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盛世佳人的传奇与悲剧
在唐朝那辉煌灿烂却又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中,杨玉环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以倾国倾城之貌、卓越的音乐舞蹈才华,成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在宫廷中演绎出一段缠绵悱恻又跌宕起伏的故事,同时也因身处时代巨变的漩涡中心,成为了历史的焦点与传奇。
名门出身,幼年波折
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阳历6月22日)诞生在一个宦门世家。其高祖父杨汪,在隋朝官至上柱国、吏部尚书,却在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亲杨玄琰,曾任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璬为河南府士曹。杨玉环的童年时光在蜀州度过,然而命运在她10岁左右时发生转折,父亲不幸去世,她随后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中。
成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加之优越的教育氛围熏陶,杨玉环不仅天生丽质,更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她性格温婉柔顺,精通音律,擅长歌舞,琵琶弹奏技艺更是出神入化。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描述:“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这为她日后在宫廷中大放异彩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嫁寿王,生活美满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办婚礼,杨玉环应邀参加。在这场盛会上,咸宜公主的胞弟寿王李琩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武惠妃的请求下,唐玄宗当年便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二人居住在洛阳积善坊的寿王府,夫妻恩爱,生活甜蜜,这段时光成为杨玉环人生中一段宁静美好的回忆。
命运转折,入侍玄宗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对于李琩和杨玉环来说,是命运发生巨大转折的一年。这一年,武惠妃逝世,武惠妃作为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她的离世让玄宗陷入了深深的郁郁寡欢之中。当时后宫佳丽虽有数千之众,却无一人能真正走进玄宗的心。此时,有人向玄宗进言,称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玄宗将杨氏召入后宫。自此,杨玉环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她从寿王妃逐渐走向了唐玄宗的身边,开启了一段全新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宫廷生活。
出家入道,再为贵妃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唐玄宗以给母亲窦太后祈福为名,敕令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这一举措背后,或许有着复杂的宫廷权谋与伦理考量。但命运的齿轮并未就此停止转动。天宝四载(745年),在唐玄宗将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正式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由于玄宗自废掉王皇后后便再未立后,此时的杨贵妃在宫中的地位,实际上已等同于皇后。
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是无与伦比。他亲自谱写《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命乐工演奏此新曲,并赐给杨氏金钗钿合,还亲手为她插在鬓发之上。玄宗曾对后宫之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甚至为此创作新曲《得宝子》,足见其宠幸之深。当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称呼杨氏为“娘子”,她实际上已稳居后宫之首。
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宫中曾有一只岭南进贡的白鹦鹉,能模仿人语,玄宗和杨贵妃对它喜爱有加,称其为“雪衣女”,宫中其他人则称它为“雪衣娘”。玄宗让词臣教它诗篇,几遍之后,这只鹦鹉便能吟颂出来,十分逗人喜爱。玄宗与杨贵妃下棋时,若棋局对玄宗不利,侍从的宦官怕玄宗输棋,便唤一声“雪衣娘”,鹦鹉便会飞入棋盘,张翼拍翅,搅乱棋局。后来这只可爱的“雪衣娘”被老鹰啄死,玄宗与杨贵妃悲痛万分,将它葬于御苑中,称为“鹦鹉冢”。从玄宗对一只宠物鹦鹉都如此珍惜,更能看出他对杨贵妃的宠爱到了何种程度。
