划建造国家大剧院,这一项目吸引了众多建筑设计师的目光,李道增也积极参与其中。他大胆创新,将舞台设计成当时国际上较为前卫的 “品” 字形,这一独特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成功被选中。随后,清华大学迅速组成 300 余人的设计团队,在李道增的带领下紧锣密鼓地进行施工图设计。与此同时,1959 年 4 月,他又肩负起领衔负责解放军大剧院方案设计的重任。面对两项重大任务的叠加,李道增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 1960 年初基本完成设计工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这两个宏大的项目不得不被迫暂停。尽管项目未能落地实施,但李道增在设计过程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卓越能力,为他日后的建筑设计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1965 年,李道增被派到北京延庆山区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成为一名农村工作队员。在山区的日子里,他深入了解农村的生活和需求,这段特殊的经历也让他对建筑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文化大革命” 的爆发,给整个教育和学术领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学科研活动陷入停滞,以梁思成为首的许多教授学者遭到迫害,李道增也未能幸免,被下放到江西鲤鱼洲农场劳动。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在劳动之余,默默地思考着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
1977 年,全国恢复高考,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国教育的未来。然而,此时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却因师资力量不足,面临着无法招生的困境。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的教学局面,1978 年,李道增临危受命,担任建筑系教研组主任、系副主任,带领建筑系全体师生着手恢复建筑学专业招生。他四处奔走,邀请优秀的教师加入,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1983 年,李道增升任建筑系主任,他进一步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1988 年,清华大学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成立建筑学院,李道增荣任首任院长。在担任院长期间,他不仅要负责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还积极参与教学授课、指导研究生,同时投身于建筑设计实践。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 “建筑者之家”“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东方艺术大厦”“天桥剧场” 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设计技艺,在建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1984 年,李道增因其在建筑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国家人事部授予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称号。这一荣誉的获得,既是对他过去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未来发展的巨大激励。1990 年,李道增卸任建筑学院院长一职,尽管离开了行政领导岗位,但他对建筑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剧场建筑理论研究中。1993 年,他应邀赴美国卡纳基梅隆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剧场设计课程。在国外的这段时间里,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深入学习借鉴西方戏剧知识及剧场文化。回国后,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资料整理,他于 1999 年出版了一部长达 150 万字的巨著《西方戏剧・剧场史》。这部著作将戏剧与剧场合并研究,分析问题逻辑严谨、有理有据,书中的史料出处也交待得十分清楚,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横跨戏剧和剧场两个学科的著作,更为中国剧场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同年,李道增凭借其在建筑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殊荣是对他一生奉献建筑事业的最高褒奖。
进入 21 世纪,李道增依然活跃在建筑领域的前沿。2006 至 2010 年,他担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继续为培养建筑领域的优秀人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他培养的 41 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 1 名博士后,如今均已成为剧场设计和建筑领域的中流砥柱。2011 年,李道增主持设计的新清华学堂建成使用。这座建筑作为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纪念性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庄重大气,更在功能设计上独具匠心。在设计过程中,李道增强调剧场的平面和剖面设计必须符合视线、声学要求,尽可能完善后台功能。最终,这座坐落在大学校园的专业剧场,其声学效果可与国家大剧院相媲美,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演出和观演场所。新清华学堂建成后,荣获了多项殊荣,其中包括 2013 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金奖、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部级奖)二等奖,这些奖项充分证明了李道增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卓越成就。
除了新清华学堂,李道增还设计了许多其他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作品,如清华大学的校史馆、蒙民伟音乐厅,以及中国儿童艺术剧场、北京天桥剧场、台州艺术中心等重要文化建筑工程。每一个作品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了他对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在建筑设计理念方面,李道增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的功能需求作为建筑设计的第一要素。他认为建筑形式应该取决于功能,并且要兼具科学性,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他提出了 “新制宜主义” 的建筑学理念,主张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强调城市设计和场所精神。在他看来,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建筑风格手法都应该被包容进去,设计思路应遵循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得体切题,兼容并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同时他还非常强调细部设计,认为细节决定成败。
在学术论文方面,李道增也成果丰硕。他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如 1982 年的《重视生态原则在规划中的运用》、1986 年的《“建筑者之家” 实施方案》、1992 年的《建筑策划论 —— 设计方法学的探讨》等。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的建筑理念和学术观点,为建筑学界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研究思路。
李道增的一生,是为建筑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不仅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留下了众多经典的建筑作品,还在建筑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他的离世,是中国建筑学界的巨大损失。然而,他的学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人不断前行。正如清华大学在悼念与缅怀李道增时所指出的:他通晓中外剧场的历史发展,是中国现代剧场理论研究与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季元振评价他 “培养了一批剧场专家,为中国演艺建筑的发展作出了无人可及的贡献”。李道增院士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名字和他的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建筑历史的丰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