杨贵妃得宠后,她的家族也随之显赫起来。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虢国夫人排行第三,天生丽质,自信无需脂粉修饰。张祜在《集灵台二首·其二》中曾作诗讽刺:“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杨贵妃的兄弟也都获赠高官,就连远房兄弟杨钊,原本是市井无赖,因善于计算筹谋,在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时,负责计算赌账,被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逐渐操纵了朝政。玄宗游幸华清池时,杨氏五家作为扈从,每家一队,身着一色衣服,五家合队,场面五彩缤纷,奢华至极。杨家一族,有两人娶了公主,两人娶了郡主,玄宗还亲自为杨氏御撰并书写家庙碑,杨氏家族的荣耀达到了顶点。
两次出宫,宠辱无常
首次出宫
天宝五载七月,杨贵妃因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关于这次出宫的原因,正史记载较为简略。《旧唐书·卷五十一》记载“五载七月,贵妃以微谴送归杨銛宅” ;《新唐书》卷七十六记载:“它日,妃以谴还铦第,比中仄,帝尚不御食,笞怒左右。高力士欲验帝意,乃白以殿中供帐、司农酒饩百馀车送妃所,帝即以御膳分赐。力士知帝旨,是夕,请召妃还,下钥安兴坊门驰入。妃见帝,伏地谢,帝释然,抚尉良渥。” ;《资治通鉴》记载:“妃以妒悍不逊,上怒,命送归。” 几部正史都只是说杨贵妃因犯错得罪玄宗而被送归娘家,《资治通鉴》提到的“妒悍不逊”,具体所指何事,并未详细说明。
野史《开元传信记》记载,杨贵妃此次被撵的罪名是“妒悍不逊”,且推测她所嫉妒的对象可能是唐玄宗的另一名妃子梅妃。据宋人《梅妃传》记载,梅妃江采萍比杨贵妃早19年入宫。当年,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去世后,玄宗心中失落,宦官高力士建议在全国选美。高力士在福建发现了江采萍,惊为天人,将其带回宫献给玄宗。江采萍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温柔典雅,很快赢得了玄宗的欢心。她喜爱淡雅的梅花,唐玄宗便封她为梅妃,并在后宫专门为她栽种梅林。梅花盛开时,玄宗常与梅妃在此赏花吟诗,恩爱非常。后来,唐玄宗遇见杨玉环,被其风韵倾倒,因二人都擅长音乐,很快成为知音。此后,唐玄宗日日与杨贵妃相伴,渐渐将梅妃遗忘。梅妃擅长诗赋,曾写《一斛珠》托人带给玄宗,玄宗见诗想起往昔与梅妃的种种,便召她入翠华西阁叙旧。此事被杨贵妃探知,醋意大发,对玄宗和梅妃一番羞辱。唐玄宗身为皇帝,无法忍受贵妃如此管束自己的私生活,一怒之下,将杨贵妃送回娘家。
然而,后世考证发现,历史上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梅妃这个人。有关梅妃的书籍内容大多从《梅妃传》衍化而来,而《梅妃传》的作者不明,抄录者也不知其身份,只知其为北宋、南宋之交的人。《梅妃传》中也提到“今世图画美人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指出:“《梅妃传》一卷亦无撰人,盖见当时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 ,治学严谨的郑振铎也否认梅妃的存在。此外,查考唐代史籍,并未发现高力士到闽粤选美的记载,且《梅妃传》所记梅妃被贬所居之上阳东宫在东都洛阳,与长安相距数百里,洛阳上阳东宫又无翠华殿西阁,诸多细节与史实不符。所以,杨贵妃因嫉妒梅妃而被撵的说法缺乏足够依据。
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唐玄宗是个风流天子,背着杨贵妃召幸其他女人,杨贵妃吃醋与玄宗大吵大闹,玄宗一气之下将她撵回娘家。但贵妃一走,玄宗立刻觉得心中空落落的,很快就后悔了。当天晚上,便趁着夜色,派禁军将贵妃从杨家接了回来。经过这次波折,二人感情迅速升温,玄宗还将杨贵妃的三个姐姐接到长安,封她们为一品夫人,准许随意出入宫门。
再次出宫
天宝九载,杨贵妃又一次被遣送回娘家。《旧唐书》卷五十一天宝九载记载“贵妃复忤旨,送归外第。时吉温与中贵人善,温入奏曰:‘妇人智识不远,有忤圣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就戮,安忍取辱于外哉。’上即令中使张韬光赐御馔,妃附韬光泣奏曰:‘妾忤圣颜,罪当万死。衣服之外,皆圣恩所赐,无可遗留,然发肤是父母所有。’乃引刀翦发一缭附献。玄宗见之惊惋,即使力士召还。” ;《资治通鉴》中只有六个字“杨贵妃复忤旨” 。关于杨贵妃这次忤旨的具体内容,《杨太真外传》记载,750年,天宝九载二月的一天,杨贵妃偷偷吹唐玄宗大哥宁王李宪的紫玉笛,被唐玄宗看见,因此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但宁王李宪于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742年1月5日)已经去世,天宝九载时已死去八年,杨贵妃不可能与死人有染,所以这个说法并不可信。还有说法称杨贵妃是吃姐姐虢国夫人的醋,但仅在张祜的《集灵台·其二》中有相关描述,证据不足,且天宝年间杨贵妃和姐妹们关系一直不错,说明唐玄宗和虢国夫人之间并无不当关系。
这次杨贵妃被撵,更可能是玄宗对杨家的一次警告。随着杨贵妃得宠,杨家权势滔天,行为开始肆无忌惮。他们接受招待的规格远超规定界限,大肆收受贿赂,甚至凌驾于皇室之上。《新唐书》记载“出入宫掖,恩宠声焰震天下。每命妇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让不敢就位,建平、信成二公主以与妃家忤,至追内封物,驸马都尉独孤明失官。” 面对杨家如此嚣张的行为,玄宗为了维护皇室权威,对杨贵妃采取了惩戒措施。杨贵妃被送回家后,杨家人慌了神,杨贵妃更是终日以泪洗面。玄宗虽未立刻派人接回杨贵妃,但心中十分想念。吉温的游说正中玄宗下怀,玄宗随即派人看望贵妃,还将自己的御膳分一半给她。杨贵妃见到皇帝派人来,感动得泪流满面,伏地认错,并剪下一缕头发献给玄宗。玄宗看到贵妃的青丝,立刻派高力士将杨贵妃接回宫中。然而,经此一事,杨贵妃变得更加骄纵,杨家也越发肆无忌惮,“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 。
兵祸乱世,香消玉殒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叛军势如破竹,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当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随后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此时,唐玄宗表示杨国忠乱朝当诛,但贵妃无罪,本欲赦免。然而,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因她而起,不诛杀贵妃难以平息军心、重振士气,于是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在高力士的劝说下,为求自保,不得已赐死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年仅三十八岁。这便是白居易《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所描述的悲惨一幕。
安史之乱平定后,玄宗回宫,曾派人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能寻得。《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不过,后人出于对杨贵妃的同情与美好期望,传说她并未死去,这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除了缢死在佛堂梨树之下这一主流说法外,还有其他几种观点。有人认为她可能死于乱军之中,一些唐诗对此有所暗示。杜甫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于安禄山占据的长安所作的《哀江头》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因为缢死不会见血。李益的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都反映出杨贵妃可能是被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还有人说她是吞金而死,此说法仅见于刘禹锡的《马嵬行》。诗中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对这种说法进行了考证,虽怀疑刘诗中“贵人饮金屑”之语得自“里儿中”,与众说不同,但也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吞过金的可能性。
人物评价:音乐舞蹈天才与传奇佳人
杨玉环善歌舞,通音律,是唐代杰出的宫廷音乐家和舞蹈家。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极为罕见,其舞蹈技艺更是精湛,尤其精通胡旋舞,身段轻盈,旋转如飞,令人目不暇接。她的美丽与才艺,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更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尽管体态丰腴,但这在以丰腴为美的唐朝,反而增添了她独特的魅力。她“凝脂胭华”,连“脂肪”都仿佛“凝集”,散发着如“胭脂”般的“华丽”色彩,这种独特的美别具一格。
自入宫后,杨玉环遵循封建宫廷体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仅凭自己的妩媚温顺以及过人的音乐才华,赢得了玄宗的百般宠爱。尽管曾因嫉妒等原因触怒玄宗,两次被送出宫,但玄宗始终难以割舍对她的感情。可以说,杨玉环若生在其他年代,或许难以成就这般传奇。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以丰腴为美的审美观念,都为她的出现与受宠提供了特殊的时代背景。
个人作品:诗意才情的绽放
《全唐诗》的卷五收录了杨贵妃所作的《赠张云容舞》:“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从这首诗中,我们能一窥杨贵妃的文学素养与诗意才情。诗句生动地描绘出舞者舞动时的优美姿态,罗袖舞动,香气四溢,宛如红蕖在秋烟中袅袅摇曳,又似轻云在岭上随风飘动,嫩柳在池边拂水,展现出她对舞蹈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细腻感受。
亲属成员:显赫家族的兴衰
杨玉环出身于弘农杨氏这一世家大族。其先祖包括杨震、杨真、杨尚希、杨仲嗣、杨仲昌等。高祖杨汪,曾在隋朝为官;曾祖杨令本,祖父杨志谦。父亲杨玄琰,被追封齐国公;叔父有杨玄璬、杨玄珪。公公是唐睿宗李旦,婆婆为昭成皇后窦德妃和贞顺皇后武惠妃。杨玉环的丈夫,先是寿王李琩,后成为唐玄宗李隆基。堂兄杨国忠,本名杨钊,凭借杨贵妃的得宠而位极人臣,操纵朝政。她的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虢国夫人,八姐秦国夫人,三位姐姐皆因杨贵妃而显赫一时,在当时的宫廷与社会中有着重要影响力。
轶事典故:流传千古的传说
姓名由来
杨玉环的名字在《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中均未明确记载,《长恨歌传》也仅提及她是“杨玄琰女” 。直到唐大中九年(855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才首次提到“杨贵妃小字玉环” ,此后“玉环”这一名字被后人沿用。杨贵妃还有“玉奴”“玉娘”的称呼,“玉奴”是她儿时的爱称,透着孩童时期的娇